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好声音冠军【欧洲:中国的“冤家”?】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这个春节假期,你和你的家人去欧洲旅游了吗?去的是香都巴黎,还是地中海滨?   本文在春节前截稿,所以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同胞在春节长假去了欧洲。但估计不是个小数目。节前,各旅行社早早就规划了各种旅游项目,“德国的精致,法国的时尚,意大利的古迹,瑞士的湖光山色,”广告语极尽诱人词汇;“法国×日迷情之旅”、“德奥×天浪漫之旅”,名目繁多。媒体报道,由于赶上欧洲暖冬,欧洲春节游升温,游客报名人数超出旅行社预期。
  近年来,尤其在各种假期,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远赴欧洲旅游。他们成群结队,指点异域江山、大把花钱购物,快意壮游,豪情万丈。从欧洲回来的人,不管是旅游者、商人、留学生,还是学者和外交官,都谈到这样的现象:在欧洲大小城市、旅游景点,中文标识越来越多,人民币越来越通用。有人绘声绘色地讲了这样一次经历:北欧一个僻静小城,长年见不到多少人,一天街上突然涌来一大批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中国游客;片刻又来了一大批人,又是中国游客……过去在人们心目中遥远、陌生、神秘的欧洲,从未像现在这样离我们这么近。“欧洲,51766(我要去遛遛)!”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欧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大约两年前,本刊用这样的词句形容现在我们与欧洲的心理距离。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欧洲充满热情。那么,中国和欧洲的关系,也是这样“晴天丽日”吗?2005年6月,正值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关键时候,我们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欧盟驻华代表团共同举办了“中欧经贸论坛”。近两年来,正面和负面的状况都让我们感到,有必要再对中国和欧洲的关系进行一番梳理……
  近年来,一直平稳发展的中欧关系不知不觉从“晴天丽日”变得“多云”有时甚至是“间阴”起来,什么“鞋战”、“打火机战”、“服装战”接踵而至。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赴京会谈时甚至当着媒体的面与商务部长薄熙来打起了“嘴仗”,过去只有从美国人嘴里才能听到的什么“挑战大于机遇”之说,“未来不明确”的疑虑,甚至过去极少出现的“威胁”两字也从欧洲人嘴中冒了出来。
  “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国际形势“白云苍狗”的幻化甚至超过人们对自然气候阴晴的把握。
  中欧关系到底怎么了?
  我们特请三位《世界知识》的作者座谈,他们中既有研究欧洲问题多年、颇有心得的专家,也有驻欧盟经年、耳濡目染对许多问题有感性认识的记者。他们的点拨也许会使您“茅塞顿开”。
  ――编者手记
  
  找不到感觉
  
  中欧关系新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的高速发展给欧洲带来了各方面的挑战。欧洲对中国有些摸不准、吃不透了。
  
  
  周荣耀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从大的背景看,现在的中欧关系正处于一个新阶段。中国的变化、欧洲的变化,以及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中欧关系进入需要调整的阶段。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欧关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文革结束后的基础阶段;198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欧关系出现重大挫折,进入停滞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此前不久,这将近10年的时间是中欧关系的发展阶段。目前,中欧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可能不会像第三阶段那样富有激情,危机可能更突出些,但这个阶段的中欧关系会步入成熟。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先谈第一点,中国的变化。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之快,不仅令欧洲,而且令整个世界对中国都要重新审视一番。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发言权和争取更大份额的资源与市场的竞争中,欧洲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变化带来的压力。对欧洲来说,已经不能用我们过去常说的“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战略利益冲突”这句话来去除担忧。所以,在欧洲近年来,像“机会、机遇和挑战的比重问题”、“威胁问题”、“不确定性”等等这些过去很少听见的话,更频繁地用于对中国的估价。中欧之间必然会因此出现竞争问题,包括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竞争。以前我们总以为这种竞争是经济上的,现在看不然。我觉得欧洲已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哪些地方需要防范?这个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这个变化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总之,谈中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我认为中国因素可能更多些,原来来过中国的欧洲人比较了解中国,看一些问题还比较客观,现在来过中国的欧洲人反而更害怕。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完全没法估计。
  
