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与当代国际关系]文化和而不同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和”的理念与中华民族与生俱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和谐世界”的倡议,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许多政治智慧的精华,历经数千年风雨,至今仍熠熠生辉,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和”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的理念是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俱来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欧洲文明源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富于扩张思维,具有热衷于军事远征和对外扩张的传统。他们对横跨大陆、远涉重洋的征战扩张,习以为常。中华文明则截然不同,植根于农耕生态的中华文明,企盼和平安定,安居乐业,衍生了深厚的“和”的文化传统。
  崇尚和平,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亮点。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其根本含义是和平自守,而不是征战扩张。长城岂不正是“和为贵”的形象工程吗?那些叫嚷“中国威胁论”的冷战卫士,若能到长城一游,兴许会有所感悟!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故宫,其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突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和”,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和”的哲理与“和”的追求。太和殿:天地祥瑞(人与自然和谐);中和殿:中庸平和(人世和谐);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逸(人的身心和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和”,是不同性质的各种成分的合理配置、协调、融合为和谐的整体,犹如充满差异之音的多种不同的乐器经艺术调配,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交响乐一般,而各种乐器仍保持各自的特性和特色。这就是“和而不同”。
  古人讲“和而不同”,首先是指人际关系,特别是政治上的人际关系。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品德修养臻于完善的人,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但在维护整体和谐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信念、观点,不随波逐流,不奉承迎合;同时,宽以容众、平等待人,包容、尊重他人的不同。这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更重要的是,“和而不同”作为中华“和”文化的重要准则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念,不仅是“修身”之道,更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和而不同”是在差异和多样中求和谐,蕴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解矛盾、崇尚平等、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等特征。放眼当今世界,“和而不同”难道不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给国际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形势云谲波诡。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如何相处?不同文明、不同种族的文化如何相处?这两大问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而不同”的理念运用于当代国际关系,正是祛除战争、消除霸权和强权政治、实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明智抉择。
  
  “五项原则”是“和”文化的
  提升发展
  
  与冷战思维、霸权思维、殖民思维截然不同,“和而不同”对于大国强国,意味着不搞霸权主义,不恃强凌弱,尊重别国主权,尊重别国的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使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也需平等相待、互不侵犯、和谐相处。小国弱国则自尊自信,独立自主,坚持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发展道路。总之,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权利,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发展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相互尊重的包容精神和追求不同事物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与“和而不同”的哲理是相通的。当然,两者在时代背景、政治内涵等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何实现“和而不同”?惟有“求同存异”一途。“和而不同”的哲理本身就蕴涵求同存异的因素。“和而不同”的核心,是如何对待不同。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不是定于一尊,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求同存异”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是周恩来总理1955年在万隆亚非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当时,一些与会国突出亚非各国的差异,渲染分歧,使会议一度陷于僵局。周恩来总理即席发言,有针对性地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一席话引导会议转入亚非团结的正确轨道,促使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后,周恩来总理进而将这一方针发展成为处理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准则,以及处理外交难题的基本方针。“求同存异”,既是周恩来总理的创新,又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的思想渊源,与“和而不同”一脉相承。
  
  “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
  使世界更精彩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也出现全球化趋势。多元的民族文化面临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有激化之势。某些西方强势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大举侵袭弱势文化,对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实施思想文化渗透、瓦解,企图最终以单一的西方主流文化或某国强势文化取代世界多元文化。这种文化霸权主义使不少民族文化和语言受到冲击和威胁,有的甚至已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根基。一个民族,一旦文化血脉中断,就会导致民族文化全体性、自主权的迷失,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消失,从而最终导致民族的沦亡。历史事实表明,亡国还可以复国,而一旦丧失了文化,一个民族也就无可挽回地消亡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独立完整的文化主权,使其在体系上不被解构,在价值上不被消解,乃是国家安全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西方文明一统天下或西方某国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对立物,“和而不同”的哲理显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不失为处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关系的准则,即: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通相契,相知相近,兼容并蓄,共存共荣,融合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和而不同”的哲理是合乎文化本身的特性的。一定文化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种群的生存状态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的体现。因此,文化是有个性的。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深深扎根在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类种群的思想结构和心理之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和历史现象。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
  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真善美的东西是相通的。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各具特色,因为文化有差异,才需要交流;因为文化有共性,才可能交流。不同文化的包容、交流、共处,是历史的永恒现象。这就是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境界。
  文化全球化决不意味着世界归于单一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民族既要珍视自己的文化,坚持和维护自身文化的特性,又需以博大的胸怀和平等的精神,尊重、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以开放的精神,通过交流沟通,不断吸纳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和而不同”使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生机勃勃。
  对和平、和谐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中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念。既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在国际上的延伸,也是对包括“和而不同”在内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谐世界”的理念必将对世界局势的走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和而不同 国际关系 当代 “和而不同”与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