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ejs/yejs201612/yejs20161218-1-l.jpg
  教师们也许都看到过或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贴在活动室墙上的一日作息时间表中详细规定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孩子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环节的转换,忙得团团转,而教师则屡屡催促,生怕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教师常常感觉时间紧迫、不够用,每当孩子们在活动中因生成了有价值的内容而流连时,教师就会十分矛盾:是继续按既定的流程走、把孩子拉回来,还是追随孩子们的节奏和步伐,打破既定的作息时间安排呢?
  为此,我们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要让孩子陷入这般忙碌之中?孩子们在这样紧张的节奏中学习、生活真的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吗?这是孩子发展所真正需要的吗?我们认为,制度是死板的,而幼儿是鲜活的,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真实的。是否可以依据幼儿园的课程,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优化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安排,让一日生活的安排追随幼儿的发展?由此,我们开始在实践中探索优化一日生活安排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化零为整,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
  我們首先审视了原有的作息制度,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按原有作息安排实施,往往会出现一些状况。以小班为例,每天早晨总有几个来得晚的孩子,他们往往要在别的孩子已开始吃早点时才陆续来园。吃点心后是晨间游戏和晨间谈话,早早吃完了点心的孩子也只好在一旁等待同伴一起进入下一环节。另外,由于晨间锻炼与户外活动之间有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在具体实施时,有一大部分活动时间是浪费在不停地进出活动室、上下楼梯的过程中的。
  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原有作息安排将活动环节切分得过于细碎了,且每个活动环节留给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对幼儿活动的日常观察,我们仔细分析了原有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之处,将原有作息安排进行了调整,不同年龄段的作息安排可有所不同,同一年龄段不同班级之间时间安排相对统一,但允许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和需要,灵活、弹性地进行调整。
  仍以小班为例,我们将原有的晨间谈话、点名、吃点心、游戏等活动整合到“晨间活动”环节中,打破了原来的时间限制,并将原来的“集体吃点心”调整为“自主吃点心”,即在生活区开设自主点心区,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什么时间去吃,只要在“晨间活动”大环节结束前用完点心即可。这样做一来考虑到每个孩子吃点心的速度不同,有的孩子会选择从容地吃完点心再去玩,而有的孩子则会灵活地选择人少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去用点心。二来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吃完点心的孩子可以随时进入区域参与活动。另外,我们将原先的晨间体育锻炼活动和户外活动两个环节整合到了一起,时长为一小时,因为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进出一次活动室需要教师和幼儿做许多准备工作,环节的合并减少了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可将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幼儿。总之,优化作息时间安排后,过渡环节减少了,教师在一段较完整的时间内引导幼儿完成两到三件事情,鼓励幼儿自己安排好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避免了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减少了消极等待,促进了幼儿的自我管理。
  刚开始实施新的作息安排时,也有教师有过疑虑。如,在推行“自主吃点心”时,有的教师说:“原来集体吃点心时,虽然孩子速度不一样,但我们都清楚哪些孩子吃过了,哪些孩子没吃过。可是推行‘自主吃点心’后,因为孩子们来园后都分散在各个区域里,即使一个一个喊他们过来吃,也容易发生有的孩子漏掉没吃的情况。”也有保育老师抱怨道:“原来‘集体吃点心’时,我花在这一项工作上的时间最多二十来分钟,可是‘自主吃点心’后,我需要一直守在点心区直到最后一个孩子吃完。”对此,我们在相关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研讨,并达成了共识:推行“自主吃点心”绝不是给教师增加负担,而是为了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需创设能支持幼儿实现自我管理的环境。于是我们配备了适合幼儿自主使用的餐具,如大小合适的点心夹、鸭嘴式迷你豆浆(牛奶)桶,鼓励幼儿自己取点心、接牛奶或豆浆;我们在点心区的墙面上贴了“简笔画图示”,直观地让幼儿了解到点心的种类和每次拿取的数量,如“一个糖三角、三个圣女果、一杯豆浆”。我们还引导幼儿自主地将使用过的和没使用过的餐具分类摆放,如,用过的小茶杯不能再放回茶杯架里,而是要放入一旁的水桶中统一去清洗,这就可以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孩子们是否用过点心了。
  经过如上调整,孩子们都爱上了这样的自主吃点心方式,教师们也不再感到有负担了,因为孩子们在适宜的环境支持下会相互提醒和督促,有利于教师解放出来,更好地投入到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中。
  策略二:弹性执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在制定一日作息时间表时,虽已考虑到很多情况,作了尽量合理的安排,但有时也不免因发生一些突发情况而无法完全按时间表执行,这时就需要教师全盘考虑、弹性执行了。
  1.适当调整半日活动某些环节的先后顺序
  在小班综合课程“踏踏响”的主题中,有一个“树叶踏踏响”的集体活动,是让幼儿在园内的一处铺满落叶的小路上通过踩踏感知秋天落叶的景象。为了营造落叶铺满小路的美景,活动当天一大早,保育老师就来到户外将从全园收集来的落叶铺在户外的一处角落里,以供孩子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探索。可是,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户外场地准备进行晨间锻炼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那一片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场地:“老师,这里有好多树叶啊!”“老师,我的小脚踩在落叶上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老师你看,树叶飘下来的时候是扭呀扭的!”……如果此时教师硬要按原计划先进行晨间锻炼,等之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再允许孩子去探索落叶,孩子们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要引导孩子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吗?于是,我们果断决定调整当天上午集体教学活动和晨间锻炼活动的顺序,让孩子们留下来充分探索,体验在“落叶小路”上踩踏的乐趣,然后围绕落叶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结束后回到活动室继续分享探索中的发现,并按作息时间表开展接下来的创造性游戏等活动。这样的调整顺应了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使得上午的半日活动更加合理、有效。

相关热词搜索:幼儿园 安排 优化 实践 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