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小学美术课衔接中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探讨教师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衔接中应发挥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小学高学段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学段的内容。中小学美术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都是基于学生的知觉思维、心理发展等特点而编订的。所以本文从学生思维特点与心理特点、学生的美术发展阶段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出发来探讨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引导作用。
  一、中小学学生思维特点下的教师引导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约7~11岁的学生思维属于具体操作期,这个时期儿童的符号表现变得更加具体,绘画中表现出的是继续理智现实主义,如一幅画中可能出现一连串年表式的事件,视觉现实主义在儿童美术中出现,注意到透视现象及画面布局关系;个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有合作的念头。约12~15岁属于形式操作期,运用想象,在现实变化中进行可能性的选择;兴趣指向未来而非眼前物;能对假设进行推理,从中得出可能性结论。
  1.教师对中小学教材内容作有效衔接
  基于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这一认知发展特点,从形式操作期涵盖的年龄范围来看包含小学高学段和初中低学段,是共有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共有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小学高学段与初中低学段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在小学高学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共有特点,在学生现有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的水平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高于该年级的带有难度的美术知识,发挥学生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期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维引导与课程内容拓展
  为使第三学段学生适应初中美术中运用造型元素进行情感思想表达与创作表现的课程目标,在教学思想上,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对美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根据绘画中表现出的继续理智现实主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并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预测性选择与推断,给纪实性的画面添加一些想象性的元素,為适应初中学段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奠定基础。在能够把握画面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画面远、近大小关系进行初步的学习了解,为实现初中学段学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匀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创作的课程目标作准备;基于该阶段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主动性。
  二、中小学学生美术发展阶段下的教师引导
  根据罗恩菲德对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分析,约9~11岁属于写实萌发期,儿童注意到一种透视现象,获得重叠形式的表现能力,程式化图示和基线安排的现象消失造型更具写实性而非几何化。约12~14岁属于伪自然主义期也称理性期,喜欢戏剧性和想象活动,试图精确地表达透视,对绘画的写实表现高度崇尚。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漫画性,极少个性化,很少画自画像——即“认同危机”,用色彩表现心境和情绪,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1.教师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罗恩菲德的研究发现来看,中小学过渡期的学生都属于美术发展阶段的理性期。在遵循共有的美术发展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对小学和初中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渗透,使得学生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跨度中顺利衔接。根据中小学衔接期的同一美术发展阶段,在教学方法上,对于第三学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再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中阶段对学生理性思维和集中注意的要求,教师应多运用情境激趣法、游戏活动法、演示法等进行有效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小学美术的趣味性之余体会初中美术较严谨的学习氛围。
  2.教师积极开展写生活动
  鉴于第三学段与初中低学段的学生绘画写实能力不够成熟,又急于想要完美表现的特点,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多采取写生教学手段,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尝试运用多种媒材选择不同创作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为实现初中学段在造型与表现领域的有意义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选择多种媒材探索不同创作方法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课程目标作铺垫。基于第二学段写实萌发期学生能注意到透视现象,以及对小组活动感兴趣的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展开小组写生活动,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对透视现象了解的更深刻。
  三、教师在中小学美术课衔接中渗透式的教学设计
  为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好衔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教学导入、讲授新课、课堂活动、教学评价等环节渗透初中教学方法和课标的部分要求。在教学导入时,考虑到小学生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觉性弱的特点,在采用活泼有趣、直白明了的导入形式时,要注意要有一定启发性,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启发思考;在讲授新课和进行课堂活动时,小学美术教学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知识,而中学美术教学不再止于讲授简单、表层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美术技法,还要教授他们美术理论知识,所以第三学段的美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应循序渐进地渗透部分美术理论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有意引导学生尝试初中低学段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尝试运用专业性美术术语进行评价,使学生提前感受专业性的美术学习。
  四、结语
  中小学美术课的有效衔接,对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学生个体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师应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积极努力。
  作者简介
  牛璐璐(199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科教学、基础美术教育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美术课 中小学 衔接 教师应 探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