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爱在生命禁区生生不息|生命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2011年7月,从拉萨到那曲,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处处洋溢着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的喜庆气氛。   60年了,多少“老西藏”退出历史舞台,多少“新西藏”在这里延续生命和爱的传奇。
  7月14日至16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带着集善助困的爱心来到雪域高原,把关爱和支持带给那曲镇孤儿院的43位孤残儿童,也把感动和问候带给藏汉两族人民的好女儿彭燕。
  
  阳光照亮雪域高原
  
  阳光,慈爱地环抱着手捧哈达的孩子们。他们黑红的脸上流露着腼腆的期待。
  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行于7月15日下午到达了那曲地区儿童福利院,并带来了25万元爱心善款。而此前的14日,喘息未定的工作人员,刚刚将5万元现金亲手交予了正在拉萨准备大庆活动的彭燕,并转达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领导的深切问候。
  从6月底接到问询电话到7月初马不停蹄地联络落实,最终基金会来到这个千里之外的偏远孤儿院,索朗院长和孩子们一样,很长时间不相信这是真的。25万元,对于这个只有4个正式员工,去年才把孤儿每月两百元的补助提高到一千元的国家标准,饭菜从一荤一素变成两荤一素的孤儿院来说,是一笔巨款。在贫困的那曲地区,25万元已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索朗告诉记者,打算用这些钱来为高年级的孩子竖起篮球架子,建起篮球场。剩下的钱全部买电脑。福利院去年新建了电脑室,但现在里面还是空空如也。
  “可以预见到孩子们会受到多么大的鼓励。”彭燕和索朗院长都难掩激动的心情。捐助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希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彭燕表示,将把捐给自己的5万元,以转赠或者成立基金的方式,用于帮助牧区那些连福利院也进不了的孤儿、申请不到特困补助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学习知识,改变未来。
  彭燕,那曲地区孤儿院43个孩子的“妈妈”,那曲地区敬老院24名藏族孤寡老人的“女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拔最高的西藏那曲军分区里坚守最久,目前唯一的女军人、女军医,是此番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得以关注那曲福利院的原因。扎根那曲12年来,彭燕在42万平方公里的藏北地区,义务巡诊25000余人次,行程5万多里,挽救危重病人42名,17次死里逃生,把爱和希望带给了贫困边远地区的藏族同胞、孤残儿童,用共产党员的青春与热血在这缺少温暖的高原带来生命的阳光。
  “我们很钦佩彭燕。为她的付出感动,我们希望这次捐助可以传达我们的心意,为福利院还有藏区广大贫困孤残儿童带去爱和鼓励,希望他们将来可以好好成长,建设西藏的未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人员说。
  
  想起妈妈,泪水长流
  
  “每次想起你在孤儿院为我梳头洗脸的情景,我的眼泪都会禁不住流出来。”曲珍是福利院的一名孤儿,是彭燕帮她清理身上的虱子,扎起第一条马尾辫,并资助她考上了内地的西藏中学。和9岁的次仁旺姆一样。在她心里,彭燕妈妈那张被高原紫外线和风雪雕刻得黑瘦而硬朗的脸,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妈妈的脸。
  身高1米64,体重却只有80多斤的彭燕瘦得让人心疼。
  索朗院长是从老院长那里知道彭燕的,以前部队每年都来福利院学雷锋,他以为这个年轻的女兵,来一两次就会走了。没想到十年了,日喀则人索朗也快调离了,彭燕还在。只要不忙,每逢周六、节假日她都来看这群曾经怕生、胆怯的孩子,跟他们做游戏,聊天。
  孩子们叫索朗“老师”,叫彭燕“妈妈”。+年了,那张曾经白皙的脸被晒出了斑点,指甲开始凹陷。十年,这个没被那曲的烈风吹倒的女人把爱、乐观与自信带给了缺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喜欢这个阳光爱笑的,把他们当做自己孩子一样宠溺、责备的解放军妈妈。每次彭燕来,孩子们都涌到大门口迎接。连患有智障癫痫,从不爱与人接触的南措卓玛,也喜欢一遍遍跟彭燕提醒着自己的名字:南措南措,一边笑成一朵花。
  彭燕给孩子们送来衣服和礼物,教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理想,孩子们喜欢书,就买给他们想要的各种杂志、字典、历史书、绘画书……她曾先后拿出5万余元给孩子买衣物,资助过11名孤儿,其中7人已考上内地中学藏族班。从2010年开始:她又给准备助养的阿点丹增和次仁旺姆办了一张银行卡,每个月往里打四百元钱,供两个孩子将来上学用。
  旺姆常对别人说,我没有妈妈,可我有一个千妈妈彭燕!相比起对孤儿们的关怀,彭燕对女儿却总是充满歉疚,晗涵从生下来几乎就跟母亲分离,从没喝过母乳的她每晚吮着军用白毛巾入眠。7年了,跟彭燕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超过300天。在高原,女人只有比别人更无私,才能在年复一年中坚持下去。在索朗心中,
  “好人彭燕”四个字浓缩了他最深最深的敬意。
  
