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连接世界的声音]世界语用世界语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翻开日历,又一个“世界语创立日”来临。你知道什么是世界语吗?你知道世界语可以做什么吗?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说世界语吗?   是的,世界语已经诞生100多年。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语带着交流与和平的美好心愿渐渐成长着:到今天,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发展,世界语已经广泛使用于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出版、交通、邮电、广播、旅游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国际世界语协会在62个国家有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全世界懂得世界语的人数约800万到1000万。
  世界语从诞生到现在,曾历经辉煌,也曾遭遇挫折,但是它百折不挠地前行……
  
  世界语,在美好的希望中诞生
  
  世界语(Esperanto),源自波兰的一位眼科医生,他叫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1859.12.15―1917.4.14)。 在1887年的时候,他创造了这种国际辅助语言。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是波兰籍犹太人,他出生时,波兰正处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虽然他的母语是俄语和犹太语,但他同时也精通波兰语和德语,以后他又学习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和希伯来语,同时也研究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立陶宛语。从语言基础上说,他已经具备了行走于多种语言之中的本领。
  当时,柴门霍夫出生的小镇有多个民族的人居住:波兰人、犹太人和白俄罗斯人等。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常会互相产生偏见和仇恨的情绪。在柴门霍夫看来,语言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交流,是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因此,还在华沙上中学时,他就在苦思冥想,试图创造一种人类共同的语言,以便使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很好地互相交流。此时,在他的脑海里,已经诞生了这一语言方案的雏形。
  后来,他先后到莫斯科和华沙学医,毕业后成了一名眼科大夫。在行医过程中,它始终不忘他的梦想,一直学习外语和致力于继续研究国际语言。
  直到28岁的时候,在未来岳父的资助下,他才能以笔名“希望博士”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第一书》(Unua Libro), 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他的国际语方案。
  世界语中“希望者博士”为“Doktoro Esperanto”, 其中,Esperanto是“希望者”的意思,表示他对其语言方案充满了希望,后来也成为各国对他所创立的这种国际语方案的名称。20世纪初,Esperanto从日本、俄国和东欧等地传人中国,中国的学习者借用日本语当时的翻译,称之为“世界语”。
  世界语主要以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和拉丁语族的单词为基础,将语法尽可能地简化。共有28个字母,同一个字母在任何单词中的发音都是相同的。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制定的,简单明了而又不失严谨,基本语法只有16条。世界语的词汇源于自然语言(主要是印欧语系所属语言)中的国际化成分。它还通过附加前缀、后缀及词根间的组合来构成新词。这不但增强了它的构词能力,而且大大减少了基本词汇量,因此简单易学。
  世界语创立至今已120年,现在已成为普及最成功的一种人造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世界语的团体。
  柴门霍夫博士当初苦心研究世界语的初衷,也是希望人类能够借助这种语言,达到民族间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博爱。可以说,世界语是在美好的和平理想之中孕育出来的理想之花。如今,它在世界各地的美丽绽放,也是追求平等、和平的人们理想的传递和撒播工具。
  
  世界语,因为平等所以存在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上万种语言,到15世纪时减少到9000多种,今天还剩下6000多种。 语言的分歧,使各国文化难以沟通融合,严重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
  “地球村”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各自发出的声音不能为对方所明白,我们的文化不能传递给别人来倾听或理解,我们的理想终究是纸上谈兵。
  今天,即使我们掌握了一门甚至几门外语,面对丰富多彩的民族和文化,我们的知识仍然明显存在着缺失。而在日渐增多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型会议中,虽然翻译方式日趋增多,但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的花费,并且仍旧不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存在翻译中精确与传神之处的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语言,能够成为世界人民联合起来的共同声音,使我们彼此的意思能正确地为对方所了解。就像我们今天两岸四地流行学习普通话一样,国际社会,也需要自己广泛流通和使用的“国际普通话”。
  其实,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某一时期由某一个民族的语言充当国际语的现象。但是,由于这种语言通用的基础是建立在国家军事或经济霸权的基础上,因此,并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不能就此长久、广泛地流传,而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拉丁语,整整近10个世纪的时间,都在西方世界扮演着通用语的角色。但是在国家的霸权地位消失以后,语言霸权不仅不再存在,并且拉丁语还马上成为各新兴国所唾弃的对象。
  18世纪的法国,工业发达。在拿破仑时代更由于政治、军事方面的扩张,使法语在国际交往中一度盛行。法语不但曾独占当时国际上的外交讲坛,甚至成为西方各国的宫廷、贵族以及所谓“上流社会”的公共语言。但是随着法兰西帝国的衰落,法语在国外的光辉便逐渐暗淡了。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这些语言的流行并非出自大家自愿的认同或选择,而仅仅是国家政治、经济势力扩张的结果。这种政治、经济扩张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的扩张,最终只能导致在国家交往中的不平等和对其他语言的歧视。因为最初就是建立在完全无法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它们自然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而只能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强烈反抗。
  就是现在普及率很高、大家学习热情很高的英语,我们也不得不提出质疑:它最终能否真正成为大家认同的国际语?
  英语因为有超级大国美国的支持,加上英、加、澳、新等发达国家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发挥着国际语的作用。但是很明显,和拉丁语、法语一样,它也是由强势的政治与经济势力所支撑的,它的基点,也是建立在并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础之上,这种不平等带来的,必然也是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并且,我们还应该看到英语本身存在的问题。首先,英语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则的东西。比如拼读、发音上的不规则,读音与书写之间的脱节,虽然有规律可循但还是有太多游离于规则之外的特殊状况出现……这些问题,都给 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其次,就在这些讲英语的国家之间,所使用的英语也并不完全一样,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随着各个国家文化历史以及现状的不断演进,这些差异还在进一步的扩大中。
  不同国家的同一种语言间尚且存在这种非但无法弥补而是日趋扩大的分歧,更何况是不同的民族来使用这种语言呢?
  因此,国际语必须是一种保持着中立心态,体现公平态度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中立、平等的象征,而不是强权、霸权的象征。
  而世界语(Esperanto),不仅因为其创立者在平等、和平心态下赋予它公平、不歧视的内涵而通行于世界,更因为它简单明了、精简易学、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迅速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推广,使其诞生100多年来,在各种人造语中脱颖而出,如一枝独秀,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
  
