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会为我服务吗】外资银行的服务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经中国监管当局批准,4月2日,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的分行正式注册成为中国的法人银行,成为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首批转制的外资法人银行,开启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新时代。4月23日,这四家银行开始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除了简单存取款业务外,本地居民还可以申请住房按揭及后续推出的人民币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
  也许并非是巧合,四月间,许多家媒体纷纷“炮轰”中国银行业服务态度差,老百姓更是控诉在银行“排长队”。因而,外资银行“从来不曾远离,从此离你更近”的广告词以及一些媒体的宣传让中国老百姓心中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到外资银行开个户,也许自己的待遇会大大提高。
  外资银行的确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他们用飘香的咖啡迎接客户。然而,他们有些“嫌贫爱富”,心里并不认为“来的都是客”。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了本期封面话题,您就明白了。
  谁是外资银行中的法人银行,搞清这点很重要吗?中外银行在哪些领域交锋?外资银行在哪些地区安营扎寨?今后又会在哪些方面加强攻势?对于外资银行,怎样才能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这些,也都是本期封面话题要谈的内容。
  另外,两位曾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多年的朋友要跟您说说他们对外资银行的感受。
  ――编者手记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开启了五年的过渡期,向外资逐步开放银行市场。这五年间,外资银行在中国成长较快,在部分区域和细分产品上,甚至初步建立了优势。五年来,外资银行逐步理解和适应了中国的金融环境和银行市场运行的方式,并且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许多方面对中资银行形成了直接的竞争。
  
  是否法人银行:身份不同,差别不小
  
  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资银行”,究竟是指哪些机构呢?根据2006年底通过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银行是指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外国银行代表处,而前三类统称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外商独资银行是指外国投资者全资拥有的法人单位;中外合资银行是指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共同出资建立的银行,它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外国银行分行是指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它不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营业性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开展实质性业务,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监管机构允许的业务;代表处则只能代表其母行在中国境内从事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联络客户、搜集市场情报等,而不能开展实质性的业务。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必须先设立代表处,经过一定年限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升格”。
  截至2006年末,在我国的外商独资银行并不多,只有珠海南通银行(澳门)、宁波国际银行(马来西亚)、新联商业银行(菲律宾)、协和银行(美国)和德富泰银行有限公司(泰国)五家,中外合资银行有八家,包括平安银行(由汇丰银行和平安保险合资组建)等,大部分是分行和代表处。
  
  提倡设立法人银行
  在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倡导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立“法人银行”,即外商独资银行或者中外合资银行,也称为子行。法人银行和非法人银行的区别是承担最终责任的主体不同。法人银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实体,以其注册的资本为限来承担责任;而非法人银行则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由其母行来承担法律责任。分行和法人银行的另一个区别是承担监管责任的主体不同。根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做法,法人银行由注册地的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的监管责任(在中国,主要是由银监会来负责监管),而分行则由其母行所在国的监管机构来承担主要的监管责任。
  不难理解,当投资者经营管理不善时,对海外分行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对法人银行的影响相对较小。日本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日本的银行在上世纪70年代大举进军美国,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和衰退导致银行亏损累累,牵连到在美国的分行,许多分行被撤销和清算,而在美国的子行则大部分存活了下来。
  从名称上,我们也可以区分法人银行和非法人银行,例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就是一个非法人银行,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则是一个法人银行。
  
  实行较严格的业务准入制度
  在中国入世的过渡期内,外资银行在经营地域、币种、客户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2006年12月11日以后,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原则上讲,已无中外资之分,它们应与中资银行一样,可以开展所有中资银行开展的业务。但是,银行业实行较严格的业务准入制度,即只有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银行才能开办新业务,中外资银行均如此。例如,外资银行欲发行信用卡,必须得到中国监管当局的批准。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在吸收存款上做出了一个特殊规定,即外国银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而法人银行则无此限制,可以吸收任何金额、任何期限的存款。这是出于审慎监管的考虑,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落脚点集中:增长速度快、质量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外资银行就进入了中国,但其迅速发展则是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间。截至2006年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79家分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这些代表处未来有可能升格为营业性机构。
  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这三个城市,其中上海的外资银行数量居首。截至2005年末,这三个城市外资银行总资产占全部外资银行总资产的87.3%。以资产计算,上海外资银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约为13%;深圳为7.7%;北京虽然外资银行数量较多,但开放较晚,因而外资银行业务开展有限,市场份额约为1.9%,与全国的总体水平持平。不过,北京是外资银行代表处最多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外资银行的资产在五年间翻了一番多,从中国入世之初的37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6年9月末的8194亿元,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显著提高。在过去五年间,以资产计算,外资银行占中国存款机构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左右。
  
