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还在思考中_谁还在思考“人为什么而活”?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社会需要的是工具,学生要学的是谋生手段,一切都在实用化、工具化的大背景下,年轻人以其机敏和适应能力而迅速调整了生存思路。他们追求实利,不再关心价值问题,往往是“小事上聪明,大事上糊涂”。
  
  “青年”二字经常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无论是早期的期望与乐观,还是后来的失望和讽刺,总觉得“青年”二字附带着某种使命感,使用起来是有重量的,而今天我更愿意使用“年轻人”,一种生理上的群体区分。
  
  让我们开始“追昔”,究竟当年的五四精神意味着什么?鲁迅说过“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他始终主张青年应该“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勇于对“无声的中国”发出真的声音。他们也许不无稚气,但这稚气“尤其没有什么可羞”,反而正是他们挣脱束缚,去除羁绊的动力。
  五四运动如果不是青年人的“幼稚病”(闻一多语),也便无所谓今天的传承之困惑。究其精华正在于独立思考的人格力量、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坚定执着的理想主义和勇于突破藩篱的创新意识。
  
  鲁迅惨遭抛弃的背后
  
  这几点之中,我以为独立思考又最为重要。独立思考要求一个个体自觉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负有完整的责任。真正的独立思考意味着能够用批判精神审视外界。这里,批判的意思是一个人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并且不依赖任何外在的权威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同时,独立思考也意味着文化与观念的创新精神。
  在五四新文化时代,像鲁迅这样的早期思想启蒙者尤其看重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态度。“我要过怎样的生活不应该让父母来包办,也不应该由某个外在的绝对权威来支配,我有我自己的选择,这其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东西。它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周海婴语)
  然而,不久前在某著名文学网站评选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上,名列前三的分别是曾炜、郭妮、郭敬明,鲁迅仅列第七。某80后作家更感叹,“21世纪还让鲁迅代表中国人,实在太落后。”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被青年人抛弃了。如同抛弃鲁迅的晦涩难懂,在社会需要的是工具,学生要学的是谋生手段,一切都在实用化、工具化的大背景下,年轻人以其机敏和适应能力而迅速调整了生存思路。他们追求实利,不再关心价值问题,往往是“小事上聪明,大事上糊涂”。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太过庞杂,而教育却又是无法绕过的。很多人指责现在的教育体制忽视人文教育,而现实情况似乎又不太客观,看看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便可知,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也很多。中国向来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可惜的是,课程上的重视却无法改变学生们已然丧失了的思考能力。
  
  “理想”有无大小之分
  
  还说鲁迅吧,关于人生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
  智者尚且要穷其一生不断自省、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哪里是普通人能够想的清楚的!其实,生活本身是那么的简单,何必需要这样的虚张声势,大鼓大擂。
  相对于热血报国、励精图治的鸿鹄之志,凡俗的小理想小幸福更受今天的年轻人追捧。随便搜索一下“小幸福”三个字,某博客的文字跃然眼前,幸福活灵活现,连文体颜色都是粉嘟嘟的带着甜:“我的幸福是, 每天都能和心爱的人一起手牵手的散步, 一起开心的做饭, 一起开心的看电视,看比赛. 每年都能一起去旅游一两次, 除了工作,能给自己一些时间,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年都有计划和目标,并跟家人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幸福感并不是来自金钱哦。我们两人的收入只要够用, 就足够了。当然, 如果你能稍微有积蓄,那就更好了,也记得偶尔给我送些小礼物, 那会很窝心的哦!”
  理想有无大小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导我们说,“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按性质分,理想有科学和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按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及至全人类的解放;庸俗的理想是从个人或小家庭的狭隘私利和眼前利益出发,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腐朽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问题是,生活得到改善的国人迈入了片面追求物质丰裕的误区,相当部分的‘伪中产’以及初步摆脱贫困的人群纷纷把豪车大屋当作自己的生活追求。”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经嘲笑小富即安的小市民生活,可时过境迁,心态已经变成羡慕向往。
  九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彻底的变革,人的价值观多元而混乱。“同质化的理想”使每个人都信誓旦旦,都免不了忧心忡忡,逃不掉庸庸碌碌。对于普通人而言,尚未确立起相应的价值观,精神信仰又近乎真空。法治社会脱离信仰的神圣关切,所导致的社会悲剧以及个体生命悲剧在所难免。考察世界历史不难发现,物欲膨胀而精神贫瘠,是现代化过程中阶段性的必然伴生物。
  
  五一的繁荣与五四的冷清
  
  作为五四唯一的传承载体青年节,正在以某种可怕的形式或极权的力量吞噬着人们思想自由的真实。当我们回避五四精神的本真而追求外在统一的口号,每个独立个体都失去了呐喊与寻求真正五四精义的胆量和耐心。五四精神在这个时代被严重遗忘、误解甚至亵渎,五四精神被凝固于早先的时代,幻化成一个表面化的青年节日。
  呼吁尊重个性、“个性解放”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口号。然而,现代社会恰恰是一个最容易丧失个性的社会。回望当下,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恐怕会不可避免产生幻灭感。
  这个时代不欢迎也不接受任何“宏大叙事”,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被分割拼凑。在后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下,我们所有的传承都统统被遗忘、被解构,甚至被涂抹得面目全非。
  青年人不再有耐性寻找所谓的“意义”以及意义所在的天堂。很难说,这个时代究竟提升了境界,还是义无反顾的走向沉沦,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令人绝望的冬天,也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在心中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在这样一个纪念的日子,关于“伟大的五四”的林林总总却并不详尽的记忆,一瞬间跃然于脑海。几乎每一个五四先锋都演绎着斗士的精彩,站在风口浪尖的历史关头,这些人凝聚在一起,五四精神“就好像星星之火,推动着中国走向变革。而不同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是却能够同样掷地有声。”(闾丘露薇语)
  “有些高峰是无法超越的。对于‘五四精神’,我们只能无限追求,无限接近,却无法超越。‘五四’是一个永远的文化象征,是一面永远的文化旗帜。虽然她也会染上历史的烟尘,却永远无可取代!”
  遗忘五四精神的精粹,以及许多值得我们坚守并弘扬的真理元素,我们的根基只能是毁灭性的坍塌。五四虽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先辈们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他们的目光在历史的帐幕中,仿佛一直注视着后辈的“幸福与合理”(鲁迅语)。

相关热词搜索:谁还 思考 谁还在思考“人为什么而活”?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说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