  丁刚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中国的高速发展确实给西方国家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去年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很多中国学者说西方国家搞中国威胁论,夸大中国的发展,中国现在还有很多问题等。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却说:你们看看10年前美国专家对中国的估计,就会发现所有的估计全部都是低估!欧洲现在有关中国的讨论会大量增加,甚至有些主题与中国无关的会议最后也扯到中国头上。比如前不久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一个讨论跨大西洋关系的会议,本来要讨论美欧关系,结果还要再设一个分会场专门讨论中国问题。我认为在如何对待高速发展的中国问题上,欧洲确实缺少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欧洲过去过于关注内部事务,现在中国发展又这么快,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问题,欧洲一时找不到感觉,很难适应,因此这种调整是必然的。调整归调整,怎么调,做法大相径庭,美国对中国比较“硬”,欧洲对中国的关系就处理得比较“柔和”一些。补充一点,就是在对中国的政策上欧洲和美国的协调会加强,欧洲(盟)已经出台了一个文件,要求所有成员国发展和中国关系的时候要加强和美国的协调,而且建立了协调机制。这意味着无论是美国或欧洲凡有重大的对华政策出台,都要先进行内部协调。这一点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的。
  
  编者
  
  看来,中欧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首先和最主要的是源于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发展变化之大、之快,令世界目不暇接,我们自身不也在感受着和经历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吗?
  记得入世之初,中国一位主要谈判者曾感慨:十多载谈判从一头青丝谈到满头白发!足见入世谈判之艰难。一般人只知道中国入世主要“卡”在美国,很少有人了解欧盟的要价有时比美国人还苛刻!这是不是因为也防着中国一手呢?
  
  阅读背景
  中国与欧盟关系大事记
  1975年5月,中国与欧共体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1984年9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陈慕华同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举行会谈,开始了首次中国―欧共体的部长级会晤。
  1985年5月,中国和欧共体在布鲁塞尔正式签署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
  1989年6月,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后,欧共体通过了对华制裁的《对华声明》,决定冻结对华关系,并对中国采取包括暂停双边部长级及高层接触,中断共同体成员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实行对华武器禁售等制裁措施。
  1990年10月,欧共体决定恢复同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正常关系,但仍将维持禁止向中国出售武器制裁措施。
  1995年7月,欧盟(原欧共体)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个对华战略文件――《欧中关系长期政策》,确定了长期发展对华关系的基本框架。
  1998年1月,中欧领导人在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3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与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的政策性文件。4月,朱?基总理同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在伦敦举行了中欧领导人首次会晤。
  1999年12月,朱?基总理在北京和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总理利波宁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举行了第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2000年7月,朱?基总理首次对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同年10月,朱?基总理在北京与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举行了第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2001年9月,朱?基总理与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首相费尔霍夫施塔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了第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2002年3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关于中国的《国家战略文件2002~2006》。同年9月,朱?基总理与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第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2003年9月,欧盟委员会出台了欧盟对华关系第四个战略文件《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10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制定的针对欧盟的对外政策文件。这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与欧盟理事会主席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和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2004年被称为是中国的“欧洲年”。中国和欧盟领导人互访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1月和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两度访欧。4月,继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访华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访华。5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欧洲。12月,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在海牙举行第七次会晤。
  2005年9月,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与会。这一年10月和12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访欧。
  2006年9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出席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宣布启动中欧新一代伙伴关系框架协定谈判,这标志着中欧关系进入了新阶段。
  
