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的美文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咏月的美文篇一:月的意境1

月的意境 美的浸润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望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出自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手笔。这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散文,主要写了舅甥俩在江轮上对月吟诗和望月畅想的情景。文本中月光下的交谈流淌着诗情,放飞着遐思,很能让读者的心伴着字里行间的情韵而融入那一片美丽的月光之中。

【设计理念】

1、语文姓“语”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本设计采用生本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读、写、说中自主建构语感。老师引着学生围绕话题体悟词、句意味,借助填诗、拓写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和锤炼语言,学生能在潜心朗读中沉浸于月光情境,既悟语感,又练语感。

2、语文从“文”,文是文字、文学、更是文化。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能逐渐触摸到汉民族文化的月亮情结,并积淀蕴含在文本中的情感,迸发出心灵深处的诗情和美感。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借助情境、生活经验理解 “呵欠、剪影、绘声绘色”等词语的意思。

2、能围绕前置话题用比较生动、准确地语言传达文本理解和感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各自的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能将感悟融入朗读中。

3、能在诵读课内外的咏月诗文中感受月文化,让中华民族的爱月情结根植心中。

【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前置话题用比较生动、准确地语言传达文本理解和感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各自的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能将感悟融入朗读中。

【教学过程】

一、话题定向 开启望月之旅

1、月诗月词、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数不胜数。看来,美丽的月亮是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今天,我们继续美好的望月之旅(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

咏月的美文

写了哪些人看到的月亮呢? (板书: “我” 小外甥 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3、作者的“眼中月”、 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话题进行学习。

二、小组展示

采撷月亮之美

(一)出示话题,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课文。

讨论话题:作者的“眼中月”、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给我们带来了怎么的美的享受?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认真诵读,结合相关的语言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读完本文的人大多会产生一种美的感觉,如此美文需要细读和深悟。把话题聚焦于“美”,让学生循着语言文字的表里而直面美的画面,咀嚼美的语言,与文中诸人的望月情怀开始了美好的相遇。

(二)交流“眼中月”部分。

小组主体展示交流:

1、品月光之美。

(1)出示句子: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2)品悟词语,想象画面。

“安详”(如熟睡的小孩,慈祥的老人??月光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闪烁”(月光似顽皮的小孩、嫦娥的舞蹈??在流动的江水中跳动)

(3)朗读展示,读出月色动静之美。

2、品月下景物之美。

(1)出示句子: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根据学生感悟拓展对句:

月光照在芦荡上,芦荡那黑色的剪影上瞬间添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月光照在树林上,树林那黑色的剪影上顿时添上了一圈——银色的光环。 月光照在山峰上,山峰那黑色的剪影上立刻添上了一个——银色的项圈。

(3)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品味“镀”的妙处。

★“镀”这个字用了拟人的写法,充满了人情味,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 爱。向我们传递出这美丽动人的月色。

师:这静谧的江月,流畅的文字,若再有绘声绘色的诵读,定会妙不可言。大家认为我们班谁最适合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推荐,教师为其配乐。

评: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一片柔和而宁静,皎洁而安详,朦胧而诗意的 月色。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去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 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齐读。

(三)交流“诗中月”

1、师生、生生模拟文中对诗情景。

2、像文中的人物这样在月夜下对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有趣,陶醉,感觉很有诗意。)

3、作者和小外甥醉了,我们也醉了。

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齐读。

4、其实,月亮在古代诗人的诗中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哪一小组和大家聊一聊诗中月?

预设一:

★我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看出诗人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对着月亮的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

★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竟然把天上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子。

★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的“愁”字,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还睡不着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读了这句诗,我体会出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他弟弟的思念之情。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出了李白离开蜀地时,看到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

预设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师:同是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上句是诗人回忆儿时的月,下句是诗人成年 时心中的月,月在诗人心中总是那么美好的,月亮就是美的象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师:这是游子心中的月,月亮是天下游子共同的家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师:这是诗人孤独寂寞时的月,在这里诗人又把月亮当作诗人的知己。

2、古往今来,诗人钟情月亮,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课前大家进行了搜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出示音乐。

