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00)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综合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培养制度,是本科生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重要补充,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抓手。本文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和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措施,将会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作用,更加有效地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0-02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成效,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抓手。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是指教师直接参与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和指导,以互动式教学为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以作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综合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性教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为本科生专门配备的,工作形式一般以个别交流为主,通过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潜能,第一时间观察到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能够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明确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规避和克服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素质教育。导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想教育、职业规划、心理辅导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高尚人格、真挚情感、渊博知识、严谨态度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克服传统应试教育所积累的弊端,更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互动教育。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通过协商式的沟通和交流,来讨论和解决学生在学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导师制的重要特征,师生双方的协作和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指导方式既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也有利于导师的教学和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在互动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英美的一些著名大学,我国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高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无论是从实施的广度、深度,还是程度来讲,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具有不成熟、不规范和不定型的特点。具体来说,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领导不能正确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很难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的科学性,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二级院系对本科生导师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学生成绩好坏是自身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关系,把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
  (二)师生比偏低
  为了师生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更容易搭建起平等、自由、亲切的关系,既有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也方便学生加深专业了解,合理选择导师,相对较高的师生比对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至关重要。在现实中,师生比严重偏低的情况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非常不利于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导师作用的发挥。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的师生比普遍较高,平均为1:17,部分高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甚至超过1:20。此外,本科生导师要跟学生面对面交流,要想胜任这项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强烈的责任心,否则是很难做好的。因此,要在师生比较低的情况下,再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肯定会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
  (三)部分导师积极性欠缺
  高校中很多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虽然很愿意指导和帮助学生,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总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有的导师虽然业务素质很高,但是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既不清楚工作性质,也不了解工作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不够,对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也投入很少,导致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师生互动意识淡薄
  双向互动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特点。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当前,在很多高校中存在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即使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仍然能够看到师生互动意识淡漠,教师习惯于谆谆教诲,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的现象。如果只是教师重复性灌输,学生被动地听,无法构建双向互动关系,相互之间也很难产生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
  (五)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还存在随意性强、制度不规范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需要长期的过程,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考核时工作内容和成效难以量化,评估结果具有相对性,可能出现有失公允的情况,影响部分导师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也存在激励措施不到位的情况,相对于教学科研工作,本科生导师所得到的报酬很少,主要体现出奉献精神。缺少科学规范的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不利于导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相关热词搜索:本科生 新形势下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导师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