  跑在中间的最紧张
  
  欧盟自身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各成员国固有的国内问题缠绕在一起,共同发酵作用,使中欧之间的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周荣耀
  我接着谈导致中欧关系变化的第二点原因:欧洲的变化。欧盟自身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深化和扩大太大太快了。这种扩大和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它要照顾各方面对中国的利益考虑和对华政策的考虑,不能像以前那样几个主要国家就定了。欧洲本身的另一个变化是几个传统主流国家的政局都有所改变。和中国关系不错的施罗德在2006年下台了,2007年是布莱尔和希拉克将离开政坛,意大利领导人也已经换了。这种政局的变化不可能不对对华政策产生影响,特别是德法两国。客观地说,近10年来的中欧关系有大发展,德法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这又与他们国家领导人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编者
  法国总统希拉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据说对中国古瓷器的研究颇见功底,用现今的时尚话来说就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粉丝”。某次他来华访问,休息时与中方陪同人员闲聊隋唐文化……一位中方人员说隋朝历史太短,仅有两帝。希拉克立即质疑:不,隋朝有三个皇帝。此君半信半疑,回去查书,果不其然,隋朝有文帝、炀帝、恭帝。恭帝杨侑即位不到一年隋亡,因此一般人以为隋到炀帝止。知道有恭帝的人不多,外国人更是凤毛麟角。希拉克算是一个!
  
  丁刚
  我谈一下全球化因素对欧盟内部的影响。现在世界的发展大趋势就像赛跑,美国领先,中间是欧盟,后面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个时候肯定是中间的选手最紧张。前面的美国也紧张,但至少回头一看还领先呢;后面的中印则埋头一股劲往前赶。欧盟处的地位最难受,前面被美国拉的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则越来越近。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不久前说,中国给欧盟造成了分裂,中国向欧盟出口大量低廉优质产品,使欧盟分成两派,有人让进(主张自由贸易)有人不让(主张贸易保护主义)。这话有点不讲道理,你欧盟自身有问题不想法去解决却怪罪别人,你欧洲总不能只顾自己日子好过却不让别人发展吧?英国《金融时报》发过一篇文章――《一种货币,两种模式》,文章说欧盟现在朝着货币一体化走,但是内部却有两种模式,东欧的新成员国和老成员国发展差异很大,扩大后是新成员把老成员拉下来,还是老成员让新成员赶上来?欧盟必须解决这些内部问题,否则难以面对外部来的竞争。老成员国的福利改革现在都陷入僵局。法国前年的移民冲突以及德国和意大利大选中出现的问题,都跟内部的模式和融合有很大关系。欧盟改革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至今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我驻比利时时,住处旁边正在盖一栋楼,盖了一两年的时间还没有盖好,一放假工人就不干活了。后来我在纽约工作时,曼哈顿旁边一小块地盖摩天大楼,眼见大楼噌噌一天一个样往上长,很快就起来了,要搁在中国更快!这说明欧盟内部确实有问题,比如福利病、移民融合问题、货币和两种模式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会更为突出。
  