预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清幽宁静的林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是大气磅礴的海上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苍茫旷远的雄关月。

★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天上第二泉。”

这是我们家乡,素有天下第二泉的二泉月。

3、小结引读。

这一轮轮明月,这一首首诗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吐洒着一缕缕晶莹的光辉,诉说着一个个悠远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珍贵的情感,让人心醉,让人痴迷。 再次出示:诗,和月光在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齐读。

(四)交流“心中月”。

1、过渡:现在让我们回到江轮的甲板上,聊一聊小外甥的“心中月”。

(1)品想象之美。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多么丰富而又巧妙 想像,在他眼中,月亮是活的,是“天空”心灵的“窗户”。

★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他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他赋予月亮以生命。心系月亮,深沉着迷。师: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多么的可爱,调皮,富有生命活力,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美。

(板书:想象之美)

(2)悟人物个性。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叫醒” “出神”可见小外甥对月亮的敏感,挚爱。

★第五到十一自然段,背诗,小外甥对写月亮的古诗很熟悉,更表现了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小外甥的想象奇特、而富有童趣,又十分自然,真是个“爱幻想” “聪明好学”的孩子。

2、小外甥的回答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你看老师不改一个字,只要把这几句话重新编排一下,是一首童话般的诗!(指名生配乐读 )

月亮像什么

像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

又忍不住睁开

每个月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三、迁移仿写,放飞月亮之思

1、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童趣的想象的启发下,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引读最后一段)??

2、此时,作者的心中月,还和开头眼中月的景致一样吗?会有什么不同呢?

3、幻想,是成年人早就忘却的。小外甥给一个舅舅插上了幻想的翅膀。那我们呢?同学们,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你的心中,月亮还像什么?学生仿写。

四、总结回扣 铭刻月光之情

1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

2、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 万物皆有情”。心中有情,月亮才分外美丽。

五、练笔拓展 挥洒望月之文

1、小练笔: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等),用心幻想,融入感情,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优美的文章诞生。

2、整理并背诵写月亮的诗歌。

板书:

“我” 眼中月 月景之美

望月诗人 诗中月 诗情之美

小外甥 心中月想象之美

咏月的美文篇二:中秋节古典美文:谁念嫦娥千秋冷

中秋节古典美文:谁念嫦娥千秋冷 文章作者:翁秀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秋夜,丝竹阵阵,冰盘皎皎,抬头望,有宫殿隐隐,桂影摇摇,不由自主想到的,是那个古老的神话。怀想当初,那美丽的人间女子是如何踏着祥云飘飘飞入月宫的呢?《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

自唐以来,文人多有以中秋人间的圆满快乐反衬嫦娥的孤寂冷清之作,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罗隐《咏月》“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向滈《水调歌头》“谁念姮娥单枕,寂寞广寒宫殿。”对嫦娥深怀同情与关注。

月宫中的仙子,或倚桂树,或抚玉兔,凝望下界热闹喧笑,似听得一声叹息,怅惘无限。

晏殊《中秋月》最是传情:“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自身的寂寞使他以己之情推而揣度月中仙人:广寒宫冷,桂树凄清,嫦娥即使长生不老,也未必就再无怅恨了吧。

怅恨之中,只怕更深的是相思与悔意。李商隐《月夕》言道:“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月宫寒冷,佳人独处,诗中别有一番深情体贴。

长相思,岂在月圆时?王沂孙《眉妩·新月》云:“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词写新月,将新月看作团圆之始,盼渐圆渐满,却因无赏月之人,便生怅惘,便觉新月如未画好的美人蛾眉,这一定是嫦娥想到月圆之时黯然伤神之故。

辛弃疾《木兰花慢》用“天问”体问月:“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末一句尤其问得有趣,嫦娥为何到现在一直没嫁出去,不知道是谁把她留住了?如此亲近之语,嫦娥若知,当存感念。

缥缈的月宫,美丽的嫦娥,长久以来给人无限浪漫的遐思与痴恋。月中仙子无法享受到的人间欢乐,更让世人珍惜身边的一切,人们敬她爱她怜她念她,少有谴责之语,多为关切之情。

