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美文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文言美文篇一:美文赏读

晨读资料:美文赏读

风雅诗斋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赠刘景文: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苏轼的好朋友。擎雨盖:挡住雨水的盖子。擎,托住。

鉴赏指引: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文言读吧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没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尔。《“三上”文章》欧阳修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皇后回宫内穿上上朝时的服装站在朝廷上。)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我很荣幸地成为后宫中的一个),安敢不贺?”(《隋唐嘉话》)

习作文坊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秀却心忧炭贱的卖炭翁,寒风中蜷缩在街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常常触动人们的悲悯之心,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去关爱他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多一份悲悯,让自己温柔,让世界温暖.

夜幕下,那两双澄澈的眼眸

谨以此文献给那两双在苍茫夜色中闪烁的眼眸。——题记

初见那两双(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文言美文)眼眸,是在一个秋风渐紧的傍晚。那两双眼眸里荡漾着澄澈、清明,仿佛吹不进一丝杂质。忽忆起了那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分明望见了,那清澈的瞳孔中,映出的希冀与光明。

接过那幼嫩的小手递来的贝壳项链,我发现零星的水珠挂在上面,倒映着天空的点点星光。大小不一,形貌参差的海贝,串在一起,别有一种错落的美感,恍若灿烂星汉中缀着的点点繁星。

她们怯怯地望着我,时而又瞥向我手中的贝壳项链,露出希冀的目光。

海风轻拂她们如雪的秀发,在这深沉的夜幕中,伴着潮来夕往的低吼,她们倾诉说着自己的身世,那雪亮的眼,漆黑的夜,交织在一起,投入我的心海。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从她们稚嫩的童颜里,我知道,她们尚不懂得自己身份的尴尬。

她们白天在一所本地的小学上学,晚上,则伴着海风,在岸边拾贝串链,补贴家用。海岸边破落的棚屋里,同样褴褛的父母,虽刚过而立之年,可残酷的生活已在他们脸上划下了道道深痕,在鬓上添上缕缕寒霜。

他们将那澄澈的眼神掩在身后,警惕地盯着我,眼中尽是疑惧与防备。

我无奈地耸着肩,嗅着屋中飘来的些许霉味,我被她们羞怯的表情击中了,买下了这串虽不精致,却十分别致的项链。

她们跳着,欢呼着,用赤裸的脚丫在湿润的沙滩上踩出一串深深浅浅的印痕。这是她们的第一笔生意,她们告诉我。

城市的白天是我们的,我们恣意享受着阳光雨露,我们惬意的南来北往,四处奔波。我们用明媚的阳光明媚着自己,用朗朗的晴空挥洒自己??

可是,谁又见到了,那脚手架上淌下的汗水,那下水道中肮脏的身影,那一个个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儿,用血与汗筑出任我们恣意挥霍的青天白日!

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托起了城市的浪漫红日,可自己,却注定只能沉沦于夜幕中的城市。只有夜,才能将他们从托举城市的辛苦中悄悄放出,去吹一吹闲时的海风。

我依旧行走在光明的城市中,享受着阳光的抚慰,穿行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只是脑中,常出现那低沉的夜,以及那夜空中缀着的,澄澈的眼。

夜,还是一样的低,一样的沉,望着床边的贝链,又忆起那澄澈的眼眸,她们,可还好么?

循着海岸寻找她们破落的棚户,海风不同以往的啸着,卷起的波涛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一声声的低吼,又似一声声哀鸣,远处,已依稀望见摇曳在风中的灯光。

从棚屋出来,我的神魄似乎离开了我的身体。海风啸得更凶,海浪鸣得更沉,似一声声低沉的抽泣,拍碎了我的心房。

她们走了,是踏着海浪走的。为了更美的贝壳,她们走的太远。她们本是山的女儿,如今,却跟着海的母亲愈行愈远??

夜,摇摇欲坠。失去了那澄澈的眼,还有什么可支持这愈加低沉的夜?

我多想将我的白天让给她们,让她们在晴空下自由地倘徉,而不是在漆黑的夜幕里,向以一望无垠的大海逐浪。

还记得那痛失爱女的父母,绝望的眼神中竟也充斥着无奈,是的,在黑夜中行走着的他们,要如何给女儿一个光明的未来?

夜,是那么深,那么沉,它载着这城市中千千万万在黑夜里行走的目光。

夜,早已没了星,只挂着那两双澄澈的眼,似在对我呼唤,呼唤那渴盼已久的黎明??