  
  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研究员
  讨论中欧关系时要注意一点,即:什么是欧洲?通常讲欧洲实际上说的是欧盟,但即使是欧盟内部也是很不一样的,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看可以分成好几个“欧洲”:地理上有东西南北(西欧、东欧、南欧和北欧);加入欧盟的时间有长有短(老成员和新成员);还有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的“新欧洲”、“老欧洲”等等。笼统讲有时候可能会有问题。比如说起中欧经济摩擦,人家就会问:哪个欧洲?北欧和我们的经济摩擦就小,它们的知识经济发展得好,经济结构调整得好,既保留了高福利制度又维持经济高增长。它们不怕中国、巴西和印度的竞争,反而当作机遇,因为中、印、巴西能提供市场。
  现在主要讲中国挑战的是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它们前几年经济结构没有调整好,对全球化的发展没有看那么远。中国纺织品对欧洲和世界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又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的,而全球纺织品贸易限制也早晚要取消。这是它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欧盟对华纺织品重新设限、反倾销等等,与其说是中欧摩擦,还不如说是北欧和南欧的摩擦。北欧国家普遍反对采取此类保护主义措施,瑞典就认为对华反倾销是无能的表现,应该放弃。这些国家欢迎中国产品,它们认为中国产品不是挑战,反而使消费者受益。
  其实欧洲早就意识到了这种状况不改不行,而变革都是痛苦的。2000年,欧盟在里斯本开了一个峰会,签署了《里斯本日程》,要在10年内把欧洲建设成为世界第一的知识经济体,要超过美国和日本。时间过去一多半,欧洲和美国的距离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拉大了。欧洲现在怎么办呢?欧洲民众也知道非改革不足以改变现状,但又不愿做出牺牲,舍不得享受的福利。要动我的奶酪?没门!就拿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说,她和反对党组成联合政府刚开始支持率很高,去年3月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是战后最高的,但一搞国内福利改革,支持率就掉下来了!
  在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主政英国时,当初英国人也不愿意改革,我在英国留学时英国人都骂撒切尔夫人。我的房东老太太就骂:“这个疯女人一改革把我每天一瓶牛奶都搞没了!工党执政的时候多好啊,这个补贴那个补贴。”可是现在呢?原来被称为“欧洲病夫”的英国经济现在走在了前面。
  
  丁刚
  以前我在欧洲的时候享受了许多福利。我刚到瑞典去学习瑞典文,不但不需要交钱,每节课还给你13瑞典克朗!这在别处是闻所未闻的,不交学费还倒贴钱,它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你更快融入瑞典社会。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高福利维持不下去了,必须改,北欧集中力量进行产业调整,发展高新技术,走出了困境。他们不仅有大的战略眼光,而且在具体的地方做得很好。比如,瑞典曾经有一个让女孩子学电脑的计划,因为90年代初发现喜欢电脑的都是男孩子,他们意识到,女孩子不会电脑将来会严重影响就业,从而会影响整个瑞典社会的稳定。于是政府专门在中小学给女学生开设信息技术的课程。目前瑞典的福利财政支出比例还是欧洲最高的,基本的福利政策没有改变,这要归功于前几年的改革,减轻了高福利的压力,当然,像我刚才说的在瑞典学习不交学费还倒贴的那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现在没了。
  
  编者
  瑞典实行的是一种“从摇蓝到坟墓”的将国人一生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如不仅妇女生产可以在家领全薪照顾婴孩,新生儿的父亲也有权九个月不上班,薪金照发!其他福利更不用说。北欧其他国家如挪威、丹麦等国的福利比瑞典不差。
  北欧某电视台曾展开一场辩论,起因是:一个单身母亲带着几个孩子靠政府救济度日,政府帮她找了个工作她干了几天就辞了。问原因,她称,挣了钱还得纳税,剩下的钱比救济款多不了多少,还得花钱请人看孩子,不如失业在家自己带孩子,不仅增加亲情,而且靠救济生活得也不错!公众争论这位单身母亲做得对不对,最后也没个结果。
  
  周荣耀
  瑞典、英国做出调整是因为他们压力太大了,法国德国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呢。法德等国必须经历一场危机,才能痛下决心。
  对于扩大问题,欧洲人自己也发牢骚。不同的国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分歧。东欧国家对此举双手赞成,因为他们的孩子能到西欧发达国家去上学找工作了,仅立陶宛一国就有12万人现在住在爱尔兰,而波兰的医生有1/10都出了国。反观西欧国家就不那么高兴了,你们孩子来了,我们孩子上哪儿去?你们的水管工来了,我们的水管工还有没有工作?这就和现在北京人、广州人看见许多外地人和农民工涌进来的复杂的矛盾心理是一样的,既离不开,又担心。
  