是否,人间这般单纯美好的情怀,早已随月光直达天庭,是以,月亏之后又复渐圆,给她希望,许她坚持。同时又似乎在暗示,当晓世事无常,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因此月不长圆,只因有恨,而月之恨,世人宁愿想象成是因为广寒殿中终身孤单的仙子。

是否,嫦娥终身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从此,高悬的明月成了凡间团圆的意象。月之清光,流泻掉人间一切愁苦,将古往今来所有的伤痛失意轻轻化去,将遥望、相思、叮咛化为千万缕月丝,环绕在每个人身边心头,洒下一片清净、静谧与空灵。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其实,相信在飞天的一霎那,嫦娥悔意已生。几乎所有的奔月图,嫦娥飞入月宫之时,总是面向人间,一步三回头,离爱人越来越远,如何舍得?她在月里立了千年,年年岁岁,月圆之时,她捧出对人间最美好最由衷的情感,化作天地间恒久祝福,借缕缕清光散与八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善良的人们也一直在期待,上天能许她一个神话:何时月宫闻笑语,俪影双双永团圆?

咏月的美文篇三:千载此隋同皎洁,万古美文共欣赏 从“赤壁-永’看苏轼与月的结缘

陈 琼

苏轼与月结缘,在“赤壁三咏”中多次出现月亮意象。在咏月过程中苏轼融入了他不同的生命体悟,使月亮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宇宙实体,还寓意着整个天地人生的变化哲学,同时也折射出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月亮,作为一种变幻的意象,同时也是一组多元的象征,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着人类无尽的幻想,也因诗人们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她种种超越时空、历古常新的人格力量,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悠远的文化韵味。苏轼对月情有独钟,与月结下了不解的缘份,在他的三百几十首词中,写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月,因其盈亏变幻却永恒常在,独冷凄清却又高洁美好,使苏轼在清风皓月中举杯独酌,感情人生;在暗月孤灯下神弛心系,惆怅怀人。“赤壁三咏”指苏轼在黄州写的两篇散文和一首词,即《赤壁赋》(以后简称《前》)、《后赤壁赋》(以后简称《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后简称《怀古》)。在这三篇传世美文中,不仅出现了同一个千载此情同皎洁“月亮”意象,而且融入了作者鲜活生动的生命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苏轼赋一江月韵,化千千心结,将明月的意象化成文化积淀。一、赏月之美

《前》、《后》两文中都描绘了一幅水势浩荡、茫茫无涯,月色恬淡,与水辉映的夜色月景的美妙图景。《前》一开篇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八月的夜空清爽宜人, 十六的月光皎洁如霜。茫茫白雾氤氲江面, 月华映照水色, 清风荡漾波光。一叶小舟就在这样一个辽阔而悠远的银色怀抱中任意东西。这是一个美得无声的神秘世界。无边江月就如多情女子的明眸与柔情, 夜夜朗照、日日奔流。

《后》对月夜美景是这样描写的“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波喧哗,骤然有声,月色恬淡,主客开心。

多情江月,迷人美景,让诗人敞开襟怀,纵酒高歌明月之诗,这正好表现作者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之情。