  业务分布极端化
  在总体市场份额较低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的业务分布呈现极端化。一是在币种方面,外资银行本币强外币弱(对其自己而言)。截至2005年末,外资银行外币贷款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20%,过去五年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其作为一个整体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然而,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的市场份额十分低,仅为0.55%。这主要是由于监管制约所致。二是在客户方面,外资银行公司客户强、个人客户弱,存贷款方面都如此。从贷款角度看,截至2006年末,外资银行对公司贷款占中国整个公司贷款市场的1.8%,对居民部门的贷款仅占0.09%;从存款角度来看,外资银行吸收的公司存款占中国整个公司存款市场的0.83%,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仅占0.0003%。
  
  资金从哪儿来
  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与中资银行有很大区别。自国外母公司借款是外资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在中国入世之初,约占其资金来源的50%左右,最近几年有所下降,到2006年末,降至43%左右。
  外资银行另外两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公司和居民的存款(约占28%),以及同业拆借(约占14.5%)。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吸收的存款在过去五年间增长很快,到2006年末,已经达到2440.5亿元人民币,是五年前的四倍,其中企业存款是五年前的十倍。这固然和外资银行的起点低有关系,但也显示了其拓展业务的力度。
  2006年初以来,受宏观调控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受到限制。在流动性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以较低的利率大量拆入资金,到2006年末,外资银行拆入的资金同比翻了一番。中资银行成了存、贷款之间的“二传手”,不仅获利甚微,甚至还有丢失客户之虞。
  外资银行不仅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增长质量较高。这一方面体现在其较强的盈利增长上,另一方面体现于很低的不良贷款比率。
  
  进入中国的两条路
  通常来讲,外资进入一国银行市场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自行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也被称为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初期投入较少,例如,根据中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外资只需1亿元人民币即可开设一家分行,3亿元即可开设一家法人银行。在对东道国市场缺少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稳健的做法。
  另一条途径则是收购东道国已有银行的股份,即并购(M&A)。从世界各新兴市场开放银行业的经验来看,在被动开放的国家(主要是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外资涌入收购已有银行股份的现象比较显著;而在主动开放的国家,由于东道国对开放心存疑虑,外资收购当地银行股份的过程比较缓慢。
  在2004年之前,外资主要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的银行市场。2005年,战略投资成为外资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的主要方式。由于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当年战略投资新增102亿美元。2006年,又先后有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金额约为70亿美元。
  自1996年光大银行第一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以来,到2006年12月21日香港大新银行和美国凯雷投资入股重庆商业银行为止,十年间25家国内银行共引资约250亿美元。势头凶猛的外资参股浪潮彻底改变了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市场上只起微不足道作用的形象。
   截至2006年底,已有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等四家银行实际上为外资所控制,如果将它们都计入“外资银行”,那么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提高。
  外资入股国内商业银行取得了较绿地投资更为丰硕的成果。这一方面来自于入股价格与上市银行市场价值的巨大差异。到目前为止,包括三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众多上市银行的市值均大幅攀升,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的表现更是突出。另一方面,参股银行的分红也使外资银行受益匪浅。
  
  来者不善:与中资银行多领域交锋
  
  贷款
  公司贷款不受网点限制,同时又由于人民币贷款利率较高,因此已经逐渐成为外资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2002年底外资银行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即公司贷款)为1374.3亿元,到2006年底时已增至4279.2亿元。同期,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从17136亿元增长到37390亿元;国有银行的公司贷款从81548.6亿元增至98875.7亿元,增幅仅为21%,即使考虑到剥离因素,其增长速度也大大慢于外资银行。
   截至2006年末,外资银行的公司贷款约占其总资产的50%,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44%)。
   人民币业务放开以后,外资银行必将加强对人民币贷款的争夺。在较早开放的上海,这种迹象已经比较明显。
   在贷款中,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透支)、中小企业贷款将成为外资银行主推的贷款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市场是中国最有潜力的贷款市场,还有许多需求尚未被满足。虽然信用卡透支和中小企业贷款是风险较高的产品,利率较普通贷款高得多,但外资银行“火中取栗”的能力显然要更强一些。另一方面,这些也是外资银行相对薄弱的产品类别。例如,截至2006年末,外资银行对居民部门的债权仅为20亿元,仅为其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的0.6%。
  