  编者
  一纸“申根协议”实现了欧盟成员国公众自由流动。可很少有人了解,在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人无需护照即可自由往来(只有俄国、土耳其、美国必须有护照)。当时伦敦的导游手册上赫然写着:“护照在英国作用不大,只有在从邮局领取挂号邮件时偶尔才用得上”。
  
  冯仲平
  现在的欧洲是一个虚弱的欧洲,几个大国的领导人都把大量精力集中在国内事务。德国现在红黑联合执政,就如同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组成政府,那还能干什么事情?意大利普罗迪领导的中左联盟在参议院就多两票,本身由八个政党组成,时刻都有内讧翻船的危险。法国正在等今年大选,英国布莱尔已经被逼着说就要辞职了。有人形象地说“法德发动机”已经熄火了。欧盟过去15国的时候,法德还是大有作为的,但是25国之后肯定是拉不动了。现在没有人来主导欧洲。中国有句俗话,“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欧洲现在是没有主事的,谁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谁说了又都不算!
  
  编者
  欧盟的每一次扩大都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当初英国加入时就有评论说:鸡窝里只有一只公鸡(法国)一只母鸡(德国)是和谐的,再加一只母鸡(英国)非乱套不可!结果怎样,欧盟不照样在向前走,虽然有时步履不免蹒跚。欧盟(当时叫欧共体)第一次从六国扩大到九国时,就争论不休,当时的法国外长蓬塞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无论这种扩大所提出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多么重要,根本问题仍然是政治问题。”
  
  阅读背景
  
  中国鞋遭遇欧盟反倾销大事记
  2005年6月30日和7月7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劳保鞋和部分皮鞋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其中劳保鞋涉案金额在5255万美元、皮鞋案金额高达7.3亿美元。
  2005年11月底,欧盟完成对中国13家皮鞋企业和四家劳保企业的反倾销抽样核查,其中皮鞋重灾区在广东,劳保鞋则是温州占了主要部分。
  2006年2月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由于调查显示中国和越南产皮鞋以低于本国生产成本的价格倾销到欧盟,欧盟委员会建议从4月7日起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
  2006年3月8日,温州、广州、泉州三大产鞋基地鞋革协会联手建立“反倾销应对联盟”,并在广州发布初步立场文件。
  2006年3月12日,欧盟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率团在杭州与中国鞋企代表进行沟通,表示劳保鞋虽然有倾销嫌疑,但因为对各国相同产业的影响不大,可以考虑松动。
  2006年3月16日,欧盟25国投票决定是否对来自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
  2006年3月23日,欧盟成员投票通过从4月7日起对所有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皮鞋征收4.8%的关税,到10月增加到19.4%。
  2006年10月7日,欧盟正式启动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
  2006年10月23日,奥康集团正式决定聘请“反倾销第一律师”蒲凌尘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征收16.5%的反倾销税的法规不符合欧盟的相关法律。随后,温州泰马、广东南海金履和广东万邦等三家企业跟进,也宣布要上诉。
  摘自《新浪网》
  
  想找一个有利位置
  
  
  外部的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不能忽视。但对西方会不会又结成什么阵线共同对付中国的疑虑则大可不必。走向成熟的中欧关系将在更加理性化、规范化,机制更加健全的状况下发展。
  
