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资料介绍,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族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族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由此可见,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风雨洗涤后留下来的薪火;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享受与时代同步所带来的乐趣,但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我们国家正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正在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消失,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人们原来生活方式以及观念正在悄然地改变。这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随着传承人的逝去,大量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实物、资料,遭到不同程度的遗弃、毁坏、流失、技能失传。比如民歌,我们陕南有过很多劳动歌曲和劳动号子,农民插秧的时候有插秧的号子,锄草的时候有锄草的锣鼓,林业工人在伐木的时候有伐木歌,抬木头的时候有抬木歌等等。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以现代化来代替了,原来的这些民歌就很少有人会唱甚至是不存在了。再比如地方戏剧,由于现在电视的普及,流行艺术的冲击,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再爱看自己的地方戏了。拿安康的汉调二簧来说,它是陕西的第二大剧种,近年来,由于人们观念的颤变,观众锐减,不断走向衰落,专业剧团纷纷解散。目前仅剩下安康一个剧团在维持演出,而且这个唯一的剧团也正濒临解散的危机。还有我们身边残存的古村落----古建筑,它的建筑虽然是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建筑工艺流程包括许多精美绘画的用料配方,绘画绝技以及门窗?扇的精雕细刻,都是展示当代艺人特定区域的绝技绝艺和思想感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而把这些承载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拆掉,修成了各式各样的一院院小二层、三层楼房,等等这些情势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如果我们今天再不抓紧时机采取抢救保护措施,将会使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一些绝活绝技随着艺人的自然失去而变的面目全非,甚至是人亡技绝、人亡歌歇,造成技术或艺人传承的断层,造成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巨大损失。
  因此,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保护好它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不能做好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工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消亡,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印记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退色,作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就会犯无法弥补的历史错误。所以,保护利用、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促进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的方针。笔者认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行动,因为,我们在与时间赛跑,我们在与文化侵略抗争,我们在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而在不懈的努力。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诸多方面和许多难题,只要我们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做,一定会取得可喜成绩的。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在宏观层面上采取保护措施。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保护知识,广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树立保护的意识;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工作人员,既具有较强的知识积淀和技能操作水平,更要具有一定的知识鉴赏能力;摸清家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做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善于利用以前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成果,同时又要重视既往普查尚未涵盖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查漏补缺工作;还要善于综合各方面的成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档案。
  政府要充分发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正确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坚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将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再就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争取财政拨款和通过其它各种渠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鼓励有关部门、民间社团、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二是微观层面上的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人,而人又是社会活动的载体,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变数极大的动态工程,决不可能理想化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处于所谓“原生态”,又决不能任其被当作所谓的“产业”破坏性地开发。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保护和开发方式,科学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方式,商品化、市场化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仅限于抢救、保护,有的还可进行经济开发。因此,合理利用才能继续保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如:我们陕南,在利用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积极开发具有民族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推进民间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当前我县像后柳、熨斗等古镇的修复,石泉城古街的修复,禹王宫的修复等将这些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这就是借助旅游使一些民间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双赢。再就是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自觉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一年一度的安康龙舟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应清楚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是大众,政府和学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政府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给民间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一定的政策、一定财政上的扶持,学者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间进行客观的调查,而不是带着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成见或偏见,改造甚至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所用,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和学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文化遗产 物质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