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 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三大要素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自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以来,核武器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对人类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且还在于它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演变生产深刻影响。
  
  核武器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综合国力是一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的总和。在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中,经济和科技实力是核心,军事实力占有特殊地位。经济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物质内容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军事是国家推行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传统手段。核武器的研发与这些要素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
  
  (一)核武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发展的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诸多社会领域里,军事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反应最为灵敏的领域,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的军事活动也会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齐头并进。核武器的出现也完全符合这一论断。核武器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美国为实施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动用了15万人的科研队伍,并得到了英国及其他国家科学界的大力支持。核武器的诞生不仅是美国科技实力与科研能力的体现,而且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
  印度成功进行了核试爆也是其科技实力逐步提高的结果。早在1954年8月3日,印度就成立“原子能部”,由尼赫鲁总理兼任部长,负责原子能研究、发展工作。1955年,进而成立专门的原子能研究机构,下设物理、化学和工程等研究部门。当时,在这些机构工作的原子能科学家有200余人,至50年代末增至800余人。到70年代初期,印度从采矿、核燃料处理到建造钚分离工厂,形成了初步配套的核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核科学和空间研究,为研制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创造条件。1998年5月,印度终于成为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二)核武器是国家军事实力跃升的重要标志。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填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大得多。1公斤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比1公斤TNT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约大2000万倍。美国1945年8月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其爆炸当量仅为1.5万吨和2万吨TNT,就使广岛的67%和长崎40%的建筑物被毁,数十万人伤亡。随着核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其威力不断增大。如今核武器的威力已达数千万吨TNT当量,其杀伤和破坏力可想而知。由于核武器具有超强的杀伤和破坏能力,所以拥有核武器便可有效震慑对手,对其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核武器已成为一国军事实力跃升的一个明显标志。
  
  (三)核武器是国家政治外交能力的有力支撑。核武器的威力不仅表现在军事上,而且也表现在政治外交领域。美苏之所以在冷战时期特别突出,就在于它们拥有世界95%以上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因此,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具有最大的发言权。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以核力量作为主要工具实现其外交目标的“战争边缘”政策,谋求的就是以强大的核优势为后盾,以大规模核袭击相威胁来达到政治外交目的。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从前苏联手中继承了全部核武器遗产,拥有先进的陆基、海基和空基战略核武器,其核能力与美国大体相当。在军费不足,常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的情况下,俄罗斯核武器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盾牌,而且还是维护其大国地位的重要保证。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核武器更是成为两国提升自身话语权的重要砝码。印度1998年成功进行核试爆以后,明确提出了其核威慑战略,强调“任何对印度威胁使用核武器的举动将招致同样的威胁”、“向印度及其武装力量发动任何核进攻将招致印度使用核武器进行惩罚性报复,并使敌人遭受无法承受的损失”。巴基斯坦认为,拥有核能力使其在克什米尔地区争端问题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巴基斯坦一直将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始终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把核武器作为与印度维持“平衡”的重要工具。
  
  核武器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
  
  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指的是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一种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斗争和国际战略运作的结果。国际战略格局是由国际战略力量决定的。这种力量是那些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而使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化。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不仅直接改变了国际军事力量对比,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演变。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二战”结束进程。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发动的核武器袭击,以其超乎想象的破坏力对日本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慑作用,使其战争机器无法再继续运转下去,从而使战争实际结束的时间比预计的期限提早了一年多。1945年初,美陆战参谋部估计,日本国内外尚有总兵力500万人,要将其消灭,同盟国将要付出惨重代价。直到1945年7月24日,英美两国参谋长拟定并经过杜鲁门和丘吉尔共同批准的对日作战部署报告仍然认为:“终止日本有组织抵抗的日期为1946年11月15日。”
  
  (二)促使冷战格局形成。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战时的大国合作关系被意识形态对抗所取代。美苏之间由核“竞赛”转向核“对抗”,并使得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最终形成。战后初期,美国独家拥有核武器,居于核垄断地位。这为它调整、稳定和巩固西方阵营内部的关系,阻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西方世界的核威胁、核讹诈,苏联在尚未掌握核武器的情况下,为了同西方阵营相抗衡,一方面积极推动世界反核和平运动,建立广泛的反核战争统一战线,尽可能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另一方面,则加速发展核技术,以尽快拥有核武器。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垄断核武器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四年零一个月就被打破。1953年苏联又研制成功氢弹,从而结束了美国垄断核武器的时代,美苏之间的核竞赛开始进入核对抗阶段。在西方同样面临核战争威胁的情况下,美国以提供核保护伞为由,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国家的军事联盟。苏联则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了相应的军事基地与之对抗。
  
