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晨光晴空蓝兮19楼【焦波,晨光里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何美君 女 11岁   何文东的妹妹。4岁时因患病致右手残疾。现为四川省郫县新民场小学四年级学生。      何文东 男 13岁   和外婆共住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父母遇难后由外婆抚养。现为新民场小学六年级学生。
  
  刘明富 男 14岁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方早村人。亲人遇难后,由大伯父抚养,现为擂鼓小学六年级学生。
  
  王晰 男 14岁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柳林村人。父母遇难后由爷爷抚养。现为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初一学生。
  
  王海奕 女 8岁
  王晰的妹妹。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柳林村人。父母5?12汶川地震中遇难后,由爷爷抚养。
  
  廖岑 男 13岁
  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集贤社区人。父母地震中遇难后由姑妈抚养。现为汉旺中学初一学生。
  
  焦波,著名摄影家,花费三十年时间拍摄记录父母生活的心血力作――《俺爹俺娘》,荣获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大奖――人类贡献奖,在国内外摄影界引发广泛关注。
  
  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焦波扛着相机和摄影机几进北川,收下了六名孤儿学生,给他们一人买了一部相机,教他们摄影,希望摄影能为这些失去亲情的孩子带来希望和温暖。
  5月12日,已是汶川地震两周年祭。5月6日,由民政部指导、中国人寿支持的“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儿摄影展”在北京金融街揭幕开展,展列了这六个学生在一年多时间中所拍摄的六十多幅作品。六个孩子分别是: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廖岑,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刘明富、王晰与王梦奕兄妹,四川省郫县新民场镇何文东、何美君兄妹,其中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还不到八岁。
  展览照片按题材和风格分成几个大类:是从废墟开始,然后慢慢点亮希望,最后是灿烂春光。和《晨光中的男孩》相呼应,一张题为《亲吻春天》的作品里,一个穿白毛衣的可爱小女孩在大片芳郁的花草丛中噘起小嘴,吻向开阔的天空。
  
  “她不相信我会把相机给她”
  “她不相信我会把相机给她,浑身都在抖。”焦波第一次把相机递给右手残疾的何美君时,她颤抖得话都说不清楚,拿到手里,只是一个劲地拍。她4岁时发烧抽过骨髓,右手从此丧失活动能力。6岁时被狗咬伤了眼睛,8岁时父母在地震中双双去世,成为孤儿。
  她只能用左手写字,左手按快门,以一种特殊的姿势拍照片。在影展现场,她腼腆地表示对人物摄影有着强烈的兴趣。
  年龄最大的刘明富,则要孤僻得多。他父母和姐姐三个人是坐面包车在赶集的路上遇难的,地震后他很长时间里都不曾说话。焦波有意与他接近,而他总千方百计地躲开。后来焦波把相机递给他,请他给自己留个影,没想到他凭着灵性和观察力,竟然无师自通,自如驾驭起了那台六万多块钱的专业记者相机,啪啪几下,效果却出人意料。焦波感叹道,自己以前教了那么多学生,好多都没他拍得好,只要能从废墟阴影中走出来,这小家伙一定以后能成个好摄影家。
  2010年春节那天,焦波往四川打电话让他们起来拍照片纪录春节。孩子里的何文东不愿意起床――他看着人家一家团圆,他心里难受。
  而与刘明富好不容易建立起互相信任,第二次再去,又没法接近了。焦波推荐他去北京的夏令营,结果他躲在外面不回来,那一天,焦波的心里特别难受,“心里想这孩子真是没有父母了,要有父母的话,这种机会能让孩子轻易地放过吗?他们就是给人送礼求情也得让孩子出去锻炼锻炼。”可第二天一早,刘明富却高高兴兴地回来了,跟着焦波到处拍照,还主动找些孩子来当“模特”,让人着实琢磨不透。
  焦波后来想明白了,不管“天阴天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依靠真诚建立起的信任,没有信任,相机拿在孩子们手里不过是块没有感情的石头。而一旦用真情融化他们,他们就可以拿起相机,爆发出令人想不到的创意和能量。
  
