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法天道可道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在西方,老子被普遍认为是人类自由主义思想的最早先驱。不少西方人认为,《道德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与《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旗鼓相当,《道德经》被看作是出自中国的先知书。老子的思想在西方的流传之久、流传之广,超出了许多当今中国人的想象。

  古往今来,人们总在思考“我是谁”和“我從哪里来”后,自然而然就会想问第三个终极问题:“我将去哪里?”这就是“修道”最初的缘起和动力。百年匆匆的急迫感如同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激发出一股原生而又狂野的力量,驱使着奔向自己或是先贤设定的价值终点。由此岸及彼岸的这条路便是“道”。正如《说文解字》中提到,“所行,道也。”所行之道,不光是脚下的青砖黄土,当然还有这一言难尽的滚滚红尘。
道可道,非常道。

  如若要修道,那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问题:“何为道?”老子《道德经》卷首“道可道,非常道”的六字名言,并不能堵住后世求道问路者的嘴。一时间各“道”尽出,并被门徒视为圭臬,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夕惕若厉以修其道。同时正己道,排他道,纷纷攘攘,硝烟弥漫。但回归问题本身,众家之“道”却仍是各有精彩。
“昧谷”观日西沉位点阴阳气息变化图示《山海经》 “昧谷”日入命之曰“昧谷”观日西沉位点迁移图示,试图说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而解开“道生一、一生二……”

  作为“道”之首倡者,若是在当今的版权时代,道家对“道”绝对有“最终解释权”。无奈却在百家争鸣时代,但无论如何,道之为道,却是始终离不开道家的阐释。道家许是遵循门下“言不尽意”的传统,涉及“道”,他们的说法如同“列子御风”般,总是让人捉摸不定。只能从典章中的片段里,才可以窥见道家的宽阔胸怀。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的“道”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中,是宇宙万物最为原初的法则。由“道”产生混沌之冲气,再生阴阳二气,阴阳合转便生出众多以至于万物。由此可见,道家之“道”乃是一种朴素的一元论哲学思想。而后,在道家乃至道教的演进中,“道”被进一步阐释。《太上清净经》中就有提到:“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韩愈 像

  与道家的“谈玄论道”不同,儒家的“道”却讲得很清楚,因为儒家的“道”通常是与“德”一起论述的。《中庸》中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说道家都是仰望星空的诗人,那么儒家就可以说是手执教鞭的夫子了。儒家将道从宇宙万物的维度上拉扯下来,告诉我们,道不过人们是由心性而成的行为模式,而且还需要后天教化来引导,如同人们的德行一般。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就对儒道进行过深刻的表述,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顺便表达了一下对道家之“道”的鄙夷,“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韩愈的“道”,便是仁义道德之“道”,是儒家经世致用哲学中重要的一环。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孔子画像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墨子》清光绪元年(1875)崇文书局刊本

  从孔子开始,儒学便是中国的显学,虽然当中也有坎坷,却是主导中国文化思想的第一大门派,说他们是学术界的少林武当,也是当之无愧。但即便是这样的儒家,也并非没有“仇家”。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就对儒家之道展开了多方面的批判。
  《淮南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墨子贬斥儒者学说,尤其是儒者中礼制部分。这是因为,墨子与老子、孔子等贵族、士大夫不同,墨子出身贫寒,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孔子作为贵族,认为乱世是“小人”犯上作乱,导致礼崩乐坏。墨子认为战乱是上层贵族残暴异常,而且使得平民生活困苦,所以墨之道更加重视实际和民生疾苦,对于儒家中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礼教部分也是深恶痛绝。
  《墨子·公孟篇》中说道:“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症焉。”认为儒家“不信鬼神”、“厚葬久丧”、“天命论”等理念是扰乱社会的动因,所以墨家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出发,以朴素的实用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了更为具体墨之道:明法度、兼爱、非攻、明鬼、非命、节葬短丧、尚贤和尚同。

相关热词搜索:天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