  周荣耀
  谈一下导致中欧关系变化的第三种因素,即国际因素,美日等国的干扰影响不断加强。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三年多了,欧洲当时激愤的心情平静下来,很多问题要重新冷静考虑,对华政策亦然。美欧之间毕竟还有联盟关系。在对华关系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时刻,欧洲不能不考虑美日因素。美国、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欧洲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力可能会随之上升,促成欧洲对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但也不必看得那么严重,别以为他们会结成什么阵线来共同对付中国。西方人现在讲中国威胁论,但威胁这两个字有很多讲究。一些美国人和日本人讲威胁侧重于将来中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制度,和冷战时候的观念差不多。但威胁还有另一种意思。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世界,竞争就必然有威胁,欧洲人现在讲的威胁,多数人并不是认为中国人要把世界怎么样,而是担心欧洲想要的利益和份额可能因中国的因素减少了,这也是一种威胁。
  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中欧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毕竟将来中欧之间的主要竞争还是在经济方面,而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除了经贸问题外,还有一个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利益问题。中欧之间再有问题,估计也严重不到那一步。将来中欧之间的经贸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厉害,这就是刚才我说的正常国家之间的正常问题。美日之间不也是老打贸易战么,美欧之间打过多少年?今天牛肉战,明天香蕉战,……所以中欧出个什么鞋子战、服装战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做好准备应对它,考虑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出了问题按照什么机制、什么渠道来正常地解决。
  
  冯仲平
  中欧关系还是积极因素多。
  首先,从整体上讲,中欧关系互补性很大,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经济上一直有摩擦,但欧洲成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上半年的中欧贸易额已经超过去年上半年20%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欧洲人确实不想和中国打贸易战。我个人认为,欧洲人的理念是全球治理,就是不想和人发生正面冲突,这有点像中国儒家文化。
  其次,欧洲人想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态度是认真的。欧洲人比较“聪明”,吵架对抗这种事让美国人去做,想在中美欧之间找到一个有利位置。美国在很多中美经济问题上(比如人民币升值问题)都想拉欧洲,但欧洲总和美国保持距离,为什么?因为不想让中国人认为欧美是一块的。2003年欧洲有个战略安全报告,报告第一次把中国作为其战略伙伴。中国也越来越不单纯看重欧盟的经贸作用,中国认为欧洲的想法和做法可能对这个不稳定、不安全和经济失衡的世界能发挥一些应有的作用和影响。中欧都不认为提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从双边关系、从大国关系乃至世界格局提出的战略思想。欧洲现在是处在一个困难时期,但雄心壮志还有,还是想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欧洲的强项、优势是软实力(欧洲认为美国主要是靠军事实力)。欧盟在做这种事的时候比较有韧性,有一个目标就慢慢向前走。美国是军事实力和硬实力强,性子急,做什么事情都巴不得赶快解决。比如它会认为,今天推翻萨达姆政权,明天伊拉克就民主化了,中东路线图就可以顺利开始了。欧洲人则是往前走两步又退回来一步,看一看,再走两步退一步,但是目标和方向始终都很清楚。比如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考虑把土耳其拉进北约,但几十年过去了土耳其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土耳其的政治社会文化形态真正发生变化是从欧盟开始同意和它进行入盟谈判以后开始的。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入党是要有标准的,欧洲就是要用自己那套改造土耳其,这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更迭”,中东欧也一样,中东欧过去是社会主义国家,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他们都要被欧洲的一体化改造。你想进来吗?好呀,你就得照我的标准改变,这些是硬杠杠,否则不行。而且这种改变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的。我没有强迫你!这些影响当然还只局限于欧洲本地区及其周边。欧洲人正在讨论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全球角色,成为一个全球的行为者。这主要靠他们的软实力。欧洲的软实力之一是贸易,建立自由贸易区,另一个是政治对话,还有宣扬他们的欧洲经验。欧洲人现在走到哪儿都说,法国和德国这对世代冤家能解决的问题,美朝就解决不了?中日就解决不了?这已经成为它们的王牌了。尽管欧洲现在出了很多问题,受到打击,但还是比较自信。欧洲想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世界,特别是9.11之后的世界。
  