  人民币存款
  按照中国“逐步开放”的策略,人民币储蓄存款是最后开放的领域,由于外资银行要在五年内达到贷存比不超过75%的监管要求,因此,外资银行为了发展贷款业务必然会加强对存款的竞争。虽然《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吸收居民存款施加了一些限制,但我们预计这不会对外资银行构成实际性的约束。除了转制为当地注册的法人银行以绕开限制以外(如首批转制的汇丰、东亚、花旗和渣打四家),外国银行分行通过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居民大额存款也可以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
  外资银行吸收人民币存款的另一个主要方式是开发人民币理财产品。例如,渣打银行在2006年9月份向企业客户推出首个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优于传统定期存款,到期日不仅100%保障本金,还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利息回报。12个月结构性存款的最高年收益率可以达到4%~6%。与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2.52%相比,高出近150个基点。
  
  信用卡
  2004年以来,外资掀起了“曲线”进军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运通公司(与工商银行)、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恒生银行(与兴业银行)、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和上海银行)、GE资本(与深发展)、苏格兰皇家银行(与中国银行)先后与其战略投资对象合作推出了信用卡产品,其他一些银行,如美国银行(与建设银行)、德意志银行(与华夏银行)也在考虑就信用卡业务展开合作。
  外资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显示出其深远的图谋。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富矿”,而信用卡正是打开这个“富矿”的金钥匙。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信用卡普及率高、用途广泛、透支金额大,是零售银行最主要的工具。在一些新兴市场,如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零售贷款的发展都是借助于信用卡这一工具。不过,受政策法规所限,目前外资发卡机构尚不能在中国国内独立发行信用卡,实际上,“先斩后奏”成了它们普遍的选择。
  
  私人银行业务
  在其他新兴市场开放银行市场的过程中,外资曾经上演过“摘樱桃”(cherry-picking)的故事――争夺富裕的高端客户,掌握了这部分客户,就在“质”而非“量”上获得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一幕同样在中国发生了。
  据美林集团及凯捷咨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05》,截至2005年末,中国持有流动性资产(现金、有价证券、非自住住宅等)10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数量为29.95万人;2006年~2010年,中国富裕家庭管理资产的增幅每年有望超过11%,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持同样的观点。该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十二大财富市场之一,而且也是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的百万富翁总数排名全球第六。2004年~2005年,中国富裕家庭管理资产额的增长速度高达18%,居全球之冠。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财富市场预计将以两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
  因此,中国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财富管理市场之一,也吸引着外资银行到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是拥有可投资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个人或家庭,为他们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最近几年,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其目标客户有向下移的趋势。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最基本的要求是私密性,我们难以准确估计外资银行在这个细分市场上的份额,但无论是从市场了解到的情况还是对高端客户的采访,以及外资银行在中国推出的与一篮子货币指数汇率、海外股市、国际商品指数、金价、油价等挂钩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到处可以看到外资银行活跃的身影。
  
