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的身份之争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我是在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从阿尔巴尼亚一侧的奥里德湖附近的陆路海关进入马其顿的。马其顿是从前南联邦分离出来的一个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小国,阿尔巴尼亚则是一个非斯拉夫人的小国。可是,在这两个国家中,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一种比较独特的联结,那就是一位修女,她的名字叫特蕾莎。
  
  斯科普里与地拉那都有特蕾莎
  
  一条不太宽的瓦尔达尔河从东南向西北将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分为老城区和中心城区。老城区在河北岸,北岸除了有始建于11世纪的要塞城堡外,那里的建筑几乎都很低矮,石板街道也不宽,有许多伊斯兰风格的历史性建筑,如中世纪土耳其浴室、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和苏丹穆拉德清真寺。不过,这里也有比较古老的东正教堂,如圣迪米特里耶教堂和圣斯拉斯教堂;河的南岸则是高楼林立的西欧风格的中心城区,马其顿重要的政府部门、商业中心和文化机构都在这儿。在中心城区步行街的一个小广场,我走进了马其顿特蕾莎修女纪念馆。这个纪念馆由一尊特蕾莎修女身躯稍弓、双手合十祈祷的铜像和一个主体为三层小楼的院落组成,院落的石墙上钉着一块标牌,用十种语言写着“马其顿共和国国际研究院特蕾莎修女纪念馆”。其中一种语言竟是中文,这种情况在整个中东欧都很少见。从外表风格上看,纪念馆既体现了中世纪拜占庭、奥斯曼和近代奥地利的建筑风格,也是古朴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纪念馆一层有一个专门出售有关特蕾莎的书籍、相册和照片的小商店,二层大厅里展示了一些介绍特蕾莎生平的文字、照片和少许实物,另有几个研究人员的工作房间,三层是一个带玻璃穹顶的大厅,有点像教堂,而外墙也确实镶嵌着很大的十字架。参观过程中,我特别想知道这座纪念馆的来历,可既没有买到相关的资料也没有访问到相关的人士。所以,我对它所知不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座纪念馆是新建的。
  比较起来,阿尔巴尼亚虽然没有特蕾莎纪念馆,但有她雕像的地方却不少,其中两处我印象较深。一处是离地拉那国际机场不远的路口的一尊,姿势与斯科普里的那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尺寸要大许多。这个机场现在也称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进出机场的车辆都要从这尊雕像边经过;第二处是在离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不太远的一座天主教堂里。在中东欧大小城市游走的时候,我参观了无数座教堂,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现代化的天主教堂。它外表矮平,色彩明快,若不是居中房檐上的基督像和另一处立着的十字架,很难相信它是天主教堂,而里面的布置更像是一个音乐厅。在教堂正门入口旁边,有一尊特蕾莎坐式双手合十祈祷的白色大理石塑像。进门后,在一侧的墙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蕾莎祈祷的半身像。
  听这两个国家的朋友说,特蕾莎修女的雕像在其他地方也有许多,这表明特雷莎如今在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均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非同寻常的地位。
  
