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概的百年变迁 百年变迁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1978年后,新的两性形象的塑造,主要不是来自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来自商业(广告)、现代传媒和娱乐工业。      由贵族流入民间      由于那部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显陌生。其实,那场灾难除了是个爱情故事,还是一个男性气概的故事。在1912年4月15日那个冰冷的北大西洋寒夜中,百分之七十四的女性乘客逃生,而百分之八十的男性乘客,则丧了命。
  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人们奉行了一个原则,“妇女和儿童先走”。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获救的妇女组织起来,在华盛顿建起一座纪念碑,以纪念那些“勇敢的男人”。但据说,这个墓地现在差不多已经被人遗忘了,每年的4月15日,不再有妇女拿着鲜花过来祭扫那些长眠海底的骑士们。
  现在,甚至连勇敢男人这个观念,都会让女人们感到紧张――她们不再接受其中所蕴含的女人需要特别保护的信息,她们也不再认为,有些品质是专属于男性的。
  男性气概就是这样,走过了自己的一百年。在西方,也在中国。
  区别可能在于,中国这个古来有之的男权社会,并不曾发展出一套鲜明的男性气概,相反,倒是关于女性角色的界定,史不绝书。最著名的,也许要属汉代才女班昭写下的《女戒》,“三从四德”就是从这里开篇的。中国女性,由自己智识上最杰出的代表亲自系上紧身衣,着实耐人寻味。
  西方社会里的男性气概,最粗略地讲,至迟到中世纪,就已经和骑士精神产生了直接关系,强调特权、责任、担当,对弱者的尊重和保护(尤其是女性)。到了18、19世纪,主要在英国,男性气概开始摆脱传统贵族社会的属性,逐渐布尔乔亚化,汇入现代商业社会的主流。它的塑造,既发生在社会、经济、政治这样的公共领域,也在两性关系、家庭婚姻这样的私领域。
  
  这一现代色彩的男性气概和它的镜像女性气质不可分离。泰坦尼克号上发生的一幕,就是两者关系的十足写照。而一个略显含混的名称,“维多利亚价值观”也常被用来形容这一关系。这是一个刻板的谱系:男性刚强进取,女性软弱顺从。
  第二代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曾下诊断:我们文化的主要不幸就是男性气概的过分张扬。自然,它遭遇了反动――等到女性主义全面兴起,西方社会关于男性和女性形象的期待,就不再整齐划一了。
  中国缺乏一个类似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阴与阳的和谐更多停留在宇宙观的层次上,而现实生活中,盛行的依然是男尊女卑。
  
  政治动员与商业塑造
  
  1949年,我们的当代史开始了。在其前半期,它称得上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
  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里,女性解放占有特殊的位置。革命始自社会的边缘,它需要唤起一直处于夫权压抑下的女性的觉醒和反抗。于是,一个新的女性形象出现了,当家做主,能顶半边天,走出家庭,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这一形象,曾经给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自己的纪录片《中国》(1972)中,拍下了有着主人翁姿态的新中国妇女的“表情、行为和话语”。但是,大师敏锐的镜头也丝毫没有漏过事情的另一个方面:女性的解放似乎走到了去性别化的极端,她们身上的女人味,都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你也很难说存在着男性气概。它和女性气质一样,被革命征用了。阳刚吗?的确,可是单调乏味,几乎没法寻出人性的气息。他们的标准的国字脸,像洋钉一样生硬的普通话,举手投足间的坚毅,似乎只适合出现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造舞台上,而和真正的生活,几乎是不发生关系的。
  1978年。接下来的,就是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的时代,改革开放。上海学者朱学勤,对此有一个最好的总结:社会还俗。这次,新的两性形象的塑造,主要不是来自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来自商业(广告)、现代传媒和娱乐工业。
  至少在社会阶层的意义上,男性气概迅速远离了农民、工人,也许还有解放军。它越来越跟成功、进取、把握机会联系在一起。传统男性气概中最恶劣的那些部分,比如专横、粗暴,也受到了新观念的限制。以前属于女性气质的部分,比如体贴、温柔,开始成为形容一个好男人的形容词。男性气概的内涵,还有外延,都大大扩展了。
  关于性别研究的西方话语,也开始影响我们的认知。比如,有人认为,男性气概,以及相应的女性气质,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两者只有在相互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男性和女性,除开各自生物学上的特点,并没有社会意义上的本质属性。“性别意识”“性别角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反复确认下来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于男性气概,应该有着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定义的不同。但问题在于,在时下的中国,我真不敢肯定有一个主流文化。这要看我们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权势阶层,我们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职业界的精英们,以及发育中的中间阶层,是不是能够分享着一套共识性很大的价值观,遵循大体相似的行为准则。”一名学者对我们说。照她的意见,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任由娱乐工业去塑造和表达基本的价值观念,缺乏更具反思性的中坚阶层的参与,迟早会出问题。
  她不讳言,她对“好男儿”,“快乐男声”这样的娱乐节目不是很感冒,但也仅此而已。她不能阻碍那些长相俊俏、气质柔美的男孩子每天晚上涌动在我们的荧屏,获得青睐,变成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含混的当下
  
  我们的社会习惯了跨越式的前进,我们已经迎来了“男色”消费时代。但年长些的人,也许宁愿相信一幅相反的景象。他们说,《血色湘西》,《集结号》。《太阳照常升起》里面的男主人公,个个粗犷、血性、义勇。
  在采访中,我们要求被访者说出他们心目中的男性气概。并没有出乎意料,它们散布得很开:高大、绅士风度、责任、担当、冒险、体贴、关照、独立、自我、自信、勇敢……所有这些捏合在一起,还能集中在一个概念下,恐怕会让上一个时代的人恍惚。可是,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由于一场西方媒体早已注意到的性革命的席卷,中国人,尤其是女性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整个一代的女性开始主动地追求性的权利,感觉、运用自己的身体。这时,男性绝对支配控制的性形象也就慢慢动摇了。
  “他不一定要主动,但能让一个女人在他面前放松,他有发现别人,或者挖掘别人的一种能力。他有时候显得被动,但是实际上他很能激发女性的一些潜能,激发女性的智慧,我会觉得这样的男人很男人。”
  据说,相对于男性而言,妇女更可能在街上拦住人问路。经典的解释是,男人把拥有信息看成是一种等级形式,拥有较多信息的人将居于等级的上层。他们不愿意问路,是因为不想承认在某种程度上低人一等。类似这样的知识,我们不再相信它们含有多少真正科学的内容。
  弗洛伊德曾经黯然指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科学中最含混的界定。我们发现,很难为男性气概下一个定义了。我们试图追溯一场嬗变,但却发现,就连它的内核,都居无定所。男性气概,抑或女性气质。究竟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尽管在我们身边,如果一个人性别界限模糊,或者越了界,仍会有人说他,她娘娘腔,或者男人婆。可是,那都不要紧了。重要的是,我们享有了不受别人干涉,按照内心意愿安排生活的自由――至少,是在私人生活的领域。

相关热词搜索:气概 变迁 男性 男性气概的百年变迁 百年变迁 家乡百年变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