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废墟上升起|废墟上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场浩劫,震动了全中国;一场伟大的国家动员,则震动了金世界。一个勇敢的、灵活的、团结而富有同情心的伟大民族,其现代形象令世界惊叹不已。灾难无可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姿态。大地震摧毁了数百万间房屋,却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稳固。
  此次抗震救灾,全民动员,共克时艰,述其大要,有如此几支力量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是中国政府的决心与决策,以最快速度,以最大努力援救受难人民,统筹协调,动用了包括军队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力量。这是此次大救援能及时挽救出数万生命的第一保证,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之充分体现。第二,是当地人民的顽强自救,使生命损失大大减少。第三,是全国人民的自发救援,第四,是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救援。这是有形的社会力量。还有两个无形的力量也不可忽视,那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实力已令非昔比,国力强盛,这是根本的物质保证;还有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此前不具备的现代化装备。正是这些力量的合力,才能拯生命于断垣之中,泽被千万庶民。
  此次大救援,已从废墟挽救出八万多人,正在医治伤员数十万,同时,数百万受灾人民正在得到及时安置与救助。但但这些,已是厥功至巨,史无前例,令国民感动,举世赞叹。而我们看到的,还不仅如此。
  2008年5月19日,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子。当日凌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在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中华文明五千年来,国旗第_次为平民而降。当日下午,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全国为遇难者默哀三分钟。地动天下,大爱人间。在这静穆的三分钟后,民众不可遏止的感情终于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上爆发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一刻吧。国旗半降,将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历史的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其兴也可期乎?
  巨灾既至,众志成城;悲伤甫息,激情难释。但我们还需要理性思考,而面向未来,建设一个新的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宝贵的民本思想。先哲有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而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然权利,在这次地震大救援中得以充分的展现。更为可贵的是,这次大救援中,首次大量的心理援助,这意味着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已深入到每个人的更本质的层面。而灾情信息的全面开放,这不仅是救灾工作的必需,也是国家凝聚民心、全民总动员的号角,更是对受灾者与救助者最好的尊重。而对国际援助的理性态度,和对每一位自愿捐助者的感激,更使人感到中国这个民族的成熟的现代心态。
  暂时的灾难总会过去,但不意味着险境永不再现。地球是飘浮于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在茫茫永夜中孤独地奔向命运的远方。如此重大的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大的、更大一些的历史尺度中来看,才能真正认识它的意义。大地震铸成了新的国家记忆,唤醒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精神中的活力,让我们在灾难中学会了许多。这同时也为我们开创新的未来提供了历史契机。再过一百年,或者两百年来看,这也许就是一个伟大的转捩点,是我们民族在精神气质上迈向现代文明与公民社会过程中一个富有深意的标志。
  西哲把国家的强盛归功于政府干涉财产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而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则是近代以来世界社会的发展对于当代的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结构性范式。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也是一个倡导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社会。
  国际上现在把中国的经济比做一个巨婴,它发展快速而不稳定。我们自我审视,中国在现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建设上,也许也还是个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他朝气蓬勃,但还要虚心学习,走向成熟。但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的脚步声,毕竟越来越清晰了。
  这是一场旷古大戏,一出悲情史诗。既然我们不能选择大剧的情节,就让我们用生命去演绎我们选定的角色吧。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大幕或许已经打开,而希望已经在废墟上升起。

相关热词搜索:废墟 升起 希望 希望在废墟上升起 陈鲁青是彭旭峰老婆 查处周符波的过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