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台湾青年(下)】四平青年第一部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说到台湾青年,就不能不谈到台湾青年的政治观,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海峡两岸之间“统一问题”。   这里所说的青年,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处于18岁~2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群体,其政治观念带有如下几个特点。
  关心岛内政治,
  但参与意识淡漠
  1987年解除戒严后,台湾进入多元开放时代。多元的政治环境赋予台湾青年以独立思考与理性选择空间,而高度发达的资讯条件和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则催生了他们的政治主体性、自主性意识。
  岛内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于戒严时代,带有浓厚的戒严心态,对于政治的态度基本是冷漠的、回避的。而出生于70年代的人恰好经历了解除戒严、多党竞争的政治巨变,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在长期受到压抑后突然得以释放,因此是狂热的,而1990年的“野百合学运”又加剧了他们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使那个世代的人带有明显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感。相对于以上两个世代,岛内80年代出生的青年世代对于政治的态度是矛盾的、游离的。一方面,他们关心台湾的政治变革,渴望政治昌明、政局稳定、社会进步、族群和谐,但另一方面又对台湾政治变革中的无序、黑暗、经济衰退感到失望和悲观。特别是民进党当局在“民主”的口号下肆意践踏民意,在“反黑金”的旗号下大搞黑金政治,在选举过程中弄虚作假、欺骗民众的作法,让台湾徒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使青年感到极度失望。他们虽然对此心有不甘,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采取“政治旁观者”的态度。2004年大选前,蓝绿阵营争斗呈白热化,各方政治势力都跑到高校拉票,但青年学生的反应十分冷漠,多数学生不愿参与任何政党组织的辅选活动,也不参与政治性的社团。他们普遍抱着“过客心态”,政治“边缘人”的色彩浓厚。
  受“台独”言论毒害较深,
  存在“弃中就台”倾向
  青年人政治观念尚未定型,易受各种理论影响,是非辨别能力弱。岛内“台独”势力正是看中这一点,把青年人作为“台独”突破点,大肆推行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的“本土化教育”。1997年,李登辉当局编纂《认识台湾》一书,刻意删减有关祖国大陆的历史、地理课程,增加“台湾史”、“台湾人”、“台湾地理”、“台湾文学”等内容,极力淡化和消除台湾青年的“大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2001年,台湾各级中小学普遍开设乡土语言课,把闽南话改名为“台语”,企图“从娃娃抓起”,培养台湾青少年对于未来“台湾国语”的语言忠诚。2004年12月,台“教育部”新公布《高中国文课程纲要》,把教材中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言文的比例整体下调20%,提高台湾白话文的分量,强调“以台湾新文学以降之名家、名篇为主”,以前列为必修的《中国文化经典教材》改为选修教材,企图进一步剥夺青年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增加青年对于台湾文化的认同。
  “台独”社团也乘机在青年学生中大肆举办所谓研讨会、研习营等活动,他们一方面强调所谓台湾“本土文化”,极力否认和回避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刻意把“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身份对立起来,诬蔑大陆“打压台湾”、“封杀台湾国际空间”,鼓吹只有争取“主权独立”,才能“走出去”等。
  在“台独”谬论的误导下,台湾青年群体明显出现了“弃中就台”的“台独”倾向。在“台独”成为“政治正确”的强势语言后,一些青少年为避免遭到同伴围攻或挖苦,不敢坦言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而以“华人”、“炎黄子孙”等模糊“身份认同”来取代。历年民调亦表明,青年是支持“台独”、支持陈水扁比例最高的群体,且有逐年增加趋势。
  对大陆感情淡漠,
  但渴望到大陆发展