  “让他们凭着自己的感觉”
  焦波给这些学生做过的正式培训,只是在中国人寿办的爱心夏令营里上了四十分钟的课,简要告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地平线要平,头顶不要长电线杆,其余的就全“让他们凭着自己的感觉”,爱怎么拍怎么拍。后来他六进北川,每次把孩子们召集一处,集中讲解;在异地的时候就打电话、发短信,通过网络传照片讲评。几个孩子在他指导下勤奋地学习着摄影,一共拍了一万多张,其中单何卫东就拍了六千多张。
  “有些人认为他们的作品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但其实这里面很多都蕴含着非常成熟和专业的技巧。一些场景,让专业摄影记者来拍也不过如此,但是孩子能抓住更多的东西。”摄影家王文澜评价廖岑的《第一次演讲》采用了背影的语言反映腼腆和不知所措,反映了孩子独特纯真的视角。何美君拍《爷孙俩》时,焦波也在场拍摄,漏拍了左边的两个孩子。他认为何美君拍得远比自己要好――照片最右边的小孩子似乎有一个呵护和靠山,远处的那两个大孩子可能是长大了,不再需要这些,但目光又若有所失,内涵和意味有着多重的解读。
  再专业的摄影家也无法轻易零距离贴近孩子们的纯净内心。焦波向特地赶来看望孩子们的敬一丹询问,她希望在孩子们的作品里看到什么。敬一丹说,她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孩子”,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而这种真实是轻易不在大人眼前展现的,只有同为孩子的他们才能瞬间捕捉得到。
  
  “摄影首先是教他们做人”
  当被问起是否还会考虑收更多的徒弟时,焦波回答说,“灾区的六百多个孩子,我挑了六个,百分之一,有能力给他们每人买一部相机教他们,算是给其他孩子做个表率,希望通过宣传和推广,把他们的这种行为也变成一盏灯,同时燃起其他孩子们的希望,能够获得一种精神的鼓励,有自信,也就达到了目的。”
  今年春节时文化界的许多专家都收到了一张特别的贺卡,是焦波和孩子们一起发出的,在贺卡中他讲述了孩子们的故事。一百多位专家名人回了信、题了词,不少人更是跑到活动现场看望孩子们。
  那天敬一丹逗小女孩王海奕说,你问问来参观的这些人,他们办过影展出过画册吗。这个小女孩就真的落落大方地问来参观的专家们:你们出过画册吗?焦波后来听了哈哈大笑:“我就是要培养他们这种思想:七岁就办影展了,那么多记者和媒体关注着,你们大人和摄影家怎么样?我自己是三十多岁才学摄影。这反映了他们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原来有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有这种自信,做什么都没问题。”
  徒弟廖岑在得知青海玉树地震的消息后,要求“干爹”帮自己打电话捐钱。“不容易啊,一个孩子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捐出一百多块钱来。”
  “我不是让他们一定要成为摄影家,我想他们不论做什么,只要身心健康就行。我希望摄影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一盏灯。把他们的心灵点亮,照着他们走路。哪怕最后是当农民,也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农民,能养家糊口,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感悟体味自己的生活,就不错了。”
  
  “八九点钟的太阳”
  孩子们给焦波写信:“焦老师让我拿起了照相机,使我走出了阴影走进阳光。现在我是一个走进阳光的男孩,我妹妹是一个走进阳光的女孩。我一定要擦干净镜头,擦亮双眼,去探索美好的世界。”
  廖岑给青海地震的小伙伴们写了一封信,鼓励他们要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他还给远在天堂的妈妈写了一封信,“到了影展的那一天,我相信妈妈会看到我们的摄影作品的。她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天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星会笑得很美,我想那就是妈妈的笑容。”
  展览开幕当天,中国人寿将孩子们接到了北京,并为他们更换了一批单反相机,“真正地武装起来”。他们出的第一本画册,焦波请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他们书写标题。一百多位专家名人寄来了祝福和称赞。
  焦波自己的目标是,就这样一直关注和指导下去。十几年后,孩子们陆陆续续上了大学或者结婚。现在的“晨光里的孩子”,是展现沐浴在晨光中的四川孩子幸福生活,而若干年后面对着同样另一批幸福的孩子们再办一个展,就有了非凡的意义。他说,名字都已经想好,就叫“八九点钟的太阳”。

相关热词搜索:晨光 孩子 焦波 焦波 晨光里的孩子 晨光里的孩子 晨光里的孩子电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