  女孩到女兵,那曲不需要柔弱
  
  很多人不理解,在西藏林芝的鸟语花香中长大的姑娘为什么要去苦寒的那曲。
  3岁就随母亲进藏随军的彭燕对直率、淳朴的藏民怀有深深的感情。曾在内地上过一段学的她,为了消除人们对藏民的偏见才变得爱说、外向起来。高中毕业后,以当军医的父亲为偶像的彭燕报考了成都军医学院,报到的那天,这个从小爱哭的女孩亲手将齐腰的长发剪成短发。
  上学时,彭燕第一次见到西藏退伍老兵:“一个个像生了病一样,有的脸色发黑,有的脸色蜡黄,还有的呈现出茄子皮一样的紫色……”彭燕被震撼了,“远在阿里,苦在那曲”,她下了决心,去那曲。毕业时,一纸申请书震惊了全校。“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医疗服务。是党员,就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
  1999年,父亲默默地陪着刚20岁的女儿把行李放在了这个氧气含量不到内地一半,即使躺着睡觉,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的羌塘高原。在彭燕最初寄给母亲的照片中,半躺在墨绿色草原上的她,白白净净的脸还有双下巴。很快,这个每年大风期接近200天,无霜期不到60天的高原,就在9月下了第一场大雪。晚上,听着狼嚎般的风声,她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零下40多摄氏度的最低气温,常常是睡着觉头发就会冻到墙上,醒来时被子已被门缝吹进来的尘土盖满。
  在这个男人的天下,没有特殊。别人担80斤的牛粪,她也不含糊,一点点挪着跟体重一样重的牛粪筐。别人往家里打电话哭,她却笑个不停,别人叫苦连天,她只会为工作上的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
  最无法忍受的却是无能为力的悲恸。1999年,18岁的战士王开卫因为高原心脏病急性发作倒在了篮球场上,从送到门诊所打强心针、吸氧,不到1小时,就这么走了。连队来领人,门诊所却不得不要求把蒙在小战士身上的白床单留下来一一这里匮乏任何装备,包括被单……
  彭燕冲上办公楼顶的天台,向着远方发疯似的呼喊。她默默地告诉自己:
  “这里的高…大河,会让心变得坚强。”   
  自讨苦吃,共产党员的“职业病”
  
