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峰:奢靡化的地震博物馆能“纪念”什么?

发布时间:2020-06-1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备受各界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设计方案一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许多网友认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确实该建,但花23亿元建一座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详见今日本报10版国内新闻)。

  虽然,面对舆论批评,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林继忠作了很多解释澄清,如“23亿元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北川县说了算,最终的投资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23亿元并不是最终的投资额度”,“设计方案并不是花23亿元建一座博物馆,整个方案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但是,以地震纪念的名义设计这样一个耗资高达23亿元的地震遗址博物馆方案,个中的奢靡性质依然是挥之不去、有目共睹的。

  23亿元是个什么概念?数据显示,汶川大地震之前的2007年,北川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1.14亿元,而此次大地震给北川带来的损失高达650亿元,全县16万人口中1.5万死亡和失踪。这意味着,23亿元的博物馆建设投资,相当于北川县财政20年的收入,同时接近该县4%的地震总损失,如果分配给地震劫后的14多万北川灾民,人均约为1.5万元……

  大地震灾后重建千头万绪,各方面的资金需求均十分急迫,资金缺口巨大——据四川省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整个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需求是1.7万亿元,但能够进入政府性资金安排的大概是3600亿元,资金缺口达1.3万亿元。此种严峻的灾后重建大背景和形势下,一笔23亿元的巨额资金,不是用在直接灾后重建的“刀刃上”,而是耗费于一座庞大的博物馆,于情于理如何说得过去?——那些眼下更为紧迫的灾后民生急需,是否会因此被耽搁、贻误,而原本缺口巨大的重建资金,是否会更加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我们知道,目前用于汶川大地震的重建资金,一分一厘均十分宝贵、来之不易。这既包括当地政府财政的公共资金,也包括中央财政大量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同时还包含着全国各地对口援建省市的财政资金;
既包括当期的各级各地政府的财政资金,也包括举债而来的国债资金;
而除了上述这些政府财政性资金之外,更还包括全国以至全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人们大量饱含仁善之心的慈善捐赠。所有这一切资金,之于灾区重建,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显然只有精心组织精打细用的义务,而绝无大手大脚浪费、虚耗的权力,否则,将置那些贡献了这些资金的纳税人、捐助人于何地,令他们情何以堪?

  诚然,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这样空前的自然灾害,建立一座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将其纳入到灾区重建的整体性规划中,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也是正当和可行的。但是,这样的纪念,值得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以北川县20年的财政收入为代价吗?毕竟,不管怎么讲,大地震的纪念,首先本质上都是一种情感、心灵性质的纪念、祭奠,物质、金钱上的消耗,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衡量这种纪念的标准、尺度——再大的投资、再豪华的博物馆,如果我们不能从心灵上去铭刻、记忆它们,一切终究还是枉然。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在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建设,不能厉行节俭务实的精神,而盲目追求建筑物像上的豪华、靡费大量公共资金,那么,这一诉诸博物馆的地震纪念,或许将走向纪念的反面,成为一种反纪念——将来,当后人来此凭吊,他们感到和纪念的将不仅是对当初惨烈地震的记忆,同时或许也是对我们今天没能为地震妥善善后、善用善款的羞愧和不耻。

相关热词搜索:奢靡 地震 博物馆 纪念 张贵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