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中国的土地情感处理_土地问题:从世界看中国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这是诗人臧克家对他写此诗的那个年代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绝妙刻划。   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为人类提供粮食、蔬果、牧草、纤维;土地为人类保养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存环境。“民以食为天”,在土地当中,耕地和草原尤需倍加珍惜!
  2007年世界耕地总面积约为15.5亿公顷,草原总面积约为33.8亿公顷,以世界人口67.5亿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约0.23公顷(3.45亩),人均草原面积约为0.50公顷(7.50亩)。耕地和草原依然是够用的。
  然而,上述数字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例如,开拓农田已经使1/3的森林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加速发展,大自然对人类的过度索取开始给予“报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土壤的盐碱化和侵蚀也是导致耕地退化甚至消失的重要原因。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世界每年由于盐碱化而损失耕地近2400万亩。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日趋频繁,而且这些灾害大多发生在最肥沃的农耕地区。此外,建设水力发电站等能源开发活动也在不断耗费大量耕地。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的城市化扩张使过多的农地被“非农化”,另一方面,汽车的迅速普及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沥青所窒息。著名生态学家布朗说:“美国每辆汽车需要将近1/5英亩(1英亩等于大约6亩)的土地铺设公路和留出停车空间,每增加五辆车,就需要一块足球场那么大的铺了沥青的场地。被铺设的土地经常是农田,因为它平坦,而且,适宜耕作的、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地也是修筑公路和停车场的理想选择,而一旦土地被铺上沥青就不易垦复。”总之,各种因素将导致耕地日益减少,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从长远来说必将对世界粮食安全乃至人类生存本身构成严重的威胁。
  当今世界土地问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均土地资源的“动态性”:预计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约83.1亿,这势必导致人均耕地和草原面积逐年缩小。二是世界人口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人均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均匀,这意味着农地、特别是耕地退化和缩小的严重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是很不相同的。2007年世界各洲按照耕地面积大小排名依次为:亚洲、欧洲、北中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的耕地面积最大。然而,由于亚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4%,超过了其他各洲的总和,因此,亚洲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各大洲中反而名列倒数第一(0.14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60%(除了亚洲,世界各大洲的人均耕地面积均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相关研究表明,亚洲和南非洲的高质量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最低,分别仅为20%和6%,而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为30%。
  从国别看,2007年世界各国按照耕地面积大小排名的前10名依次为:美国、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其中美国、印度、中国名列三甲,然而,由于中国、印度是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人口大国,中国人均耕地仅为0.11公顷,印度仅为0.14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0.23公顷)的47.8%,仅为美国( 0.56公顷)的19.6%,在世界上排名第六十几位;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9%,仅为美国的25.0%。在亚洲,日本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6公顷,韩国只有0.037公顷,以色列只有0.053公顷,然而,极度缺水少地的以色列通过采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居然使自己成为农业强国。
  在亚洲大部分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汽车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耕地因道路、住宅或其他设施建设而被占用。例如,在中国,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违规违法用地屡禁不止,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又据计算表明,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将需要占有12.8亿亩耕地,超过了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24.4亿亩)的一半,这对于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数的中国来说是不能承受的数字。总之,保护农地特别是耕地成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根基的大事,“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孙耕”,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生命线,捍卫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并于1991年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这是中国政府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今年6月25日是中国第20个“全国土地日”。

相关热词搜索:看中 土地 世界 土地问题: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土地世界第几 中国土地占世界比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