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 [基辛格是一把钥匙]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37年前,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基辛格来完成一项重任?在中美关系中许多重要的节点上他又做了些什么?解读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外交奇人,我们可以得到一把钥匙,打开一个门缝,一窥中美关系发展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运作。
  
  三个小时改变了对
  尼克松的看法
  
  基辛格能够日后在中美关系舞台上引人注目,还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段不寻常交往。
  
  基辛格在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前,是一位教授、学者,他著书立说,也担任大财团洛克菲勒集团的政治顾问。当1968年尼克松和洛克菲勒竞争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时,基辛格是洛克菲勒竞选班子的主要撰稿人,堪称是尼克松的政敌,并且毫不掩饰对尼克松的厌恶,他谴责尼克松“浅薄”,对“外交政策持有危险的误解”。而尼克松的幕僚基于基辛格的才华,想以金钱为诱饵把基辛格挖过来,遭到了不留情面的拒绝。
  洛克菲勒被尼克松击败之后,基辛格伤心之极,大骂尼克松没有资格领导美国。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却出人意料地邀请基辛格出任自己的外交事务助手,因为尼克松早就倾心于基辛格的外交理念和才干。1968年11月25日,基辛格接受了当选总统尼克松的邀请,到他的临时总部。两人畅谈了三个小时之后,基辛格改变了对尼克松的看法,接受了聘请,决定出任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职。此后,他对美国的外交战略思想起过不小的作用,甚至成了尼克松的总管、首席顾问、发言人,以及在某种情况下的对外政策的执行者。
  是什么因素使两个人化敌为友走到一起的?
  据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一心想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一是为了名垂青史,二是为了四年后连任总统。反复权衡后,他选定了同中国改善关系,借助中国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这样,主张“均势外交”、号召对红色中国采取新政策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基辛格博士便成了推行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的理想人选。
  基辛格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推崇19世纪的梅特涅、俾斯麦等擅长均势外交的大政治家,加上他熟读毛泽东著作,阅读了大量介绍毛泽东言行的新闻报道,对毛泽东和新中国有一定了解。
  基辛格尊奉现实主义,他的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寻求建立均势稳定的国际秩序。他老想把他的思想付诸实施,先后为三位美国总统提供外交方面的建议,但一直没有被采纳,直到遇上了同样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的尼克松。尼克松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越南问题。基辛格同意尼克松的撤军主张,但他认为,必须从建立国际均势稳定秩序的战略角度来考虑撤军问题,首先要确立美国、苏联、中国三角战略关系,“通过这种战略来稳定全球的平衡,来促成越南问题的解决”。这就不得不和已隔绝20多年的中国打交道。
  就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而言,其决策固然是尼克松总统主持的,但在设计与制订决策并且把蓝图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基辛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全球战略中,已经深深地渗入了基辛格的“均势”思想。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组合,这种带有“均势”色彩的美国全球战略的轮廓,也开始日渐明朗化了。
  两人以此才得以上演了一幕有声有色的演出:代号为“波罗”的与中国直接接触的秘密行动。
  
  主导“波罗行动”秘密进行
  
  就在美国由于侵越战争而元气大伤的时候,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世界上开始出现多级力量。中国此时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还称不上强大,但毕竟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再也不能无视新中国的存在了。而且中苏冲突加剧也使美国政府越来越感到在与苏联争霸的困难斗争中,中国是一个可借重的“资本”。
  不久,中苏之间在珍宝岛以及新疆边界发生了武装冲突。美国开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确定对华政策。用基辛格的话说,“从那时起,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接触的机会到了。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从巴基斯坦飞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打开了中美关系冷冻多年的坚冰。正如基辛格在他的《白宫岁月》回忆录中所说:“两国领导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第一次开始彼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对方。”“双方都已作出结论,自己需要对方来保持平衡。”这次秘密行动被基辛格冠以“波罗”行动的美称,取自于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之行之意。
  当“波罗行动”圆满结束后,尼克松才在白宫宣布基辛格在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两国关系正常化,这甚至使多数的美国对外政策官员们感到震惊。
  1973年国务卿威廉?罗杰斯辞职后,尼克松任命基辛格为国务卿。这样,在美国政府中基辛格一人身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两项对外政策要职。
  
