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传媒【传媒与恐怖主义的共生】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恐怖主义与媒体为了各自的目的早已产生的相互利用关系,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更加明显。      击毙本?拉登后,又传来了奥马尔的死讯。但这段时间,“基地”等组织的恐怖行动不但没有平息,反而因为接连不断的报复行为而显得变本加厉。十几年来,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时髦”角色,恐怖行为与反恐行动的影响范围以及力量投入,几乎超过冷战时期的敌对双方。
  值得注意的是,恐怖主义与媒体正在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恐怖主义仰仗媒体的宣传而广为人知,媒体因有恐怖行为这个吸引眼球的热点而备受瞩目。不仅仅恐怖主义仰赖媒体,反恐也同样仰赖媒体。9.11事件后,媒体甚至成为了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的另一个战场。比如,美国政府的反恐行动充分利用了媒体,有线电视网、广播和报纸都众口一词地传布着来自恐怖主义的威胁。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对于反恐的传播其实也是对恐怖主义的关注,这也许仍然符合恐怖分子制造恐怖行为的愿望:只要被关注,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恐怖主义需要媒体
  
  有人指出:恐怖主义就是一种政治宣传,并且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恐怖主义最需要借助媒体宣传自己。恐怖分子还认为,可以通过媒体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同情、招募成员、募集资金。恐怖分子制造事端,就在于表达他们特定的政治或者意识形态诉求,并且首先要通过公之于众来获得正当性。其政治暴力的过程就是将各种诉求传达给大众的过程。而如果没有媒体吸引大众眼球,恐怖主义行动的后果会大打折扣。获得眼球就是获得了关注,产生了影响。人们的关注就是他们的成就,其行为原本就不过是手段,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才是他们要传达给全世界的东西。而这个目标的达成非媒体助力不可实现。媒体被恐怖分子当做自己的工具,于是媒体的能量就成了恐怖主义的能量。
  在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恐怖事件经常发生,其报道的平均频率是每天九起。“恐怖分子为了吸引媒体的聚光灯,他们必须不断提高他们袭击场面壮观的程度。”而事实上原本并没有多少恐怖袭击的场面“壮观”到需要全世界媒体都关注的地步。正因为恐怖分子要利用媒体,所以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其行动是否具有触动公众的那些要素,他们依赖着媒体的曝光率,这一切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使自己保持权势和能量。
  