  青年世代没有前辈世代那种国共争斗的惨烈经历,没有所谓“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悲惨记忆和“刻骨仇恨”。他们成长在多元、开放、族群平等的政治环境中,没有经历过中壮年世代类似“讲台湾方言要受罚”、“外省籍考大学要加分”那样的制度性的族群歧视,因此不会把人生挫折归咎于大陆,也不会把对外省人的痛恨转变为对中国大陆的痛恨。所以,相对于他们的长辈,台湾青年对于大陆没有强烈的仇恨。
  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大陆也谈不上热爱,不存在认同大陆的心理基础。老年外省世代虽然有着血泪记忆,但都把大陆当作生养的热土,渴望“叶落归根”,盼望两岸统一。中壮年世代成长于“两蒋”执政时期,受过国民党当局系统、完整的“大中国”教育,大多对中国仍保有一定感情,不愿“台独”。再加上人到中年,诸事均已定型,家庭、事业、子女教育等重担压在身上,所以较为保守,愿意维持现状,不愿接受统一或独立之类的变项。青年世代成长于李登辉的分裂主义教育和陈水扁的“台独”路线教育,中国认同大为减弱,“台湾认同”又尚未定型,因此处于模糊、失范时期。
  但是,岛内青年对于在大陆求学、工作抱有很大的期望。近年来,岛内经济一直不景气,而大陆经济却一枝独秀,显示出极强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开始把大陆当作留学和就业的目的地。据2003年底的调查,台湾北部地区的大学生中30%的人愿意到大陆留学,46.3%的大学生想到大陆就业。2004年5月的调查也表明,高达65%的青年学生赞同台湾当局采认大陆学历,以解决到大陆留学和就业问题。
  对台湾前途持开放态度
  青年世代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头脑更加灵活,行事也更为务实,更注重个人前途,并不十分关心“台湾前途”等宏大叙事,“国家观念”较为淡漠,政治忠诚度和抗压性较低。
  在两岸关系问题上,青年世代对台湾前途持开放态度,敢于接受所有选项。在他们看来,如果“台湾独立”能给台湾带来尊严,而且不会引发战争,那么“独立”并非不可以接受;如果两岸统一能够给台湾带来实惠,且能保持目前广泛享有的民主和自由,那么统一也可以成为选项;如果局势不明朗,前途难以预测,那就没有理由不维持现状。他们的矛盾心态在历次民意调查中反映得很清楚:2004年,陈水扁提议在大选当日举行“防御性公投”,虽然67%的台湾青年认为“公投”重要,但69.6%的青年不赞成大选当日举行“公投”;如果因“公投”引发两岸冲突,高达66.1%的青年不愿意上战场,保卫台湾。在他们看来,台湾当前最应该解决、最具重要性的问题分别是“经济”(47%)、“教育”(26%)和“内政”(16%),而“两岸”(8%)、“国防”(1%)排在最后。这显示,台湾青年世代更关心个人前途和生活的舒适程度,对于台湾前途、“国家定位”等政治性强的议题较为冷淡,对“台独”理念的坚持程度、对民进党的忠诚程度相对较低,政治抗压性不足。
  青年世代政治心态的现实启示
  岛内青年世代受到较强的“台独”思潮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确实较为混乱,部分人甚至支持“台独”。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他们的政治观念和“国家认同”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虽然他们深受“台独”言论的影响,甚至生活中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台独”倾向,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就已完全倒向“台独”。尽管他们对于大陆没有多大的好感,但也谈不上仇恨,这就为我们“做台湾青年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何况,青年们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尚未定型,存在被争取过来的可能。因此,只要我们加大对台政策的宣传,创造两岸热络的气氛,开展两岸青年互动往来,组织更多的岛内青年朋友到大陆参观、访问、学习、工作,构筑两岸青年共同的统独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相信岛内青年对大陆的看法、对台湾回归的态度,是会朝着有利于统一的方向发展的。
  青年代表着社会的未来,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深刻理解做台湾人民工作、做台湾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杜鹃啼血”的不懈努力,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求学、定居,使他们全面了解大陆和平统一理论的精髓,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自觉为两岸统一做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青年 今日 今日之台湾青年(下) 今日青年百城巡演 今日青年图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