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 [更加自信的开放时代]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历史上能够称之为关键时刻的不多,和平稳定发展时期更是如此。现在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历史的新起点。   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将在北京召开。现今世界,恐怕没有一个执政党的代表大会能如此聚焦世人的目光:新闻称,已经有1000多名境外记者报名采访。
  种种迹象显示,执政党的十七大势必要对事关中国社会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段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的福祉以及执政路线等重大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可以期待的是,中国社会将会进入一个更加自信的开放时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封闭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改革创新,但这类社会权威至上、不允许出错,因此难有突破,更无法持续,终究走不出历史的怪圈。开放社会允许“试错”,可以自由汇集广泛的信息,改革在更大的视野之上进行,充分尊重历史经验与现实的可能,因此才有破局与持续的可能。中国近30年的变迁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1970年代末,濒于崩溃边缘的中国再次推开了尘封网结的大门,重新开始了融入现代社会的进程。至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也已经有15年的历史。如果说要为过去近30年历史寻找一以贯之的关键词,“开放”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
  改革近30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今日之开放,与历史相比,有诸多不同。30年前的开放,主观意愿顺应客观形势的逼迫使然,自大与自卑纠结的心态,必然担心会在开放中授柄予人而迷失自己,因此在试探性的开放中处处留心,“摸着石头过河”,换个角度看,其实是“一边过河一边扔石头”。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市场繁荣,国库丰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消除了对开放本身的恐惧。
  已经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更多强调的是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今天,改革正开始触及坚硬的内核。简单的开放,作为手段已经难以应对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不唯如此,仅仅是经济的开放而没有政治和社会的开放以及相应的制度调适,经济领域的开放成果也难以保持。事实上,经济开放带来的也不仅仅是经济的红利,还有政治的:一个事实是,入世这5年,中国政府加快了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可以判断的趋势是,这种调整正在从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今日面临的复杂局面,远非历史所能比拟。当年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封闭体系的惯常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之需。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一方面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转型远未完成,且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它需要全方位地凝聚智慧来解决,“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全球发展中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中国的内政,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灾难等,中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大国责任。如何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和典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个开放的社会,仅有对外开放显然是不够的。对内开放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很难想象一个对外开放普遍领先于对内开放步伐的国家,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确立政策的合法性基础。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人们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在实践中,改革和创新成了部分人的专利,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创造力被轻视。其实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本身也是对内开放的产物。邓小平曾经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指导。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伟大的政治家的认知。对内的开放,就是把选择权和判断权交还给社会和民众,并相信他们能够善用这样的权利。一个开放而自由流动的社会,才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才能自觉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自信而主动的开放和制度整合,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

相关热词搜索:自信 开放 时代 更加自信的开放时代 新时代的自信 新时代文化自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