  没有实现的诺言
  
  1971年7月15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尼克松总统即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的公告。尼克松说,读这个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它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巨大震动。基辛格说,公告的发表,“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国际政治结构”。
  1972年2月尼克松如约来华访问。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基本精神是双方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双方都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尼克松在与毛泽东会谈的时候表示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也就是1973年1月到1977年1月间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进一步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似乎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然而直到1979年1月中美才正式建交。这又是为什么?
  随着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正在一步步向正常化的方向迈进。中美两国按照《上海公报》精神,积极发展双方之间的关系。1973年2月15日,基辛格第五次到中国访问。由于中美之间久已存在的印度支那阴云已经散去,所以中国以非常高的规格接待基辛格。
  在此一年以前,结束印度支那战争是中美间改善关系的一个障碍,而台湾问题则是另外一个障碍。现在美国与越南终于签订了从越南撤军的巴黎协定,这就消除了中美之间爆发争端的一个热点问题。至于台湾问题,尼克松和基辛格都曾许诺在第二任期内解决。如今尼克松刚刚以压倒优势再度当选总统,就派基辛格带来了更为具体的方案。
  由于周恩来与基辛格的会谈进行得非常成功,2月17日晚,毛主席破例又亲自会见基辛格。毛泽东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了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在,他说:“以前的仇人,现在我们的关系说是叫做什么FRIENDSHIP(友谊)。”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把中美关系称为友好关系。
  毛泽东称赞了基辛格在美国对外政策方面所起的作用。他对基辛格说:你的事情干得好,到处飞。你是燕子,还是鸽子?基辛格称,美国方面设想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内的头两年削减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在后两年“准备走向类似日本的方式实现中美关系完全正常化”,即美中建交,但同台湾保持某些文化、经济等民间往来。此次访问中,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和华盛顿互设具有外交豁免权的联络处。
  基辛格的这次中国之行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毛泽东、周恩来主要从遏制苏联全球扩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中美关系的新战略,与美国方面的打算不谋而合,从而使中美关系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说1972年中美最高级会晤所取得的成就是规定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指明了可能走的道路的话,那么可以说,在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在北京举行的这次会谈中,中美两国已能够以更快一些的速度消除前进中的一些障碍,并且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
  此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意外受到两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就中国国内而言,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时而泛起。1973年11月,周恩来刚刚结束同基辛格的会谈,毛泽东就根据不可靠的传闻,认为周恩来在会谈中犯了“右”的错误。11月17日,毛泽东发表谈话说:讲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性是错误的,要打。据此,1974年北京“2.28纪念会”的主旨就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提中美就台湾问题而言关系已经有所改善,对台宣传工作的重点也从一年前以呼吁和谈转变为以暗示武力解放为主。
  尼克松政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上此时之所以放缓了步子,与美国国内政治有直接的关系。此时,尼克松因“水门事件”正被搞得焦头烂额,无法兑现在访华时所作出的承诺。另外一个原因是,那时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仍无突破性的变化。美国虽然希望在其对敌斗争中打中国这张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又力图以所谓“不牺牲台湾”为代价。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也由此受到影响。接替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的是没有外交经验的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福特继任总统后,曾表示要继续执行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在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他请基辛格继续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务卿。实际上,此时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随着与苏联一系列协议的签订,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需求减少,因而也不愿意在台湾问题上让步;海峡两岸状态也被看作是牵制中国的某种需要。这似乎与基辛格一直秉承的均势外交理论不无关系。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还是采取了拖延的办法。虽然一再表示要“恪守上海公报的原则”,但又声称美国不能在确信台湾问题能和平解决的情况下“抛弃老朋友”,“要使正常化进程完成”,还将“需要一些时间,延缓至1976年大选之后”。由于美国政府下不了决心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对台断“交”、撤军、废约,致使到1977年1月基辛格卸任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进程也没有实现。
  
