行走在传染病与战胜疾病的长河中:如何战胜害怕被传染病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非典”灾难的发生和蔓延如此突如其来,如此触目惊心。一位瑞典病理学家说过:“人类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人类社会与疾病的斗争,从来不是一个新话题。纵观社会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瘟疫和科学此消彼长,永远在彼此竞赛和征服。人类在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取得了进步,给后人留下了预防和医治恶性传染病的手段。
  
  传染病曾改写历史
  
  瘟疫使雅典无法称霸
  发生于2400年前古希腊雅典的一场瘟疫几乎将整个城市毁于一旦。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强健的青年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恶臭。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持续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任何口服、外敷的药物都无济于事,医生也因为感染而卧床不起。城中挤满绝望而恐惧的人们,一个文明城邦土崩瓦解。这场惊心动魄的灾难被一个幸存的学者记录下来,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人类遭遇瘟疫的编年史,从此打开。
  原来,在公元前431年,开始了西方史上较早的大规模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次战争使得这种新型流行病从非洲传到了波斯(伊朗)一带,再在公元前430年传到了希腊。这次传染病造成的后果非常惨重,它使得雅典军队的生力军1/4死亡,也导致城邦人口的1/4死亡。根据修昔底德描述的病人的惨状,以后的科学家们推断,那场瘟疫有好多种疾病,包括鼠疫、天花、麻疹和伤寒等。这次瘟疫改写了西方文明史。因为雅典本来有称霸整个希腊半岛的雄心,雅典是古希腊所有城邦国中最强大的两个之一,但因为这次瘟疫,死了那么多军人,死了那么多平民,雅典称霸不起来了。
  
  黑死病为罗马的衰落推波助澜
  公元165年~180年间,在罗马帝国时期发生了另一场非常厉害的“黑死病”,即今天我们所谓的鼠疫。鼠疫病菌通过黑鼠皮毛间的跳蚤传播,患病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高热、坏死性淋巴结炎、咳嗽、咳血、内脏出血、呼吸困难,毒血症、皮下广泛出血使整个人体呈紫黑色,因而得名“黑死病”。无论是历史书还是医学书,都清楚地记载了这种可怕的“黑死病”。这场瘟疫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导致了罗马帝国本土1/3人口(约2500万)死亡。过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即公元211年~266年间,罗马又遭遇第二次传染病的大袭击。这两次瘟疫为罗马帝国的衰落推波助澜。
  
   中世纪欧洲遭遇“天降的祸”
   公元1347年,黑死病再度流行开来,横扫欧洲大陆长达五年,夺去了大约1700万至2800万条生命,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3/4。当时整个的欧洲生活在世界末日般的恐惧中,一旦家庭中有一个人开始表现不适,其他家庭成员立即弃他?她?而去,不论病人是父亲、儿子还是母亲和女儿。甚至许多人因为接触了病人而被认为是必死无疑,他们都被活埋了。这段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片段被称为“天降的祸”或“天谴”。由于当时有许多人痛苦,许多人死亡,因而许多人求助宗教,希望以此摆脱苦难。于是黑死病促进了宗教的改革。
  
  催生黑奴贩卖运动
  另一种恐怖程度可与黑死病相比的传染病就是天花。古代世界大约60%的人口受到了天花的威胁,1/4的感染者会死亡,大多数幸存者会失明或留下疤痕。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但是当欧洲殖民者在15世纪末登上美洲新大陆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殖民者给新大陆原住民带去了那里的人从未遇到过、不具有任何免疫力的传染病――天花。接着,天花就成了殖民者的秘密武器。为什么西班牙冒险家科尔特斯率领300名西班牙殖民者能够征服印第安人的有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在今墨西哥)?据说就是“传播天花”,结果十年内,阿兹特克人口减少到650万人,一个强大的帝国就此消亡。另一个强大的印第安帝国印加帝国(在今秘鲁及周边)也因为天花流行而被皮萨罗带着180名西班牙殖民者轻而易举地征服。后来,北美的殖民者有意将天花传给印第安人,致使90%的土著死亡。到16世纪末,土著人只剩下100万人。丧失了劳动力,欧洲殖民者不得不另想办法,因此催生了大规模的黑奴贩卖运动。
  