  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许多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外资银行在开发衍生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已经成为中资银行重要的竞争对手。
  以上海为例,截至2006年6月末,上海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合约名义价值为1649.08亿元,是中资银行的5.5倍。从结构上来看,中资银行约80%是利率合约产品,20%是汇率合约产品;外资银行正好相反,约84%是汇率合约产品,16%是利率合约产品。从产品品种上看,中资银行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外汇掉期业务(超过90%),主要是为国际贸易企业规避货币汇率风险,少量作为理财产品提供给私人客户;而外资银行衍生产品分布更加均匀,包括了远期(约占64%)、掉期(约占21%)和期权(约占15%)。
  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外资银行争夺高端客户的重要武器。上海去年一季度有3家外资银行推出7款理财产品;二季度有5家外资银行推出13款理财产品;三季度共有7家外资银行推出20余款理财产品。而且,推出的产品期限和收益设计越来越灵活,迎合了投资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中外银行各有千秋
  客观来讲,中外资银行各有优劣势。外资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有比较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经验,有庞大的海外服务网络和对高端客户的服务经验,在外汇业务方面的优势明显。外资银行的母行通常是全能型金融机构,可以提供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对金融需求多样、复杂的客户有很高的吸引力。
  外资银行的劣势主要是网点数量较少,所有外资银行在中国国内的营业网点不足300家,首批转制为法人银行的四家外资银行(汇丰、花旗、渣打、东亚)只有100家左右分支机构,这不仅和拥有超过万家分支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难以相提并论,就是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研究表明,物理分支机构是零售银行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电子渠道已经十分普及的成熟经济体中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来美国银行的数量不断减少,但分支机构的数量却持续上升的原因。中国的电子网络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居民更是对物理分支机构情有独钟。外资银行的网点不足,因而无法满足零售客户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是它难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障碍。
  此外,外资银行尽管转制为中国本地注册的银行,聘用了大量的中国员工,也采取了许多本地化的措施,但这些并不能改变它“外来者”的身份,要想获得普通客户的认同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文化的认同是客户与银行进行交易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从日本开放银行市场的历史来看,外资银行虽然获得了监管方面的许可,但却无法获得日本民众心理上的认可,因此,外资银行在日本市场上一直仅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
  中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它有遍及全国的分支网络,资本基础雄厚,客户范围广泛,在中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它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IT基础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雄心勃勃:兵分几路加强攻势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对于外资银行带来的挑战,中国的银行应采取“紧盯”战术。看来,我们得知道外资银行今后会在哪些方面“出招儿”。
  
  加大网点扩张力度
  刚刚说到,物理网点对于零售客户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对于以中国零售客户为未来主要目标客户的外资银行来讲,目前的网络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预计,外资银行在取得参股银行的控股权之前,将继续在中国扩张自己的网络。
  在中国即将结束入世过渡期之际,许多外资银行公布了其雄心勃勃的网络扩张计划。例如,汇丰银行称将在数年内建立100家分支行,渣打银行则宣称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再增加20家。花旗银行由于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正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该行的业务上(广东发展银行本身有501家分支行)。
   自助银行(如ATM)等作为分支行的延伸形式也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渣打银行已宣布自2006年12月起在广州超市的14个网点及新增网点放置ATM,未来几个月将再至少安置20台。花旗银行高调在长城脚下摆放ATM后,也宣布在7-Eleven便利店放置ATM。
  
  继续参股中国的银行
  并购将是未来几年外资进军中国银行市场的主要形式。这可以通过增持已经入股银行股权的方式进行,另一种方式则是入股新的银行。
  关于第一种方式,汇丰银行最为明显。它曾在交通银行香港上市前斥资17亿美元,获得近20%的股权,在上市时又以招股价增持;在交通银行宣布A股上市计划后,汇丰也在考虑增持计划。此外,在已经入股的案例中,许多境外战略投资者还获得了增持选择权。例如,汇丰银行有权在2012年8月前,增持交通银行股权至不超过40%,美国银行有权在2011年前增持建设银行股权至19.99%,花旗银行也有权增持浦东发展银行股权至19.99%。
  第二种方式将更多地为未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所采用。在大型银行中,目前还有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进行股改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如果其股权向外资开放,预计也会引起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目前有120家左右的城市商业银行,而引进外资的仅有10家,在其余110家左右的银行中,不乏地处经济发达城市、资本充足、管理有方和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如成都商业银行、武汉城市商业银行、厦门城市商业银行等,它们均有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强烈意愿,因而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战略投资的对象。
  在农村金融机构中,中国目前有12家农村商业银行,60家农村合作银行,数千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素质较好,外资会继续选择一些素质佳、潜力较大的银行入股。
   未来中国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利于外资在中国进行并购。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呈现两极化,大部分银行规模小,已经上市的市值较低。例如,截至2006年12月底,已经上市的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的市值最高,为1200亿元,深圳发展银行的市值最低,仅为160亿元,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的注册资本只有26亿元(截至2005年底)。因此,外资只需投入很少的资本就可以获得控制性股权。中国最近基本完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权获准上市流通,这为外资通过资本市场并购/控制上市银行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监管环境也将越来越有利于外资并购国内银行。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鼓励外资在国内注册法人银行,而身份的变更有利于外资银行绕过限制在国内进行并购。不久前中国通过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为外资并购国内银行提供了一个更加透明、规范的环境。此外,银监会2006年初通过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要求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时,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
  