  媒体也需要恐怖主义
  
  另一方面,媒体也有意无意地“塑造”着恐怖主义。出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满足大众知情权和猎奇心理的目的,媒体不会放过甚至会本能地追逐那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这正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是基于公众对于恐怖主义行为的兴趣。正如有人所概括的那样,西方媒体没有办法忽视那些已经成为时髦的事件,它们很懂得新闻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获得最大利润,它们在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
  大量的报道会引来大量的关注,似乎事件也就变得更加触目惊心,特别是报纸对于行动背后的动机的分析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媒体关注了恐怖行为,但删除了隐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宣传信息,将这类行为仅仅作为犯罪或者蓄意破坏,那么,媒体关注所带来的影响范围和冲击力就会被减弱。比如,人们注意到,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区大规模的游击战已经打了十几年,却没有引起地区外的任何关注,而在巴勒斯坦发生的差不多与前者数量相当的袭击事件,却迅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原因在于,媒体对后者有比对前者更多的报道,并且媒体在解读中,将前者淡化为地方部落冲突,而将后者描绘成为对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
  除了新闻本能之外,媒体的背后总是受到这个或者那个政治利益集团或多或少的掌控,并在所谓“客观中立”这样的标榜背后隐含着某种立场。媒体的大量关注将很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解读,并会以某种方式被培养塑造出某种意义。所以掌控媒体的政治集团便会以自己的解读来领导舆论,甚至进行选择性的报道。恐怖行动和诸如罢工或暴乱等等一样,很容易凝聚社会力量,并成为激发民众激情和动乱的导火线。为了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许多社会事件被政府淡化或者删改。比如发生在突尼斯的事件,各个国家的媒体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并各取所需地进行了报道。有的将事件视为动乱,有的定义为革命,有的从经济上分析起因,有的从民主进程来阐释。可见,媒体已然成为事件的一部分,甚至起着决定该事件性质的作用。对于恐怖主义,媒体也具有如此的决定性作用。
  9.11事件后,媒体成为恐怖主义行为的放大器。正是美国主流媒体在反恐中的推波助澜,一时间使得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成为了世界性的“战争”。媒体也一跃成为人们关注世界的惟一或者最重要的窗口。人们看到,美国总统布什在9.11事件后的讲话中,对该事件作出了“恐怖袭击”的定性,认为事件是对美国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攻击,是一种战争行为,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一说法随即成为美国及整个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调。美国主流媒体也非常乐意充当布什政府反恐战略的响应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据统计,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十天之内,政府官员通过各类媒体发表了成千上万关于“反恐战争”的演讲、谈话。在对阿富汗开战后的一个月里,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播出86个有关“战争”“恐怖主义”的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发布这类报道96次,全国广播公司(NBC)大约133次。布什总统通过媒体发表过不少于50次的讲演。布什在讲演中说,“以前我们早已注意到他们了,他们是20世纪邪恶的意识形态的继承者,以牺牲人的生命来实现他们激进的理念……他们追随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极权主义。他们追随这些早已被历史抛弃并埋葬在坟墓里的谎言。”通过媒体传达出来的这些声音,唤起了美国人以及全世界的反恐激情。同时,恐怖主义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世界性的关注。
  观察9.11后美国的主流媒体舆论,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其一,消息来源的单一化。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许多隐藏在背后的东西被忽略或删除,事件的报道毫无疑问是被选择的。例如根据一项研究,2002年9月至2003年2月,ABC、CBS和NBC有关伊拉克的414宗报道,仅有34宗不是来源于“金三角”――即白宫、五角大楼和国会山。掌控媒体的资本也借此进行结构整合,特别是加快了合并步伐。其中,十家公司目前控制了美国超过一半的媒体,他们掌握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言权、国际国内的政策导向。如此一来,媒体更像“速记员”而不是一个代表第四方力量的“看门狗”。2001年9月到12月,在ABC新闻和NBC新闻中仅仅提到过一次反战抗议。只有两位专栏作家提出疑问,“为什么在袭击发生后,布什没有立即返回华盛顿”。其二,说辞口吻的一致性。在报道中,有许多来源于二战的惯用说辞。除前述布什总统的讲演中使用了“纳粹”、“法西斯”等字眼外,大众媒体也差不多是同样的调调。《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发表的754篇文章,都将纳粹、法西斯德国与反恐战争联系起来。更有国会议员直称“9.11就是珍珠港”。学者也引用这一说法:“这次袭击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人们渐渐相信,美国正在遭遇战争,美国正在捍卫自由,而其对手就是像纳粹德国一样的恐怖分子。
  
  为了各自的目的相互利用
  
  在反恐战略中,美国媒体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并因为受到政府的如此倚重,而更加竭力迎合政府的需要。布什政府正是透过在媒体上反复提到“邪恶的恐怖分子伤害了无辜的美国人”这个事实,让人们确信自己的悲伤和愤怒。而关于世界大战的说辞通过媒体的反复宣讲已经被受众接受,这有助于推卸使用暴力的道德压力和责任。反恐被表述为正当的复仇。世界大战的说辞也更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责任,人们甚至更愿意出于安全的考虑而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当时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70%的美国人表示愿意在反恐战争期间放弃一些个人自由,哪怕反恐战争持续数十年。82%的人支持增加政府拘留非法移民。这些论述如此成功地被灌输到民众意识中,并且贯彻在美国的国内和国际政策中。
  恐怖主义越泛滥,反恐行动越激烈,媒体也就越是不可或缺。恐怖主义为媒体制造了具有吸引力的新闻事件,通过媒体促进了受众对其行动原因和目的的了解。反恐一方,也最大限度地透过媒体为其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行辩护。恐怖主义和反恐行动都在利用媒体为他们各自的利益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媒体自觉与不自觉的这种热情投入,给了恐怖主义在今日世界的地位和能量。恐怖主义与媒体为了各自的目的早已产生的相互利用关系,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更加明显。

相关热词搜索:恐怖主义 共生 传媒 传媒与恐怖主义的共生 共生主义 共生主义时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