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收藏:世纪中国的文化盛宴】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目前的收藏受传媒的推动与追捧,已成为一种时尚。据笔者所见,目前国内的收藏类杂志如《收藏》、《收藏界》、《艺术市场》、《中国收藏》等已经不下数十家;收藏类电视节目如央视的《鉴宝》、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等收视率日渐高涨;报纸媒体也不甘落后,时常见到对收藏的长篇重点报道,各种收藏组织、研究委员会、展览、拍卖会等等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全国大小城市收藏市场林立。“盛世兴收藏”、“艺术品投资是最稳妥、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资本投资”等等论调已经是人所详见。民间的收藏热、新富豪们的大手笔投资更是风潮涌动。
  但在此风潮的鼓动中,收藏似乎仅仅成了一个经济行为,而文化却是一个只拿来做装饰用的花边。人们津津乐道于收藏的经济投机性乐趣,比如央视的《鉴宝》节目,观众的兴奋点全在于所谓专家估价,虽然所谓专家都不怎么专业,而且经常犯错误、乱开价,节日混乱,编排毫无专业和深度可言,更无公信力可言,但就是这样的节目因为可以给人提供经济投机、赚大钱的幻象而大受追捧。各类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也与此类似,片面夸大收藏的经济效益,把收藏描绘成投机性高、回报又稳健的金融行为。天下间果然有这样的好事?收藏果然如此又果当如此么?
  与此相对应,媒体对于正确的收藏知识的推介,投资者对于收藏知识的修养却很少下功夫,因此闹出不少笑话。有富豪收藏家几百万美元藏品几乎都为赝品的,有博物馆专家拿锯子鉴定青铜器而把真品验成赝品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媒体于此等“负面新闻”却很少报道,完全是一副团结起来推动收藏更为盲目狂热的架势,盲目地推动人们去投资所谓热门收藏,不顾收藏本身的内涵与规律,完全与吹捧炒楼无异。不知道如此不理性的风潮能持续多久?得益的是谁,失意的又是谁?
  且让我们先理性来考察一下收藏果然如何又果当如何。
  
  收藏的缘起
  
  从社会学上说,收藏热的兴起是因为人类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后,对于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有钱有闲之后的文化行为和精神需求。
  从心理学上讲,癖好是人类的一种性格类型,是天然的好奇心,某些人在没有温饱的条件下还是以追求癖好的满足为第一需要,这类人是相当真切、可爱、有趣味的,正所谓“人无癖则无趣”。这是收藏赖以发生的根本条件。
  从经济学上讲,收藏是对于稀有的不可再生的非功利资源的消费,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比如可乐罐本来是没有收藏价值的,但是某某年某种款式具备某种意义的可乐罐就具备了稀有性和文化价值,虽然可复制,但是时间是不可再生的,故依然具备不可再生性。而此种收藏一开始只能因为纯粹的兴趣而起,故为非功利不具备实用性的资源。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条作为收藏的一个标准定义。因为有了消费的需要,才衍生出满足此种需要的生产与销售,进而产生投资。也就是说,消费需要是根本,投资需要是衍生行为。
  由此可见,收藏首先是非功利的纯粹的爱好,然后当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才产生对于这种爱好的生产与消费,所谓“盛世兴收藏”,其道理就在于此。产生消费之后才会衍生出投资需要,投资者未必有收藏癖好,只求通过收藏赚取利润。当然,一个健康的收藏心态下,消费需要和投资需要兼顾的人往往是占大多数的中坚力量。
  所以,真正合理的收藏心态应该是真切的、非功利的、趣味的、纯粹的,文化的,而非虚假的、趋利的、无趣的、功利的、经济的。收藏的根本动力是精神性的,而非经济性的。精神是皮,经济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而把经济作为收藏的招牌和根本动力是本末倒置,必将导致收藏经济、收藏市场本身的畸形。
  