  (三)维持冷战格局稳定。国际战略格局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却是相对的,这是 因为组成战略格局的各方之间的利益矛盾还未激化到发生冲突的地步,各方力量尚能维持相对均势的状态。所以,能否保持双方战略力量的均势是国际战略格局维持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四十几年的“冷战”格局之所以能够维持,其前提和基础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彼此之间一直处于战略均势状态,特别是“核均势”。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情况下,互为“瓶中之蝎”的美苏都不敢冒毁灭自己的危险发动核攻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核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对“冷战”两极格局的得以持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在“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中,美苏之所以会从剑拔弩张走向缓和即是核武器这一作用的一种体现。
  冷战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形式的急剧变化,往往与各种危机联系在一起。1948年3月下旬,美苏之间在德国问题上的冲突和摩擦开始逐步升级。3月30日,苏联通知美国,从4月1日起,苏联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美国人的证件,并对所有货运和除私人物品以外的一切物品进行检查。美国以侵犯占领权为由拒绝了苏联的要求。6月21日,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B”记马克。次日,苏联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6月24日,苏联出兵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危机发生后,美国先后向驻德国和英国基地派出了可用于投掷原子弹的B-29型战略轰炸机90多架,使苏联知难而退,主动提出缓和。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危机在美国核威慑下得以化解。
  苏联打破美国核垄断地位以后,与美国的对抗不断加剧,并开始考虑在古巴部署导弹基地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因为,从苏联本土发射的导弹要经过20-25分钟到美国,在这段时间内,美国便可做好相应的反击准备。而从古巴发射则几分钟便可到达美国,可令美猝不及防。于是,从1962年夏开始,苏联陆续将42架“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几十枚“SS-5”中短程弹道导弹、数枚“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和“米格-21”型战斗机以及大批作战部队运到古巴。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侦察机发现了苏联的导弹基地,美国随即做出了反应。10月23日,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封锁,摆出强硬姿态逼迫苏联撤出导弹。当时,美苏互相进行核威慑,一场核战争一触即发。但出于对“核灾难”的恐惧及其他考虑,苏联被迫做出妥协,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从而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
  
  (四)催生多极格局出现。多极格局即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在多极格局中,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战略力量,可以是单个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集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中国的逐步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初露端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多极化趋势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两极格局的终结,虽然为美国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也为其他力量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能。这些力量对美国的制衡与牵制已是客观现实,这必将限制或从根本上阻止美国的霸权图谋。其中,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集团,其竞争力、创新能力乃至整体实力在不断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迅速发展和壮大,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和平力量;俄罗斯尚掌握着能摧毁美国的核武库,且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日本积极参与地区、国际事务,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势头也在进一步加强。
  在国际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核武器的存在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多极化世界的尽早实现。当今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绝非一种巧合,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核武器在国际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核武器具有多重战略效应,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着强大的制衡作用。它不单单是一种强大的军事打击与毁伤手段,而且更是一个国家政治、外交的强大后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因此,核武器将促使一国发展成真正的国际战略力量,而多种国际战略力量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将最终形成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局面。
  核武器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在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也使世界人民生活在“核恐怖”的阴影之下。正如西方学者卡尔?萨根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美苏之间发动一场50亿吨TNT当量的核战争,不仅会有10亿人当场死亡和等量人受害后缓慢死亡,而且将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环境,土地和江河会冻结,地球会被黑暗所笼罩,大部分动植物会灭绝。理性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为避免走向自我毁灭,必须消除所有核武器。为此,国际社会已做出很多努力。随着国际相互依存的加深和共同利益的增加,世界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在不断降低。从长远来看,核武器将因其巨大的破坏力而成为越来越不敢用和不可用的“工具”,失去了效用的“工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 王 栋

相关热词搜索:核武器 格局 战略 核武器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 美国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