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化外交]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文化外交配合总体外交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是衡量该国整体实力尤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升本国文化竞争力,大力开展文化外交,配合和推动其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国际形象塑造。这对我们具有很大启示意义。
  中国非常重视扶持传统文化和开展文化外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软实力”重要来源。近年来,中国非常重视培植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重视文化创新,力求使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发展为文化产业大国,并采取灵活有效的途径和渠道,努力将其作为整体文化品牌推向世界。中国在积极实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传统文化在开放和对外交往中不断勃发生机,也有力地推动了塑造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如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的,在中央的关心和重视下,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中,既要坚持中国的文化主权,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又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份额。
  中国文化外交的作用不断显现,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它不仅直接配合了国家总体外交,也促使中国外交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有利于形成中国外交的思维理念并指导具体实践。文化外交为贯彻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发展双边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发展与大国关系中,它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它起到增信释疑作用;文化外交也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同与我未建交国发展文化关系,可以起到争取人心、以民促官的作用。
  中国文化外交积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外交全局,官方和民间文化外交双管齐下,文化外交空前活跃。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距离。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中法文化年”活动对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非洲主题年”和“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有力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中国成功举办第六届亚洲艺术节,17个亚洲国家的近千名艺术家参加,为加强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做出了贡献。积极开展多边文化外交,成功主办了“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会,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凝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春节文化品牌,不断走进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我们积极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和演出,深化了中外友好关系,也使中国的良好形象在当地人心目中具体化、形象化。
  今后,要继续根据需要适时推出有影响的重点文化项目,继续与世界各国保持稳定的文化交流关系,做好中国海外文化中心的发展工作,做好春节、国庆等重点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工作;积极参加和举办多边国际文化活动,尤其要注意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亚欧基金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宣传我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对外方针。
  给国际形象锦上添花
  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塑造国际形象。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全球化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将塑造国际形象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具备良好基础。中国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决断,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际地位也在快速提高。同时国民整体素质也再不断提升,国际形象意识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遵循国际机制与规则、参与国际合作方面日益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风范,赢得了世界好评。中国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已加入多个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中国加入WTO以来,依照该组织规则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尤其是1997年为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旗帜鲜明反对恐怖主义,先后加入12个反恐公约,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在维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中国尊重《联合国宪章》促进人权自由的宗旨,尊重和肯定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德黑兰宣言》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所确认的人权准则,已加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21项主要国际人权公约,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的活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还要克服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个别西方国家依然存在冷战思维。长期以来,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惧怕中国发展等因素,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和人士无视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权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等各领域取得的进展,以及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作出的贡献,不断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能源需求威胁论”等奇谈怪论,歪曲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方向。第二,现代传媒迅速发展利弊并存。作为传播载体的现代传媒体系出现一系列爆炸式发展态势,传播手段空前多样,传播速度空前迅速,传播受众空前广泛。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西方国家一些带有偏见、用心不良的机构和人士蓄意歪曲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在精心包装后进行广泛传播,给中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加了难度。中国要继续改进传媒思维和手段、回击西方不良用心、还原真实的良好国际形象。
  有学者指出,要正确看待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关系,我们还要通过全方位公共外交来提升中国的良好形象。要结合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智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首先要发挥首脑外交的示范作用。国家首脑和政府官员作为公共外交的先行者,可以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个人魅力,提升外国公众对其本人和中国国家的浓厚兴趣和良好印象。要大力开展民间外交,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经济论坛、学术交流和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通过邀请商人、学者或运动员等各类知名人士来华出席活动,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母国的公众。提高驻外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素质,努力在当地树立中国人团结、平等、热情的良好形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与世界接轨,广泛融入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已成为中国各阶层的共识。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倡导全国各阶层民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国民中树立开放、自信、合作、负责、团结、独立的大国意识。
  深入研究现代传媒事业发展,加强与海外相关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对外传播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发挥传播方式的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方面的国际交流,努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媒介作用。积极宣传中国筹备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在执行民族、宗教、人权政策方面的具体成就,把反映中国良好形象的音像资料放到国际主流传播平台上去。通过海外当地传媒播放有关中国的客观而生动的新闻娱乐节目,同时开展多彩的中国形象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塑造和展示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本文责任编辑: 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文化 传承 外交 传承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化外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传承中华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