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论读书摘抄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林语堂论读书摘抄篇一:林语堂论读书

1934年,林语堂论读书,先道明自己不是为好人为师而来训勉青年读书,然后,批评读书的种种错误动机,接着,指责在校读书的四种缺陷,林语堂宣称的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的自由的看书读书。 林语堂强调,读书人最重要的是能去迂腐,除所知障,破俗见陋习,恢复灵性,与时俱进,有创造性思维。林博士不能忍受俗气无味的人,而人之所以俗气无味,要么因为不读书,要么读了不合自己心性的书,要么读书方法有问题。林语堂所谓的“读书须先知味”,也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他骂那“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食古不化勉强读书”的读者,激赏袁枚“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读者与书本心性气质的相投,是林语堂第一注重的,为此,他力争读者的自由,反对被人强读书:“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在这读书自由的前提下,他鼓吹自在地读书,想读则读,不想读的时候搁置起来,也无所谓。这就是林语堂的率性读书,颇得《中庸》的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培根指出读书对心性的平衡与补益功能,林语堂则率性读书到了极处,他鼓吹任情读书,与作者热恋。林语堂希望读者能找到气质相近的作家,以之作为师法对象,全心投入、视读书如恋爱:“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希由这种性灵上的相互倾慕带来的沉迷以及精神上的持续挖掘与撞击,造就一颗颗生动丰富的心,且得出深刻的收获。他反对泛泛而读书,将之等同于情感上的逢场作戏:“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当前人读书,学者之外,处处留情逢场作戏的居多,易中天来了读两本易中天,于丹来了读两本于丹,各领风骚三五天,缺乏的恰是林博士提倡的这种为某一作家入迷的态度。当今学者,多以“智”读而难以“情”读,所以,论文著作迂腐无味,因其无情也。

林语堂鄙视古人种种造作的苦读方法,认为那是不懂读书之乐,还反感装腔作势的读书姿态,在他看来,得读书真味的人,必痴不可,而那读书成痴的人,乃是极可爱的读书状态,极见性灵之光。在林博士看来,一个读书读出自己性灵的人,就不会失去胆识眼光与毅力,一个有胆有识有眼光与毅力的读书人,才能在学业上有进步,得出新知与真知,才能“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对比今日在校的学生,个个都在为学位为文凭为资格证书而读书,如何不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而兴旺发达的图书市场和库藏丰富的图书馆,书虽多如牛毛,可读的比比皆是,读者却已经不愿读书,每日忙碌于功名利禄,偶尔拿一本书来浏览,也是《水煮三国》《厚黑学》《营销学》之类的调侃钻营之学,虽不规范头脑,却也照旧湮塞性灵,人心与人面都沾满铜臭气,污秽不堪,俨然已失爱书的能力。 乱世中,难得有书可读,还要率性地读书,就好比树木在风雨中要健康自然而茁壮地成长,会招来谩骂。鲁迅就于1934年11月以焉于为笔名写了《读书忌》,开篇以食物的忌讳来比如读书的忌讳,宣称,明人小品虽然好,国难当前,却不能忘记明末作品中的愤怒与遗民遗

事中的疼痛。只是,如果那不多的有福的人都板着一副救国图存的面孔来读书,那个时代的书和那个时代的人又有什么趣味可言呢?

林语堂论读书摘抄篇二:《林语堂经典散文全集》精彩摘录

林语堂精彩语录

——摘自《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个人彻悟的程度,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凡艺术,一方在于作者,一方在于观者,靠的是二者相感相应。《看电影流泪》

一个自然人必然会爱他的子女,但是只有受过文化洗礼的人才会孝养父母,敬爱老年。《乐享余年》

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求忘其身所在,忘却一切包括自身。《论游览》

中国历史,每八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的国民性》

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智慧的人绝不是劳碌的。《中国的休闲理论》

东方人须向西方人学习动植物的全部科学,可是西方人须向东方人学习怎样欣赏花鱼鸟兽。《论肚子》

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一个民族能够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人性之研究》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够忍受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下,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着傻子。《谁最会享受人生》

如果一个人离开城市,到山中去过着幽寂的生活,那么他也不过是第二流隐士,因为他还是环境的奴隶,城中隐士才是最伟大的隐士。《谁最会享受人生》

世上本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事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读书的艺术》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读书的艺术》

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读书的艺术》

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一样多的。《读书的艺术》

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国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者,这是一个人认知发展商最重要的事情。《读书的艺术》(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林语堂论读书摘抄)

花在热闹场中一开,使万山丛林里也开,甚至使生于枯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也开。花只有一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孤崖一枝花》

严肃终究不过是努力的标记,而努力又只是不熟练的标志。《论幽默感》

林语堂论读书摘抄篇三:林语堂《读书的艺术》阅读题附答案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1.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2.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这里强调的是读者的见识和经验对于阅读的影响。)指读者的见识和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收获就越大。(言之成理即可)(2分) 2.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的观点,更利于读者接受。(3分)

相关热词搜索:摘抄 读书 林语堂论 林语堂散文摘抄 林语堂文章摘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