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力量一直来自真实_真实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在去连州前几天,我刚刚与一群摄影爱好者讨论如何拍摄好会议。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可笑的命题。可是对于新闻记者出身的人来说,我们会相视一笑。以摄影谋生,和以摄影艺术谋生,听起来差别不大,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一个命题,不管这命题是多么无知,多么无趣,不管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摄影艺术家却可以大言不惭地回答记者提问:我只看见我看见的世界。
  这个区别,也是今年我在连州摄影节三个主要展区看到的区别。
  今年连州摄影展的主题是:向着社会的景观。这个主题,是一次向历史的致敬,也可以看成是再次对“纪实”的隆重表态。1967年,乔治?伊斯曼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向着社会的景观”的展览,这是“新纪实摄影”的发端,由此而派生的两个重要摄影流派――“新地形摄影”和“新彩色摄影”,至今还对世界摄影发生重要的影响。与注重“艺术性”的欧洲摄影相比,北美摄影,特别是美国现代摄影一直以冷静的纪实摄影见长,纪实摄影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史密斯摄影奖”,就是以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尤金?史密斯的名字命名。尽管连州摄影展向来就是以纪实为价值取向,但是过去几届的国际摄影展示,还是以欧洲尤其是法国和西班牙为主。这一次将目光转向美国,可以看成是国内严肃摄影界对摄影本身的一次转身。
  相对中国其他大型国际摄影节,连州是最让我们新闻人感到亲近的一个,表面上是因为历届获奖摄影师都有着共同的摄影记者经历,除了今年的王远凌、颜长江,以前的王宁德、骆丹等等,都曾经是优秀的报社摄影记者。也不仅仅因为总策展人段煜停也是做过报道摄影,她个人更偏好“言之有物”的摄影作品。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我们对摄影的理解:摄影最根本的力量,来自真实。
  忘了是哪一届,好像是2009年,连州摄影节的主题是“在现场”,这就是对纪实的肯定。2010年的“这个世界存在吗?”,虽然质疑了我们每个摄影记者每天都在质疑的――“真的存在一个真相?”――在一个事件前面,可能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真相。然而这个思考本身,就是对真相的认同。我们都相信真相,只是真相也许永远找不到。
  摄影是摄影,照相是照相。然而严格来说,摄影就是照相。你给一个人,一棵树,一条街,拍一辈子照片,哪怕是用像素极低,色彩斑驳的手机拍摄,每一张照片都只是一个最粗鄙的“照相”,然而当所有造出的“相”同时出现在一堵隆重其事的墙上,一段时光就此镶嵌在“艺术”的昂贵相框里,谁能否认,这不是摄影?
  脱离了这段时光,这些各自破碎不堪的照片,还会有任何视觉力量吗?
  当然,在二鞋厂,在果品仓,甚至在粮仓颜长江的展厅边上,那些“搞艺术”的年轻人,搞艺术的老板,哪怕我几乎是奔跑着走过他们的作品,哪怕我刻薄地对第一次到连州的同事解释,这些都是无病呻吟的,粗鄙的,没多少思考深度的模仿之作。当然,这些作品也各自拥有自己的欣赏者,击中专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或者二逼的心脏。
  有几位爱好摄影的小朋友,咨询应该买什么样的相机。我说,买部会拍照的手机,最好是iPhone,足够了。个个以为我开玩笑。其实我是说真的。你相信一个优秀的职业画家,能否把画画得跟照片一样?我想大家都相信,因为网上就有大把。接下来我的问题就很简单,为何你觉得画家无论画得多么真,它也不是真实的,是画的;而一个摄影师,哪怕是拍摄得极端模糊,曝光不准,几乎都辨认不清的照片,你也认为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呢?有没有想过,其实这张照片,无非也就是一张纸,上面有些浓淡不一的银粒子,或者一张纸,上面有各种颜料而已,它甚至还不如一张画表现得更准确,可是我们为什么就是要认为,这才是真实呢?
  就在王远凌的展厅外面,有一组王庆松的作品,视觉效果也相当震撼。那些摄影作品,一看,就知道不是真实的,那些血淋淋的,阴森的,绝对不是真实存在,可是,我们相信那分明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知道,那是我们心底存在着的真实。
  
  颜长江、肖萱安《归山》
  王远凌《十八梯》
  Ivan Mikhailov《游乐场》
  陈哲《蜜蜂》

相关热词搜索:力量 真实 摄影 摄影的力量一直来自真实 摄影的力量如此真实可感 摄影的力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