  向部分中心城市扩展
   外资银行将继续加大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发达地区的存在,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随着这些城市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强,外资必然会加大向其他核心城市的扩展。我们预计,外资银行在三大经济圈之外的扩张将采取主要依赖入股当地金融机构的方式,而自建分行将是次要的选择。
  在三大经济圈之外,外资银行的第一布局目标将是其他经济发达的百强城市(百强城市的前30名几乎均位于三大经济圈)。
  
  门槛较高:你不一定是座上宾
  
  经中国监管当局批准,今年4月2日,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的分行正式注册成为中国的法人银行,成为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首批转制的外资法人银行,开启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新时代。
  据统计,除了上述四家已经获得许可的外资银行外,还有八家外资银行申请注册成为法人银行,它们合计的资产约占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的80%,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动向。
  转制后,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将可以吸收境内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也可以向中国居民发放贷款,发行信用卡等。中国金融市场的这一变化理论上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益处,例如更多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种类的丰富等。但以银行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并不会带来银行市场根本性的变化。首先,中国市场银行已经过度(overbanked),以通用的银行业资产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目前约为2,已经高于日本(约为1.5)和美国(约为1),在大型经济体中属于较高之列。因此可以说,中国银行市场竞争向来十分激烈,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会产生所谓的“鲶鱼效应”。其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较低,如果不大规模地并购国内银行,它的市场份额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当然,外资银行业务种类的扩大会激励中资银行加快产品创新、提升管理能力,将自己也变成“狼”。
  最近,外资法人银行纷纷表示不对存款“设槛”,一元起存,还有一些外资银行通过提供免费糖果、咖啡等方法来吸引居民储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4月10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外资银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7.1%,涨幅同比上升26.4个百分点。那么,外资银行会将所有的中国消费者视为“座上宾”吗?
  中国国情研究会日前进行的“中国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显示,77.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外资银行,足见国人对外资银行之热情。然而,有些人也许会落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结局。
  不同的客户对银行具有不同的价值,金融资产越多的客户价值越高。外资银行分行与外资法人银行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对吸收存款的限制。在花旗、汇丰、渣打、东亚四家银行获批注册为法人银行之前,它们和许多外资银行分行一样,已经在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大额储蓄存款。因此,就这一部分客户而言,外资银行是否转制为法人银行没有什么意义。
  中资银行通常把存款超过等值30万元人民币(有些银行是50万)的客户视为贵宾客户,为他们提供一些特别的服务(外资银行通常以可投资资产是否超过100万美元来区分客户,超过的被称为“高净值个人”,可以享受私人银行服务)。外资法人银行的成立,对中资银行的这一部分客户有直接影响。一方面,这部分客户是价值更高的私人银行客户的“蓄水池”,许多私人银行的客户就出自这个群体。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财富分布非常不均匀,少数较富裕的个人拥有绝大部分财富,因此,抓住了这一部分客户就抓住了中国的存款。目前,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均把“财富管理”作为在中国开展的重点业务,其目标客户就是中高端的客户。
  对于存款较少、金融服务需求简单的低端客户,外资银行的转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虽然外资法人银行通过媒体表示了“来的都是客”的姿态,但事实上,外资银行是不会“来者不拒”的,它们经常通过一些价格策略将低端客户“过滤掉”。例如,汇丰银行规定,对于非卓越理财客户,同一客户号码下的所有账户月内日均总余额不足人民币10万元或等值外币,客户需支付人民币150元的服务月费。对于卓越理财客户,同一客户号码下的所有账户月内日均总余额不足人民币50万元或等值外币,客户需支付人民币300元的服务月费。花旗银行、渣打银行都有类似的规定。四家银行中东亚银行的收费标准最为优惠:一般客户如果每个月的日均存款余额低于0.5万元,每月需缴纳10元人民币的管理费。所以说,您在跨进外资银行的大门前,先得合计清楚了。

相关热词搜索:为我 外资银行 服务 外资银行:会为我服务吗 银行 服务外资企业 外资银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