  条件简陋,彭燕学会了用60年前的棉花做棉球,学会了把输液管预热以对付高原温差产生的气泡;水里重金属严重超标,针头经过多次蒸煮消毒后往往会变钝,甚至带上倒钩,为了减轻因此带来的疼痛,彭燕试着自己制作蒸馏水消毒……
  彭燕给冰冷的高原带来了一抹温柔。
  陕西籍战士姜伟永远忘不了1999年的冬天,彭燕冒雪来到哨所,为高烧不退还在执勤的他输液。哨所温度低,液体越流越慢,彭燕脱下身上的棉大衣裹住液体瓶,又脱下毛衣盖住他裸露在外的手背,哆嗦着陪他输完了整整两瓶液体……
  那曲所有的战士,都喊彭燕“姐”。彭燕是战士们的旗帜和精神支柱。不管战士们提出什么问题,她总耐心地解答。彭燕还利用自学的心理学知识,在门诊所开通了“知心大姐热线”。通过这条热线,官兵们把一些不愿向别人透露的心里话向彭燕诉说。彭燕用女性特有的体贴,为高原军人带去了理解和关怀。
  从1999年起,彭燕还主动当起了缺少医生的那曲地区敬老院的编外护理人员,成为了24名藏族孤寡残疾老人的“女儿”。为老人换冼尿垫、清理脓疮、擦洗身子,做那些连家里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老人拉着彭燕的手就舍不得放。即使面对肝癌、结核病人,为了不让他们产生隔阂,彭燕也毫不避讳地跟他们亲热地贴额。
  2000年,彭燕自费去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进修。从踏进校门起。她就制定了一整套学习计划,一头扎进了高原疾病的预防与护理的学习当中。为练输液一针见血,她的手背上扎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点。为提高临床经验,她“厚着脸皮”去大医院打杂“取经”、参加各种救援护理工作,多年来,摸索整理出了15项高原实用护理技术以及17条高原特殊护理经验。
  在那曲,70%找彭燕看过病的人都有她的手机号,除了危及生命,电话很少响起,一旦响起,不管多晚,彭燕准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朋友说她自讨苦吃,她乐呵呵地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职业病。”妈咪门巴,亲人解放军
  阿加(大姐)、门巴(医生)……在那曲,彭燕的真名反倒很少被提起,每当牧民们手指着她的帽徽说“玛米门巴”(解放军医生)时,彭燕就特别高兴。
  那曲地广人稀,游牧的藏民分散在42万平方公里的雪原上,看病路途遥远。长期以来,就医是个大问题。多年来,部队一直有巡诊的惯例,每次,只要能去,彭燕都坚持参加。
  “走一趟基层,闯几道鬼门关”。2005年12月去索县巡诊,冰雪封路,背着药箱下车步行的彭燕被一阵突来的强风雪吹倒到了悬崖边,她死死地抱住路边凸起的一根冰柱,才在同事们的拉扯下让半边悬空的身体爬回了路面。人上来了,10个指头却牯住了。同事用石头一点点把冰柱敲碎,彭燕就用这双被冰碴剌得鲜血淋漓的手,坚持巡诊完了最后一个哨点……5万多里的巡诊路,彭燕身上留下了23处伤疤。
  每次牧民们只要知道彭燕和巡诊队要来,不管天气多恶劣,总会远远地赶来迎接,每当彭燕看见风雪中老老少少翘首等待的身影,就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藏民们不懂彭燕的“拉萨藏谓”,也不会汉语,很多的时候交流就靠肢体、眼神和逐渐养成的默契。“我家的牛拉肚子”,“我家的羊不吃草了”,用注射器给鸟喂药,牛肉裹着氟派酸喂拉肚子的狗……每次义诊,牧民都会蜂拥而至。彭燕是牧民心中无所不能的玛米门巴。
  那曲地委书记边巴扎西说:
  “彭燕做的事虽小,但件件做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彭燕不仅给牧民寻医送药,也送去了文明。她还记得第一次去那曲时见到的情景:一顶破旧帐篷里挤着全家七八口人,老人衣衫单薄、浑身直打哆嗦,小孩用脏兮兮的手抓了牛粪又抓糌粑……
  彭燕失眠了。“乡亲们吃了信息贫乏的亏!”她在日记里暗下决心:我可以为藏族群众脱贫致富尽一份绵薄之力。彭燕买来了笔记本电脑和摄录机,录下藏语频道播放的关于国家政策、科技种养、致富信息的节目,只要去巡诊,就给不通电、不通公路,也听不上广播的藏民们播放。
  12年来彭燕通过“电脑讲座”方式为藏民宣讲217场。在她的帮助下,很多牧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盖上了新房,藏民们把彭燕比作吉祥的化身,感谢她为人们捎来幸福和安康。“解放军”也成了藏民心中最神圣的职业,一旦谁家孩子当兵,就是除了藏历新年外,最热闹的日子。
  
