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18-06-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一步的战略目标,科学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时期的战略作用,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正确认识和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为加快推进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战略意义;历史演进;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44 — 03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正式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庄严的宣告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向全国各族人民郑重的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是与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底子薄的现实状况下,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几十年里,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获得明显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获得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水平到全面小康的连环跨越,不仅用实践充分表明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坚强保障,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能够带领广大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统领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中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四个全面”既是基础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又是基于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向往“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期盼,同时又是破解我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现实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总奋斗目标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保障实现战略目标两大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路径;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总目标的现实路径。在“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实现总目标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破除一切阻碍总目标如期实现的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实现总目标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只有全社会法律完善、运行有效、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为实现总目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总目标的根本保证,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密不可分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步,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历经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小康”这个极具有中国元素色彩的古典词汇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一文中,寄托了劳动人民渴望通过辛勤劳作过上幸福、殷实生活的愿望。“小康”作为一种人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理想社会形态最早出现在西汉名著《礼记·礼运》中。在《礼记·礼运》中详实记载了孔子眼中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两种理想的社会观。在孔子眼中,大同社会是一种高度理想、高度发达,每个人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追求的高级社会;“小康”社会是实现“大同”社会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为实现“大同”社会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文化需要、制度保障的必要阶段,是在现实中实现相对理想、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状态。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也都为现实让农民摆脱压迫和贫困,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同统治阶级不懈斗争。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试图建立一种“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先生则通过将“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三世说”三个不同境界的社会状态相结合,在《春秋董氏学》中明确提出:“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漸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可以看出,在康有为先生看来小康社会是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孙中山先生在他提倡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则表达了孙中山先生通过革命的胜利让农民摆脱压迫和贫困,过上富足生活的愿望。
  邓小平同志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农民希望摆脱压迫,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向往的影响,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经过20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1984年邓小平同志又对“小康”概念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具体数值上加以补充。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主要目标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主要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至此,实现“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又对“小康”目标做了更详尽的描述,此后,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到2000年我国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水平。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但是,我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消除。2007年党的十七大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各族人民过上幸福、殷实生活的愿望,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3〕这个新的、更高的发展蓝图为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着眼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科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这5个方面的指标提出具体、明确的考核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不仅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持与完善。

相关热词搜索:小康社会|试论|建成|科学内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