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_库恩 又一个斯诺?

发布时间:2020-03-3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他是谁?      仅仅一个月,库恩就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幕后银行家,成为广受关注的公众明星。   细读书中的作者简介,复杂的履历有些令人眼花缭乱,“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他还是“作家、编辑、学者、科学家、私人投资家和慈善家”,“现任花旗集团执行董事,专职负责并购、公司重组、财务战略和资本运作”,另外,“他还担任库恩基金会董事长,库恩全球资本公司董事长”。
  这么多身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自己说“出过很多书”,有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他写作或者编辑的书已超过25本,其中《投资银行学》和《交易人》已在中国发行。
  但写传记还是头一回。这个60岁的老人,似乎精力未减,在不断尝试着新事物。
  他21岁拿到了大脑研究的博士学位,却逐渐对经济产生兴趣,转向微观经济研究,对公司并购产生极大兴趣,遂学习管理,投身商业。这在普通中国人看来有些离谱,但对库恩来说好像很自然,因为“有兴趣”。
  据他的合作伙伴朱亚当介绍,他有四、五亿美元的身家。在朱亚当给本刊记者的几份对库恩的国内报道中,2001年的《经贸世界》称他为“并购大师”。2004年的《人民日报》和《国际金融报》也就宏观调控问题专访过库恩博士。
  在采访中,库恩自己说,自己拥有一个很大的公司,但现在已经出售,同时成立了库恩环球资本公司,通过该公司管理自己的私人投资。
  
  他想干什么?
  
  1989年,作为中国政府邀请的经济顾问,库恩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他每年都会来几次中国,开始为中国政府高层提供相关咨询,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科技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等。
  他称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恩师”(mentor)。
  在他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他说自己除了给中国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外,这些年来做了六件与中美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
  1999年,库恩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在央视2套播出了他担任制作的反映商业并购的8集系列片“资本浪潮”(Capital Wave);
  2000年,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了90分钟的特别节目“探索中国”(InSearch of China),这是库恩出资150万美元,花了3年时间拍摄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纪录片,涉及到包括民工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有14个故事。紧接着,和纪录片配套的书籍《中国制造:新革命之声》也出版。
  在千禧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期间,一场由中国文化部等牵头的“中国文化美国行”,在美国11个城市展开,包括艺术、服装、民族音乐等的展览演出,据说他是主要的促成者之一。
  2000年1月,由库恩基金会资助的“中美高层媒体论坛”,邀请中美两国高级传媒人互相“换位”思考,国内主要的新闻媒体都有参加。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六个项目是投资400万美元, 由美国PBS和英国BBC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中国》,试图从华夏文明的历史来了解和认识现在的中国,已经走了十几个省份,预计明年就可以推出。
  而这本传记,库恩说,就是第五个项目。
  
  《江泽民传》
  
  “我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品格。我敬仰江泽民,他受到轻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受到各种非议,人们甚至对他永远地改变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的功绩无动于衷。我也体会了一次小小的心理历程――努力去认识江的政治哲学和领导艺术所依赖的观念和感情经历。”
  这是库恩在后记中的感情表露,他说,自己写作的过程,也是体验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自己是江泽民的大学同学,感受了那个时代。
  毫无疑问,这个倔强的美国人将几乎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可以肯定的是,库恩和中国政府的长期联系,帮助他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甚至有外电说他是江泽民经济政策制订的智囊,对此说法,他16年的助手兼好友朱亚当也认为并不夸张。
  但据说当初的采访还是困难重重。负责联系事宜的朱亚当回忆:“我们从2001年春节着手,开始几乎所有的采访都被拒绝了。后来的策略是:先从领导人和关系人中找我们很近的朋友,不动声色地聊天,不经意中聊到江泽民的话题,然后再回头重新正式采访。(都已经接受过一次采访了,也就没有什么忌讳了。)”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将采访人物分成四类,第一,所有的高层领导;第二,他的家人;第三,他的朋友、同学;第四,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见过面的记者和导演等。在第一类中尽量找到认识的朋友,比如宋健,第二类找到了江泽慧,而后两类则相对容易些。”
  2004年中,英文稿完成,他自称当时并没有打算在中国出版,“因为这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看的书”,但此后在中国出版也相当顺利。据媒体报道,这本书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报审过,“中办审得非常细致,给的反馈非常及时”,而且在中文版样书出来的时候,库恩曾带着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书专程拜访了江泽民本人。
  这本传记在中国的出版,给库恩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从金融专家成为传记作家,他在花甲之年又完成了一次转向。有媒体甚至称他为“当代的斯诺”,他是吗?
  