  世界语,风雨百年
  
  世界语创立以来,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也承载着它的创始人和世界语者追求人类平等和团结的理想。他们希望能够凭借世界语消除国际间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100多年来,世界语带着这个美丽而崇高的理想,历经着成就与挫折的双重考验,走过了风风雨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道路。
  1905年,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海港城市布隆召开。国际世界语大会是全球世界语者的聚会,其宗旨是加强世界语者之间的团结,推进国际世界语运动。
  我国更于1986年和2004年两度在首都北京举办国际世界语大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成为亚洲到目前为止唯一两次举办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国家。
  1908年,全球世界语者的核心组织――国际世界语协会正式成立。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决议,正式认可世界语在教育、科学和文化上的价值,认为世界语在国际学术交流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接近方面取得的成果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宣布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为“世界文化名人”,并与国际世界语协会建立了正式关系。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号召各成员和国际组织加强世界语在学校教学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
  1987年,世界语诞生1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共同参与了“世界语百年大庆”。目前,国际世界语协会还同联合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洲理事会、美洲国家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保持着正式的咨询关系。
  然而,世界语的推广与发展虽然成效突出,却并非毫无阻滞,更不是一帆风顺。
  随着100多年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语的发展也历经了一个崎岖蜿蜒的前行之路。
  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曾对世界语的发展产生影响。二战期间,希特勒以创始人柴门霍夫是犹太人为理由,认为世界语是犹太人的语言,强令禁止传播世界语。国际世界语大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曾一度中断。
  而从它进入中国的百余年来看,20世纪初,世界语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知识界所接受,在蔡元培、鲁迅、胡愈之、巴金等人的倡导下逐渐传播开来。
  中国的世界语传播者更积极地将它作为一种武器投入到中国解放的大事业中来。在“九一八”事变到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世界语者将国内的救亡运动和中国军民的抗战向世界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为中国在很多国家争取到同情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1950年问世。世界语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极其辉煌的发展期,不仅中国的世界语运动轰轰烈烈,世界语的学习也是热火朝天。
  2006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06年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世界语协会分论坛,国际世界语研究院院士李士俊、著名的世界语教育家李威伦以及叶念先、周流溪、郑伯承等知名世界语者均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
  李士俊、李威伦、刘海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等专家均充分肯定世界语的学习对中国孩子的外语学习具有启蒙意义和过渡价值,也就是说世界语不仅是一种理想的国际辅助语,它还是学习西方语言的阶梯,能起到促进外语教学的作用。李威伦更称其为“打开西方语言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为什么要把世界语和学习外语挂钩?这究竟是在曲解世界语,还是在借学习外语的名义变相“推销”世界语?就算不学习世界语,我们也能学习外语;不学习外语,也可以学习世界语。为什么这些中国世界语专家会提出这样一个说法?不能不说,其中透露的,也许恰恰是世界语本身在推广和传播中的一个大问题。
  世界语承载着一个希望,孕育着一个理想。但是,这些崇高的希望与理想的追寻,恐怕对大多数讲求实用主义的人来说,实在缺乏吸引力:世界语既不能提供多少谋生手段,更无法让人发财致富,同时,它也缺乏经济力量做为后盾。如果要大家单纯为理想而理想,对很多人来说,将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放弃。可以说,将世界语的学习和外语学习挂钩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正透露了当前世界语运动处于低潮的处境。
  然而,虽则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世界语在成长的痕迹。国际世界语大会仍旧每年轮流在各个国家举行;世界各国、中国全国及各省市的世界语协会还在活动;世界语书刊还在出版;世界语课程甚至专业还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开设……虽不是轰轰烈烈,但是世界语的各种运动却确实在毫不间断地进行着,世界语发展的脚步也并没有停下。
  诚然,人不能只活在理想里,因为那样可能成为幻想;但人却不能没有理想,因为那样心灵就会枯萎。
  世界语,正是如此。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语 声音 连接 世界语,连接世界的声音 蓝牙连接没声音 蓝牙连接没有声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