  收藏的合理进路
  
  在明白了收藏之果为何物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考察收藏之果当如何去进展。
  收藏的进路实际上就是收藏的经济结构的展开。由经济起源的分析可知,首先是有癖好有能力的收藏者的产生,这是收藏的经济结构的基础有了需求就有生产,艺术品创作虽然有其独立性与独特规律,但是其繁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是否真实繁荣。比如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之所以繁荣,那是与以意大利贵族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的收藏爱好、捐助艺术品的爱好直接相关的。有了需求与生产,接下来就出现了商人,商人可以是有收藏癖好的,也可以是没有收藏癖好的;可以是有收藏知识的,也可以是没有收藏知识的,但一定要具备经济实力或者收藏眼力中的其中之一项,当然最初的收藏家往往是两者兼备的,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商人才可以雇用专业人士而自己可以不必要具备专业收藏修养。收藏进入商品流通的结果就是加剧收藏的传播,并且使收藏具备了金融投资的性质,这是由收藏品的“稀有而不可再生”的性质决定的,黄金、不动产也是因为这个性质而具备了保值增值的功能。于是就有了投资客,而投资客往往与前几种行为交叉结合,也有许多新加入的成员。投资者的出现,使得经纪人得以产生,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经纪人等专业人士是收藏市场发展到最后的中坚力量和收藏市场成熟的标志。他们为收藏市场制定规则、建立标准。
  目前中国收藏家(如果他们可以被称之为收藏家的话)与西方收藏家一个重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收藏家不借助于经纪人进行交易和买卖,中国收藏界也没有建立起行业规则和标准――甚至没有谁想过要去建立标准和规则。目前中国收藏者的结构几乎是单一的投资者,没有消费者,缺乏好的生产者。收藏商人、文物贩子都以造假追求暴利,媒体则多占据话语资源、哄抬价格。这种不健康的经济生态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中国的收藏不是按照收藏的正常进路,建立稳固的多元的经济结构而致。中国收藏的发展如本文开始所述是倒着来的,是以经济利益为先导,大家一哄而上先当投资客,再来学专业知识,不具备经济实力却想通过收藏投机赚钱,这样就给了中间商造假和哄抬价格、漫天要价的机会。目前的收藏是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以后呢?金融投资始终以“稀有而不可再生”资源的真实性为根本,真正值钱的到最后永远是真货,是真正的精神需求。那些被哄抬的虚假价格和赝品,到最后其成本由谁来支付?市场没有规则,真假难辨,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满足必然退市,到这时候收藏品没人要,你又如何出手?真到了那时候,除了极少数早期投机而后快速退出者,其他人就都是冤大头。一个传布甚广的论调说:“收藏与股票、楼市为三大投资手段,目前股票熊市,楼市疲软,而收藏正是入市的好时机,是最为稳健和最有增值潜力的投资手段。”经过股票与楼市暗手与泡沫的教训,此等论调居然还十分具有市场,为大多数人所信奉,真是匪夷所思。
  无论收藏的进路如何,收藏者必须具备收藏的能力。“盛世兴收藏”,我们 需要冷静的思考,盛世之下到底有多少人具备收藏的能力?
  根据关于收藏起源的分析,我们可知收藏者于兴趣之外需具备两种能力:其一为资本实力;其二为知识储备。前者为经济质素,后者为文化质素。这也表现了收藏行为的文化、经济二重性。那么我们目前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具备这两种能力呢?非常少。虽说收藏可以从小做起,凡具备一定稀有性的不可再生的非功利资源都能收藏,但是小收藏的经济门槛虽然较低,但却不是没有,更何况小收藏往往更需要知识储备,用行话来说就是要有眼力。有经济实力同时有闲搞收藏的富豪是极少数,而中国不如西方收藏传统,历史悠久且无断层,中国收藏传统虽久却出现过断层,文化修养上可以说更是先天不足,所以要搞收藏投资,必须先对收藏投资者进行文化上的补课。
  只有依靠对于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的细心培育,而不是试图制假投机、哄抬价格泡沫来赚取不义之财赢得短期效应,才能使得收藏具有其本真的文化价值。“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培育出根基雄厚的优质羊群,收藏投资才能可持续地剪取更多的羊毛,收藏市场才能真正长期繁荣。
  
  收藏:以文化的名义
  
  收藏因文化而生,文化因收藏而兴。收藏的本质内涵为对收藏品进行文化的、精神的储备;收藏的首要手段也是文化的,收藏的根基在于文化,必须以精神为本位。收藏自文化始,也必然以文化为进程,更以文化为终。
  说到底,收藏的文化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可以说收藏是以经济为手段生产、保存和传播文化。
  收藏对于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的意义,前文已经有所涉及,以精神享受和文化兴趣为出发点的收藏对于产生伟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潮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而不能只关心殖货,若无大量欣赏艺术、收藏艺术的收藏家的产生,则艺术家无以为生;艺术家若无以为生,则创造伟大的精神产品自为空谈。
  好的收藏家同时也往往是好的鉴赏家和批评家,无衣食之忧而纯粹为了欣赏的鉴赏家往往是最守规则最为公正的的鉴赏家,他们只会以作品真正的精神价值为判断标准而不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好的艺术作品的不断涌现,为人类贡献巨大的精神财富。
  当今中国,其实并不缺少艺术家,也不缺少艺术投资商和炒作者,但却缺少真正有眼力和文化使命感的艺术收藏家。在艺术家和艺术商人之间,出现了一个收藏家的断层。
  时代呼唤真正的收藏家,呼唤真正的收藏文化。
  收藏对于保存传承文化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不论是对于艺术、学术,还是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收藏之最大意义,乃在于刺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一方面,收藏品的经济价值使各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在经济面前人人平等,国外的买家会跑到中国来淘货,中国的买家也会从国外把国宝买回家。一方面,一地的经济增长,也会通过艺术收藏,传播出本地的文化,比如近几年浙派画家的风云崛起,浙派名画家作品价格的直线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就与浙江民营经济的推波助澜有关。
  从根本上说,收藏其实是为了不藏,真正的收藏往往是为了使自己所爱所藏之文化、艺术得以传布和公开,得以保护,得以促进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在这一点上,西方有比中国更为良好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比如藏书一项,从古希腊开始,首先是私人藏书家都以免费提供所藏图书供他人阅读为乐,受此影响,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所建立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是免费公开的。此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古罗马结束、中世纪开始。中世纪结束后,这一传统渐渐恢复,目前西方的大多数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私人收藏家更是把“捐助”作为收藏事业的一种天然而神圣的文化使命。收藏以非功利始以非功利终,以文化始以文化终。而中国收藏的公共性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从先秦一直到汉代国家藏书所谓的密府,到后世藏书家一生所藏却概不外借,最后突然毁于各种灾祸。收藏的文化传播功能一直没有得以突出。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收藏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进程的重要质素。收藏消费,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经济消费和文化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投资泡沫和炒作盛行的年代,我们应该赋予收藏以更多的文化意义、精神内涵和审美功能,赋予收藏以更多的公共文化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盛宴 收藏 收藏:世纪中国的文化盛宴 中国收藏文化产业园 中国奇石文化收藏协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