  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
  政治家之一
  
  1977年1月,由于福特连任总统的竞选失败,基辛格不得不退出政坛。
  虽然卸任后的生活丰富多彩、收入也颇丰,但已习惯于政治生活的他仍念念不忘重新步入政界,但他的努力都失败了。80年代的里根和老布什两届共和党当政的政府,没有一届政府给他提供一份工作。他最后不得不彻底放弃了重新进入政界的想法,一心经营他的基辛格事务所。
  离开国务院后,基辛格对中国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1987年,他组织成立美中协会,并任主席。1989年“六四”事件后,基辛格坚决反对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他认为这是中国内政,邓小平作为真正的改革家应该受到赞扬。他还得出结论:“北京这出戏对美国人来说,是对我们的政治是否成熟的一种考验。”
  1989年11月7日至10日,基辛格又以老朋友的身份再次访华,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基辛格表示:由于稳定与和平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两国应采取“共同步骤”,使双边关系更顺利地发展。基辛格的“私人访问”起到了为两国政府最高领导人传话的沟通作用。回国后,白宫邀请基辛格吃晚饭,他向布什作了汇报。“如果要修复关系,美国必须作个姿态”。此后,基辛格又多次访问中国,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正常交往。
  虽然离开政坛已达30多年,但85岁高龄的他仍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政治家之一。是他的秘密访华,从此打开隔断20余年的中美关系的大门;他安排了美苏冷战以来首次最高级会晤,使苏美关系趋向缓和;是他协助尼克松把美军从越战沼泽中拔了出来。他天才的超级外交操纵力,使他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名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世纪以来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在改善中美两国关系中,基辛格所表现出的远见、智慧与不懈努力,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基辛格首次访华秘闻
  
  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尼克松和基辛格本人对这次访问还不是很有信心,所以此行以“波罗行动”为代号,意即像七百年前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那样冒险。7月1日,基辛格启程,两天后到达西贡,众多记者紧盯着基辛格的一举一动,《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了他的活动。第二天基辛格到了曼谷,6日抵新德里,8日抵巴基斯坦新首都伊斯兰堡时,只有三个记者跟着,他很高兴。按既定日程,他需要在巴基斯坦停留48小时。他先去总统府拜会叶海亚?汗总统,在美国大使馆同大使共进午餐,然后出席叶海亚?汗总统特意为他举行的便宴。
  在宴会达到高潮时,基辛格突然手捧腹部,连叫难受。叶海亚?汗总统大声说,伊斯兰堡天气太热,会影响基辛格恢复健康,要他到伊斯兰堡北边群山中叶海亚?汗的别墅去休养。基辛格正在迟疑不决,巴基斯坦总统坚决而且恳切地说,在一个穆斯林国家,要依主人而不是客人的意志作决定。基辛格手下的一位特工马上派他的一个同事到山口别墅那里去打前站,了解情况。宴会结束,基辛格正在宾馆休息,打前站的特工打电话回来说,那里的别墅不宜于居住。
  基辛格只好请巴方把那位倒霉的特工扣留在山中,因为这只是一出戏,基辛格并不是要去那里,而是要去中国。第二天,7月9日,伊斯兰堡凌晨4时,基辛格同他的随行人员乘坐巴基斯坦外交秘书苏尔坦?汗驾驶的军用汽车去机场,戴上一顶大檐帽和一副墨镜,以免偶然路过的行人把他认出来。在机场,一登上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飞机,就看到从中国来迎接他的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和其他中国官员。没想到,也在机场的一位巴基斯坦籍伦敦《每日电讯报》记者认出了基辛格,问巴基斯坦官员基辛格要去哪里。回答是要去中国。这位记者连忙向伦敦报社发了一条重要消息,幸好伦敦的值班编辑“枪毙了”这条消息,骂这位记者准是喝醉了,基辛格怎么会去中国?真荒唐!
  (据《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改编)

相关热词搜索:基辛格 钥匙 基辛格是一把钥匙 基辛格是一把钥匙 高中 基辛格是一把钥匙 云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