  特蕾莎修女的慈善经历
  
  特蕾莎修女在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受到如此厚待的理由非常简单,即她是1910年出生在斯科普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原名叫艾格尼斯。当时的斯科普里属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因而有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可与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不同,艾格尼斯的父母是天主教徒。相关传记记载,艾格尼斯12岁就加入了儿童慈善会,15岁与姐姐一起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后来还到过北爱尔兰。21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正式成为一名修女。修女是天主教中在修道院里的女教徒,她们立志“绝财”、“绝色”、“绝意”,一心一意祈祷并协助神甫进行传教。27岁那年,她决定终身做一名修女,并仿照19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修女将名字改为特蕾莎。
  然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特蕾莎让世人称道的不是她如何向信徒传教,而是走出舒适的修道院到脏乱不堪的贫民窟为穷人服务。就在印巴分治的1947年,特蕾莎获得罗马教廷准许,在修道院之外以修女身份进行传教。关于此后特蕾莎修女的活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特蕾莎修女把一切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为了读懂穷人,特蕾莎首先将自己变成“穷人”,她生活简朴,只食用简单的食物。她去世时,自己拥有的财产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印度妇女的传统粗布衣裳,可她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价值4亿美元。“仁爱传教修女会”是特蕾莎1950年在加尔各答创办的,专门用于 “照料伤残孤苦之人,教育流浪儿童,探望乞丐及其子女,安置被遗弃被驱逐未蒙爱之人”。1952年,她又创建了“垂死之家”临终关怀医院。许多介绍特蕾莎修女的文字上都记载:每天,修女们从街道旁、阴沟里,有时甚至是从火葬场和坟坑里救起那些穷病伤残者或濒死者。一位老人临死时泪流满面,感激地对特蕾莎说:“我儿子将我扔在外面,我一辈子活得像条狗,但现在我却死得像个人,谢谢了。”以后,特蕾莎还在临终关怀医院旁边成立了收养弃婴并兼作学校的“儿童之家”。上世纪60年代之后,特蕾莎还将她的慈善事业扩展到世界其他贫困地区,比如,1969年成立了特蕾莎修女国际合作协会,1980年在纽约建立艾滋病医院,1988年在苏联切尔诺贝利附近建立急救中心。根据一些资料上的记载,到1997年,“仁爱传教修女会”在127个国家里开办了600所会院,共有来自111个国家的修女和修士7000多人,其中不少是受她的行为感染的富家子弟。
  特蕾莎修女通过自己几十年的艰辛付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她一生获得80多项奖项和荣誉,如1971年教皇授予的和平奖,1975年的阿尔贝特?施韦泽国际奖,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然而,最重要的还是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在世界许多国家,特蕾莎修女都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1997年9月5日,特蕾莎走完了87年人生之途,印度政府以最高规格的国葬来送别她。
  
  她到底属于哪国?
  
  虽然出生在斯科普里,虽然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可自打离开家乡之后,特蕾莎修女似乎与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不再有关系了。马其顿1912年被塞尔维亚、希腊和保加利亚划分。其中,塞尔维亚占领的那部分在二战后成为南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于1912年独立,二战后与南联邦一样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讲的是阶级划分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这些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完全是对立的。特蕾莎修女以天主教修女身份从事慈善事业最积极的时候,也正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最厉害的时候。无论南联邦还是阿尔巴尼亚,对特蕾莎修女的认同程度都很低,甚至是排斥的,而1951年获得了印度国籍的特蕾莎修女的所作所为也很难与这两国相兼容。
  苏联东欧剧变结束了冷战,也结束了体现在特蕾莎修女身上的东西方的对抗。不仅如此,无论是独立成国的马其顿还是阿尔巴尼亚在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开始了“返回欧洲”进程,因此,对特蕾莎修女也有了很强的认同感,甚至想拉近她及其一生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与本国的关系。于是,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都争着抢着说特蕾莎修女属于本国。特蕾莎修女去世后,它们又试图将她的遗骨接回到本国埋葬。马其顿给出的理由是,特蕾莎修女的出生地是马其顿,魂归故里是天经地义的事。阿尔巴尼亚则强调特蕾莎是阿尔巴尼亚人,甚至声称在地拉那“考古”发现了她的故居。2010年是特蕾莎诞辰100周年,在此前的好几年中,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就多次向印度方面提出,希望能把特蕾莎修女“接回家”。2009年,阿尔巴尼亚总理贝利沙再次表示要与印度政府磋商此事,“让这位受人尊敬的女士能够落叶归根”。这些或许就是马其顿建特蕾莎修女纪念馆、阿尔巴尼亚出现特蕾莎修女雕像的大背景吧。然而,印度对此是绝不会让步的,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示,特蕾莎修女是印度公民,她长眠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土地,印度政府不可能容许任何人挖出她的遗骨并交给别国。
  不知是否知道百年之后将发生的事,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不久明确地告诉世人:“从血缘上讲,我是阿尔巴尼亚人;从公民身份上讲,我是印度人;但从信仰上讲,我属于全世界。”由于没有讲到出生地斯科普里,马其顿多少有点郁闷。
  (作者供图)

相关热词搜索:修女 之争 身份 特蕾莎修女的身份之争 特蕾莎修女传 特蕾莎修女 争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