  生物科学的曙光已显现
  
  1865年,当人们被各种瘟疫纠缠得筋疲力尽时,生物科学的曙光开始显现。这一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认识到了他称之为“病毒”的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病因。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则采用牛、羊和其他动物做实验,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杆菌,同时确证这些细菌与疾病的关系,提出“科赫原则”,作为判断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的准则。人类终于知道了瘟疫的真正原因,摆脱了长期对于瘟疫的无知状况。
  
  巴斯德之后,德国科学家贝林等又于1890年发现了白喉抗毒素血清,这是第一个治疗传染病的理性方法。1901年贝林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1945年,弗莱明因为发现青霉素及青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而获诺贝尔奖。1937年,鲁斯卡使用电子显微镜获得了第一张病毒的照片。1941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把具有抵抗微生物性质的一类化合物称为“抗生素”,并在随后的两年中发现了第一个对结核病有效的抗生素――链霉素。瓦克斯曼为此于1952年获诺贝尔奖。
  20世纪里,人类最引为自豪的业绩便是抗生素的发现、应用,以及对大部分恶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穷追猛杀与成功控制。人们相信,随着文明的演进、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传染病流行的周期律已经打破。
  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控制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计划完成。从1981年发现艾滋病毒到完成病毒基因测序只用了三年的时间。
  尽管这次与“非典”的斗争中,人类暂时没有控制全局。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麾下的流行病研究实验室,在各国专家毫无保留的共同努力下,对“非典”病原的研究迅速取得了重大成果。仅仅用了四个星期,中国、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的几个实验室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利用“非典”患者的组织样本,借助电子显微镜分离并判定“非典”病原体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
  
  瘟疫的挑战无休止
  
  尽管很快对“非典”病毒研究出快速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和方法,摸索出一系列症状学、发病学治疗方案,但是“非典”病毒的动物源性锁定,传染病规律与疫情控制节点,仍在探索中。如此强烈的传染性的研究,以及疫苗的研发仍然是极具挑战的课题。微生物世界里的进化与变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它们也在与医学的发展赛速度、抢时间。
  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病菌的出现,有可能使治疗某些传染病变得困难。微生物王国里的“骁勇”们运用生物变异的手段,穿越抗生素、消毒液等构成的“刀斧”阵,顽强地奔向它们向往的种群共生与共荣的“大同”境界(恰恰是抗生素们破坏了它们的种群关系)。而且新的致命性传染病会随时出现。人类文明在进化、技术手段在进化,但病毒细菌也在进化。更重要的是,那些使得人类文明进化的技术手段本身也帮助了病菌的扩散。我们今天是一个全球化加速的时代,人群跟人群之间的交往空前密切,以前要好几代人才来一次的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快捷频繁,随着国际贸易、人口流动、物资运输的频繁,就可能使得某种地方性传染病很快成为一个大范围扩散的传染病。恐怖分子用生物武器人为制造致命瘟疫的威胁也不能排除。瘟神的挑战无休无止,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同时,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全世界发生旱灾或涝灾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这也意味着爆发另一场疫情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大。因为气候反常、寒暑错位是形成瘟疫的重要原因。
  人类必须亲手安排自己的命运。这是整个人类的命题,没有人能够置身其外。▲
  
  
  阅读链接
  
  20世纪一些传染病
  
  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人到5000万人死亡。这个死亡人数远远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西班牙流感之后,1957年、1968年和1977年世界上又先后出现过“亚洲流感”、“香港流感”和“俄罗斯流感”,但死亡率已经非常低。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乃为描写登革热患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行走步态的样子。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多次,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1998年时,登革热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在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华南各省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流行。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地区突发埃博拉病,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经死亡。这种病通过身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现高烧,肌肉剧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24小时内可死亡。据报道,乌干达的邻国苏丹和刚果?金?曾先后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过埃博拉病。
  
  艾滋病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扎伊尔、乌干达、坦桑尼亚和海地等国家,医生们发现并报道了一些极端“衰弱”病人的病例。病人失去对疾病的抵抗力,一些细菌、病毒在他们的体内任意生长、繁殖。当时对这样的病人还无法用已知的医学知识来解释,医生对这些病人更是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很快地痛苦死去。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些病人所患的是被称作“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自艾滋病流行开始至现在不足20年的时间,全世界已有10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
  

相关热词搜索:传染病 河中 行走 行走在传染病与战胜疾病的长河中 疾病预防做什么动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