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志义,守护中原文化】公益诉讼守护中原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民间手艺要传承下去必须走好商业化道路。只有让后继者看到利益,看到做下去的价值,才能代代传承。      庙上村位于三门峡市西南22公里。2005年春,聂志义走进此村,发现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看不到村舍房屋,很神奇。冬天,他再次来到该村时,“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80余座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的“地坑院”变成一片狼藉,不少地坑被砸毁、填埋,打上地基,准备盖新楼。
  “地坑院不时兴了”,75岁的老支书张振固说,“虽然窑院有很多好处,可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楼房,要是娶个媳妇,人家女方一听说住地坑院就不愿意了,没法子。”这些已有4000年传统的‘地坑院’,是人类穴居的最后证明,毁了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蒙男”进中原
  
  1966年,聂志义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0岁时,曾跟父母来河南短住,“那时候,一听到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吆喝,我就高兴地钻出门,大街上还能碰到捏糖人的、捏泥玩的、演皮影戏的,很有意思。”
  北京大学毕业的聂志义回到河南成了一名记者。一天,一位叫孙金盛的志愿者慕名找到他,反映开封古城墙损毁严重的问题。开封城墙是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孙金盛说,“现在,古城墙杂草丛生,很多地方成了垃圾堆、菜地,甚至是藏污纳垢的暗娼场所。”
  聂志义赶到开封,发现孙金盛的话不仅没夸大,还当场撞到了前来偷挖城墙砖的居民。他很想立即报道,但受所在媒体范围所限未能成行。做记者短短几年,他已走遍河南大半,越走越发现:让河南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迹、民俗绝活,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断代,被遗忘。
  聂志义内心充满挣扎。“河南文化是不同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没人知道了。”
  
  “苍狼”变“大使”
  
  2003年,转到文化类媒体的聂志义沿着开封古城墙一路拍照、采访。随后,一篇质疑味十足的《开封的古城墙何日才被“开封”》登上报刊。借首届“文化遗产日”之机,他又推出《文化遗产日:图说河南文化遗产之十忧》,对河南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展开尖锐分析。
  “人家外国人把咱的东西画个图拿回去造个假的搞旅游、展览,可咱们这儿却硬生生要毁了。”看着庙上村村民大规模毁坏“地坑院”,聂志义从2005年至2008年,连续推出《地下四合院:形将消失的陕县地坑院》系列报道。最终,当地政府出面,使剩下的坑院得以保全。2008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研究室慕名而来,对陕县天井窑院进行了考察。
  2005年,聂志义建起首家自费记录保护河南文化的民间网络平台――《老记见证》。网站建成后,他的身上只剩不到二十块钱。没有启动资金,他就一边靠在大学讲课挣课时费,为企业拍片挣劳务费,一边把挣来的钱投入到采访中。
  2007年11月,聂志义驱车数百公里,赶往方城县与叶县交界处的砚山铺村,寻找一位84岁的老匠人。老人叫王忠义,是方城最年长的石猴老匠人。刻石猴是祖传手艺,原来村里人都会,他从15岁开始刻,可到了后来,老人叹息一声:愿意干这活的人不多了。这项手艺,可能会随着他一起走进棺材。回来后,一篇真实质朴的《记忆末代方城石猴老匠人――王忠义》立即出现在《老记见证》网和其他网站,引起关注,老人也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人”。
  对于民间手艺后继无人的难题,聂志义表示不能认同一些专家的意见。他认为,民间手艺要传承下去必须走好商业化道路。“只有让后继者看到利益,看到做下去的价值,才能代代传承。像王忠义的石猴,小的卖一两块,大的卖几十元,一年刻几百个才挣几千块钱。连生活都难以维持,怎么去继承?”
  类似发人深思的报道还有很多:末代手工造纸术,剪纸绝活后继无人,行将消失的“掐辫子”,即将成为历史的“三寸金莲”,寻找末代桑杈传人……
  
  “父子”不孤单
  
  在公众印象中,一些媒体记者出去采访往往好吃好喝好招待,甚至有红包礼品;但这种情形却很难出现在聂志义身上。他常做的是,请采访对象吃饭,为其掏车费,有的还要支付专门的开口费、演示费、采访费。
  由于一再“倒贴”采访,聂志义家中的经济状况常常告急。妻子难以理解,矛盾越积越深,在儿子两岁半时离他而去。
  尽管采访中他已无数次遭遇阻碍和不解,但妻子的离去,让聂志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不过没过多久,他又行驶在寻觅濒危文化的路上,只是此时他不再是一个人,副驾驶位置多了一个背着相机的小“蒙男”――儿子聂安邦。
  儿子非常懂事,这让聂志义很感动。一次到荥阳农村采访,因为路远汽油不充足,他和儿子说油不多了,没想到儿子立即接口:“那你还不把空调关了。”当时35℃高温,聂志义于心不忍。“爸爸,这里有毛巾,我热了就用毛巾擦擦汗就行了。”
  在他的带领下,儿子3岁就会摄影,成为河南摄影协会年纪最小的会员。2007年初,聂志义发起了轰动媒体、记录内蒙风俗文化的“老记大漠行”。在零下三十几度的草原大漠里,他与5岁半的儿子一起行走了43天。二人沿途作品,随后出版成《感悟大漠》一书。
  如今,儿子上小学住校,聂志义又开始了独自采访。他说这样也好,因为以前和儿子嬉戏时,儿子不经意的一句“我想妈妈了”,常让他无言以对。
  今年回内蒙古过年,很少回家的聂志义发现苍老的父亲已卧床不起。“我趁机给老父亲按摩身体,尽尽孝心。摸着他拿了一辈子粉笔的手, 很是心酸。”
  “虽然我是蒙古汉子,但对河南文化充满‘血性 ’。这辈子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把中原文化、中国文化尽我的最大可能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人在缅怀这些历史的时候能看到最直接、最鲜活的记录……”
  接下来,聂志义准备把收集的河南文化推广到国外巡展。让他高兴的是,看好中原文化海外影响的加拿大华人协会会长,同意与他合作。预计今年,他的首展将在加拿大华人社区举办。
  
  聂志义河南文化报道类记者,多年来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图为聂志义父子)

相关热词搜索:中原 守护 文化 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 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