  用我的牺牲,守望万家灯火
  
  2001年彭燕初为人母,与别人不一样,她耍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得先天性高原心脏病、自己“不在了”怎么办?
  存那曲工作时间超过5年的人多会不同程度出现心脏增大、肺部扩张、脾肾异常等病变。那曲军分区自1959年组建以来,陆续有过57名女军人,都因严重的高原反应一两年后就调离。包括彭燕在内,只有7名女军人在那曲坚守了10年以上。但无一活过37岁。彭燕也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病、心肌缺血等5种疾病。
  2001年,手把手地教彭燕包伤口、叠纱布的36岁的段绍慧因肺癌晚期去世;一年后,37岁的计划生育干事郑金玉也因肝癌病故,去世时,仅60斤重。
  “当理想遭遇现实”,一个人的时候彭燕经常会哭,泪水会忽然没有理由地瞬间倾泻。那些日子里,所有人都对她说,快走吧,要不,下一个就是你……
  在整理段姐的遗物时,彭燕发现了一瓶已经吃掉了大半瓶的1000片的去痛片。彭燕含着眼泪看完了段姐临终信,“她的热情、敬业,让我更加理解了高原医务工作者的真正追求。”每次去祭扫,她都告诉自己,“与牺牲的同志们相比,我是幸福的,我应当继续坚守,为人们服务”。
  给藏区妇女普及妇科基础知识,降低妇科发病率;跟老医生学习中医,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彭燕不断地突破着能力边界。2008年,彭燕去东三县部队巡诊时感染风寒并伴发急性肺水肿,连续输液10多天,军分区领导瞒着她,又一次呈送了调离报告。彭燕知道后,却说:“我现在还年轻,身体还行,还顶得住。”
  2010年春节,退伍已经5年的姜伟给彭燕寄来一双棉织手套、一条纯毛围巾和一张新年贺卡。在彭燕的木制大箱子里,还有很多官兵们给她的信件、贺卡以及哈达、布娃娃之类的小礼品。“每次打开这个箱子,都被一种浓浓的爱包围着。”每次看到这个箱子,彭燕都舍不得离开。12年来,彭燕送走了手下20多名卫生员,却14次放弃调离那曲的机会。“我走了,谁三八红旗手标兵”,在北京受到了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的接见。面对荣誉,彭燕非常平静:我所做的都是平平淡淡的工作,这个荣誉太高太高。彭燕清楚地记得一位战士的日记,小伙子第一次回内地休假,很兴奋,在日记里写道:我看到树了!那曲没有树,所以他走的时候非常舍不得,“但就在那一刻他理解了他的职责:如果没有我在那曲,如果没有我们在边防、边疆去守卫、去奉献,哪有家人的平安和万家灯火。”
  在那曲的一切,都让彭燕感受到她在这片高原上的“被需要”,让她“舍弃不下”。“很多高原军人的故事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的精神在升华。”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回到内地的诱惑也越来越大,有一天身体不行了,她也想回到内地跟家人在一起,她相信也希望,她绝不会是这里最后的女兵,她曾对丹增说,希望他将来学有所成后,可以回到西藏回报西藏,她相信对这高原和高原上人民的爱、忠诚和奉献的情怀一定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如一首生命长歌,永远生生不息。

相关热词搜索:生生不息 禁区 生命 彭燕 爱在生命禁区生生不息 爱在生命禁区生生不息 把爱留在 生命禁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