  全中国都知道这本书! 陈 静
  ――对话库恩
  
  2月23日,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库恩来到广州,签名售书。
  当天下午,他不顾越洋飞行的疲劳,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媒体记者,晚上参加完宴会后,坐在了本刊记者的面前。虽然为了倒时差,他差不多24小时没有睡觉了;但精神很不错,而且丝毫看不出已是60岁的老人了,年轻、精干。
  美国人的幽默是出了名的,库恩也不例外,我说我有很多问题,他马上回答,我有很多答案。虽然他不会讲中文,但是见面的寒暄,还是坚持说了汉语,
  这是一位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何用幽默来化解问题,他自己也半开玩笑地说:“我比很多我聪明”。
  
  我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嫌钱
  
  人物周刊:你在后记中写到,2002年,看到著名的时事新闻节目《60分钟》节目主持人华莱士采访江泽民时,第一次有了了解和描写江泽民的想法,作为一个美国人,你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库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1989年,我第一次以科学家和投资银行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参与科技产业的改革活动。自此以后,我就和中国联系在了一起,当我看到江主席接受《60分钟》的采访时,我意识到虽然我自己已十分了解中国,但事实上不是。
  我看到江主席身上的反映出了中国的历史,从日本侵华战争、内战、新中国的成立、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我发现想要 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话,描写江主席的一生,将是一个很棒的方式。
  人物周刊:现在有不少人质疑你的写作动机,你有经济投资活动的背景,又是一个海中在北京的美国人,选择中国领导人作为题材,难道没有一丝经济或者其他角度的考虑?同属感。
  人物周刊:写作时,有没有计划采访江本人?
  库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没有,我是刻意这样做的。出于两个原因,首先,即便我提出要求,也不一定能获得同意。第二,这并不是一本自传。采访江身边的人,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江的一生才是重点所在。而且就算我能够采访江本人,他提供的信息也许会分散我这本书的重点。
  在西方,有些关于总统的传记,要和总统进行超过200小时的采访。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从江的同事和朋友得到故事,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本书。
  人物周刊:你和江见过几次面?
  库恩:我和他见过三次,但真正有交谈的只有一次。我第一次见到江主席是1993年,在古巴,我太太和她的乐团在一家酒店演出,而江主席刚好也下榻那家酒店。我在大堂与他擦肩而过,当意识到是江主席的时候,我很惊讶。后来和江主席谈话,虽然我们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但这并不是一次采访。
  人物周刊:我想你一定知道他有没有读这本书吧?
  库恩: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他本人(笑)!不过我想他一定知道这本书,因为全中国都已经知道了。我希望他能喜欢这本书。
  
  我只想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现实
  
  人物周刊:你不是第一个写江泽民传记的人,但却是第一个同时在中美两国发行的,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库恩:我的初衷,本来是为世界其他地方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但当写作快要完成时,我意识到书中的很多故事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了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童宗海是谁,所以我想将这些历史介绍给中国。
  人物周刊:那为什么你写的传记能够在中国出版,而其他传记不能?
  库恩:中国一直在改革开放,也许在5年前、3年前出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许因为我很幸运,碰到了恰当的时机,中国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越来越自信、稳定、强大,江主席也退居二线,我想是这些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我也没有其他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赚钱,也没有任何的政治立场,我只是希望人们可以阅读,通过这本书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我想这本书最终的出版,是依靠不懈的努力、好的时机,还有一些运气。
  人物周刊:一些美国的评论认为你的书是正面的,你怎么看?
  库恩:我想很多人谈到正面或负面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关注于某些政治事件等等。我认为这些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农民工问题、贫富差距、腐败,这些都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人人都知道,并不是什么秘密,我也谈到了这些问题。
  一些美国评论家可能会说我比他们的立场更加正面,但我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只想展现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从日本侵华战争时非常糟糕的境遇,到现在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这不仅是一个正面的故事,还是世界上一个非常伟大、非常重要的转变。
  如果仅仅从正面还是反面来谈论我的书的话,则是迷失了这本书的核心。我要反映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变化,从江主席的一生人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人物周刊:《亚洲书评》上JohnWalsh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中他认为你书中有些关键事件你忽略了,比如江在苏联留学没有谈到,还有把重点只放在中美关系上,而重要的欧洲国家,比如俄国,却很少谈到,这被认为是不应该的省略,你如何回应?
  库恩:我有提到这个期间,大概有三、四页的篇幅,不知道中文版怎么样,我写入了我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至于她提到我所谓的偏重美国是有一些道理的,的确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于1997年江到访美国,有关台湾问题,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等等,我都花了大量笔墨。这是很自然的,我想如果是一个俄国作家的话,他也会更侧重有关俄国的事件。

相关热词搜索:库恩 斯诺 库恩 又一个斯诺? 库恩与斯诺的足迹 库恩又一个斯诺? 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