二、感月生悲

月在“赤壁三咏”是变幻的、多层次的,内蕴是丰富的。

《前》一文写道:“苏子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诗经时代起,“美人”就用来象征着美政理想或者君王,到屈原更加明显。苏轼泛舟赤壁,触景生情,贬谪两年多,一直期待被昭回,在这南方瘴疠地,身体之衰坏、生计之困顿、精神之孤独一直折磨着苏轼。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但心却系庙堂之高,“美人”在天一方,归期“渺渺”。 赏月的本身恰恰郁结着作者思君念国之执着。这种悲情不仅体现在美人这个特殊的意象,更直接的描写还体现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由月明星稀引出一代枭雄曹操,由汤汤江水遥想千里舳舻、蔽空旌旗。同是一方水月见证,一叶扁舟承载的是渔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失意而非“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得意;月下举杯所吞饮的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憾恨而非“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豪情。在《怀古》中苏轼一方面仰慕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少年英雄,另一方面悲叹早生华发、功业无成、仕途潦倒的自己。仰慕功盖一世的曹公或周瑜越发引起自我渺小之叹,凭吊英雄业绩更会生发壮志未酬之痛。宇宙无穷,生命有限;人生如寄,生命无常。生死的来临与消失连创造时代的英雄都无法过问,何况平凡人生!生,大志难伸,于世无补;死,如蜉蝣一粟,亦无伤于世。这样的惆怅与不甘,是人类永恒的憾恨与痛叹!这种感月生悲的情绪跟苏轼的人生经历是紧密联系的。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宦海沉浮,曾一次入狱,两次外放,三次遭贬。他既做过皇帝身边的近臣,也曾被流放到蛮荒之地;既在前往贬所的途中再接贬谪,但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入世心志坚定,历百难而不改。他抱着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以“尊主泽民”、“致君尧舜”而自任,“何日遣冯唐”是他报国之志的袒露,“西北望,射天狼”体现了他建功立业的热望。然而长期飘零异乡,远离亲人的孤单与寂寞,官场失意的悲凉与慨叹,生活的贫困与凄惨,使得这位敏感而博学的诗人笔下涌流出的明月诗句,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将太多的无奈和悲哀寄托于明月之中,以月寄情,感月生悲。

三、观月思哲

佛教文化中明月的意象意蕴十分丰富,其中独具代表性的意蕴主要是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佛说月喻经》日:“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佛教认为月是一种思想的象喻,月也是佛教徒参禅悟道的入门处。“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释子借月来比喻自性与他性,有与无、变与常的辨证关系,在世界的差别中,更注重无差别的觉悟,达到无融无碍的境界。苏轼的心灵、精神经过人生苦痛与生命困境的淬炼,将触须深入到无限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刻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社会与宇宙。圆融无执的禅思消除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开始以平常心去思考,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自得自适。仰观宇宙,俯察自身,进入哲学的思考之境。他与释子一样,也以月为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仿佛是恒久的,但同样的永恒蕴藏于我们短暂的生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限即无限,纵化自然的悟态显露出无差别之境,平静坦然中拥有智者的视域,散发着苏轼佛家与世无争、随缘自适的浓郁气息。在变与不变的月亮面前,苏轼开创了一方崭新的哲学天空。

四、酬月豁达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言:“生命像在非常严肃的场合的一场游戏,在所有生命都必将终结的阴影下,它顽强地生长,渴望着超越。”苏轼对现实人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 超越生命困境,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不做泥于传统世俗观念 “趑趄于利害之道”的 “拘人”,而是 “君子如水,随物赋形”, 给疲惫的心灵留下了进退回旋之所,构建起超脱的自由人格,正如王光鹏在《唐宋词史》中说:“他不作穷途之哭,而是力求从忧患中超脱出来,冲决世间荣辱苦乐的羁绊,以期达到超自然的精神境界,求得精神中的慰藉和心理的平衡。” 《怀古》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前》末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浩大无穷的世界、皎洁宁静的月亮使苏轼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顿而消失,他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诗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苏轼以无碍之心映照天地万物,最后以酒酹月,月沉西天,苏轼摆脱了,自由了,万象皆空。客喜而笑的“喜”不是开头沉浸于山水之趣的“乐”,而是融心天籁,自我解脱,以自然之性存在于天地之间,由顿悟进入圆足之境。一颗痛苦的灵魂有了最美丽的归宿,对短短几十年的生命有了最豁达的诠释,就是最好的结局。

法国作家布封说:“一个大作家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的作品上都盖着同一的印章。”苏轼“赤壁三咏”中的月亮意象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宇宙实体,还寓意着整个天地人生的变化哲学,同时折射出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与苏轼结缘的月既继承前人的文化也开拓前人的文化,既包含前人的精髓又充当着后人楷模,是一种更深层的追求和创新。当然,纵观苏轼文学中的月是一种多层文化代表的月,绵绵不绝,说不清,道不完,对其深层的把握还需更深入的研读。

相关热词搜索:美文 咏月 咏月的名家美文 咏月美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