  编者
  法德组成欧盟核心的初衷并不像后来表现的那么美好。想想吧,自1870年以来法国打了三次大的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三次都是同德国交手,首都巴黎两度沦陷。法国人骨子里对德国人并不信任。
  记得读过一篇法国著名作家写的小说,书中主人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末期双方陷入壕堑战,战事呈胶着状态。一天正在值勤的主人公看到对面战壕里露出一个德国士兵的头,便一枪将其击毙。没两天法军攻占这条战壕,主人公从这名被击毙的德国士兵身上翻出一封家书和照片,知道死者有一个温馨的家和一双可爱的儿女,良心深深不安。战争结束,主人公按信封上的地址找到死者遗属,并与其妻子儿女成为好友,常常一起品茶聊家常,畅谈文学、音乐……后来二战爆发,主人公参加抵抗运动被秘密警察抓捕,受尽酷刑。一次审讯中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他强睁开肿胀的双眼,对面的军官竟然是那个德国士兵的儿子,他用沙哑的声音喊着对方的名字求助,而对方默然地注视着他让继续用刑……
  这种对“邻居”的不安与不信任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法国人的心中。战后“法国必须在可能再次发生战争(与德国)和结成紧密关系(联盟中的联盟)――一个可以像一件拘束衣一样控制并使德国无能为力的紧密拥抱之间做出选择,法国选择了后者。”(戴高乐语)戴高乐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欧洲联合将由法国和德国完成,法国是赶车人,德国是马。”
  当1958年9月14日清晨,在戴高乐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阿登纳两人私下交谈时(戴懂德语,阿会法语),明确提出:“我们除了共同走一条路之外(联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时,82岁的德国总理那张布满绉纹的脸立刻绽开激动的笑容,因为他深信“德国的道路必须通向欧洲!”他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了。
  法德在组成轴心联手推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相互间不断调整磨合适应,最终谁也离不开谁,尽释前嫌。可以说,先有了法德和解,才可能有后来的欧洲联盟。
  曾有人设想过,如果未来的亚洲组成一个大市场,前提是中日和解。且不说中国愿不愿意扮演法国的角色,先问问按目前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它能否成为亚洲的德国?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是法德的经验,欧盟的经验,确实给世人以启迪和深思。
  
  周荣耀
  如果说过去10年中欧关系机遇大于挑战的话,那么再往后暴露出来的挑战可能会更多一些。当然,这只是正常关系中出现了更多矛盾冲突,从理论上讲这也符合正常国家的正常关系发展。没有矛盾不正常,出现大的战略挫折也不正常,各种各样的冲突一齐冒出来也不正常,但一定的、短暂的冲突还是符合规律的。所以我认为,新阶段的中欧关系可能会更加理性化、规范化,将在一种更健全机制的状况下得到发展。
  
  冯仲平
  有人把前一段中欧关系称作“蜜月”阶段,也有人不喜欢这种提法。但2003年、2004年以及之前几年双方的关系发展确实比较顺当和迅猛,给人一两年就上一个台阶的感觉。1998年欧盟提出与中国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双方又提出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近两年来种种迹象表明,在“高歌猛进”之后,中欧关系步入一个新阶段。或者说,中欧关系将更加踏实,即从过去充满激情到考虑如何将宏伟目标变为现实。
  
  编者
  去年晚些时候,欧盟公布了一份对华新政策文件――《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文件认为:中国是全球化成功案例,同时强调“中国是欧洲贸易政策中最重大的挑战”。欧盟驻中国大使赛日?安博对此的解释是:“欧盟应该接受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的竞争,而中国也应该做出行动使本国的这种竞争具有公平性。”
  今年是欧盟成立50周年(1957. 3.25签署《罗马条约》),“50而知天命”。欧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调整。看来,在经过前一阶段的磕磕碰碰后,欧盟对中国的认识更趋于冷静和理智,这又应了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走向成熟的中欧关系亦如此。
  
  相关阅读链接:
  《欧洲在何处》(2005年第9期“封面话题”)
  《小摩擦,无碍大前景》(“中欧经贸论坛2005”嘉宾演讲选登,2005年第13期“封面话题”)

相关热词搜索:欧洲 冤家 中国 欧洲:中国的“冤家”? 中国好声音冤家 中国好声音谢武弟冤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