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战胜多难,走向兴邦

发布时间:2020-06-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汶川大地震的结果之一,是催生了很多平日里不太显眼的词汇,譬如陡“多难兴邦”。当然从宣传角度而言,“多难兴邦”一词在这个天地玄黄的时期,自有其鼓舞人心激扬士气的作用。然而,要把这四个字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戒玉律来奉行,那可就难免淮北之橘化为淮南之枳啦。

  考诸古籍,“多难兴邦”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左传.昭公四》:“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
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无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清]唐甄 《潜书•思愤》:“或内宁而启乱,或多难以兴邦”。等等。从 这些出处,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使用这个词时,用语是相当谨慎的,除了陆贽为“多难兴邦”设置“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的前提外;
其他都使用了“或”——用“或”表明有选择余地,并非一定。所以这样谨慎,乃是因为“多难”与“兴邦”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换言之,多难未必兴邦,兴邦也不一定多难。否则,我们将会得出一个国家灾难越多灾难越大,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越能强大的荒唐结论。

  实际上,“多难”与“兴邦”要建立必要联系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这些条件起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当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些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总是得牺牲在他们看来价值较小的目标,但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可以想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这就是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多矣,而司马迁只有一个的原因。

  其次,还必须多难者有将灾难转化为精神财富的能力。苦难只是一所学校,而未必是一笔财富,至多也只是潜在的财富。只有从苦难中仔细思量,萃取出经验和能力,苦难才能转化为财富。不然苦难后是委屈,甚而是麻木,即使再多也是白搭。而且若苦难过多而超越了你的承受能力,没有外力帮助,内在又不能很好的引导,你很可能会被压垮的,而且会对你的将来留有阴影。有多少承受了许多苦难的人们,从苦难中站起来了吗?从苦难中冲出找到了美好的生活了吗?鲁迅笔下的“看客”、祥林嫂和闰土等人物就都是这类。

著名汽车商约翰.艾顿给了最好的回答:“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别人听到你的苦难时候,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你能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你诉苦无异与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品质、学会坚韧吗?” 生命需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至少生命需要的是精彩的过程,而结果是评判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结果如何,尽己所能,穷尽一切好的可能转化为必然,如若仍不成功,也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去接受自己的选择和拼搏的结果,去回忆和品位其中的酸甜苦辣和跌宕起伏。艾顿的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苦难时候,它就是你的财富;
当苦难战胜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最后,“多难”与“兴邦”中间还需要一个桥梁,那就是好好总结灾难带来的教训,好好吸收灾难带来的经验。如果失却了这架桥梁,灾难就永远是惨痛的记忆,继之而来的也只能是更大的灾难。像前段时间发生的火车脱轨相撞惨案,像频频发生的矿难,此前的经验和教训还少么?

相关热词搜索:兴邦 战胜 走向 信力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