【鉴赏】澄澈的眼眸里流露的是作者的人文关怀,这眼眸分明是作者充那颗满大悲悯的心。什么是人文,这就是!穿行于喧闹的城市,不去关怀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不去关注那些支撑城市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还有他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生活也许就会少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夜幕下闪烁的眼眸,实际上是看到了自己丰富的内心,看到了精神的崇高,窥见了心灵的妩媚。高考作文命题恰好关注的就是这一永恒的人文领域,而写作活动最重要的指向也就是人类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东西。

2008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此篇一出,使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都大为逊色。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

他 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辅助阅读】高三语文复习从“读”开始

“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取得复习效果的基本条件;“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目的;“读”易引发联想――融会贯通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你有朗读的习惯吗?你有天天朗读的爱好吗?你从朗读中获得过愉悦或惊喜吗?

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

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读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读诗词可以品尝“情感”,读散文可以品味“美感”,读议论文可以揣摩“逻辑感”。言之确凿,言之实在。

保持、坚持天天“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是高三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语文学习的对象——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现代文——可以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

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语感

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

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 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优秀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知识的仓库,丰富你智慧的积淀。

当你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你的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中可以产生对文章(诗词)主旨、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源于作品的形象、道理,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我们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作品中的语言通过朗读,能够使朗读者内心受到刺激而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

其实,“朗读”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写作的表达能力。所以,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又很有情调的学习享受。精彩的人物对话,形象的人物描写,充满激情的抒情,蕴涵哲理的叙述??这一

切都有助于我们进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有助于我们获得读者与作者角色转换的愉悦。当我们“朗读”到“忘我”之时,作品之“美”犹如出于我之“心”,作品之“情”犹如出于我之“口”。

朗读是大树的根,它能使你永远枝叶茂盛;朗读是源头的水,它能使你永远清澈鲜活。朗读是雪山上的雪莲,采摘到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朗读是深海里的鱼,捕捉到它需要劈风斩浪的毅力。

智慧故事

有个叫理查?派迪的赛车运动员,当他第一天赛完车后,抑制不住兴奋地向母亲报告了比赛的结果。“妈,”他冲进家门叫道,“有35辆赛车参加了比赛,我得了第二名。”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妈妈,”理查抗议道,“有这么多的车参加比赛,我第一次跑就得了第二,这样的成绩难道不算很好吗?”

“理查!”母亲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赛车界。他成为赛车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手,他创造的多项记录至今还无人打破。

感悟:“理查,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的后面”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理查?派迪跑在最前面。如果你渴望更大的成功,那么就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高不可攀,没有什么不可超越。 无数事实都说明,你确立的目标越高,你最后的收获就越大。我们时时也拿理查母亲的话暗示自己吧:用不着跑在任何人的后面!

文言美文篇二:文言诗词美文美学亦美教(李瑞芬)

文言诗词美文美学亦美教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李瑞芬

每每读《岳阳楼记》的“气象万千、横无际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觉能触摸到范仲淹的那颗博大的胸襟;每每品《醉翁亭记》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矣文者”,能领会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迁官豁达胸怀;每每看《出师表》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能体察到诸葛亮那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每每悟《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能体会到儒家的恕道。

然这些经典美文,相当部分学生感觉“爱它不容易”,说:“读要时间,背要时间,理解更要时间,文言文咋那么难学呀!”。确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有点难。而问题的所在,是我们教书的没有从思想上让学生领会到它的美,从行动上帮助学生体会它的魅力所在。感触最深的是我这一年听文言诗词课达70多节,能上出韵味的课,却屈指可数。当我看到授课者在第一课时就对文言课文,条缕分析、支离破碎的分解;或是胡乱要求学生读两遍,就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美其名日“翻译三分不能丢”;更有搞笑的不管不顾,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来个大创新,全违背文章的宗旨,进行现代式的多媒体大遨游。

真得有那种糟蹋中华民族经典国粹餮饕大餐之嫌。每每

想到这儿,我们是否要把这些美文,带种欣赏美的心态,从琅琅上口的读中,从慢咀慢嚼的品中,从体悟文人的情中,从构思精妙的赏中,从积累内化中,来享受那种神往的感觉,就似韩国那样维护他们的泡菜一样。

一、 从多样的读中感受到文言诗词的美

古语中常出现这样的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确实体现了熟读的魅力,然作为教书者,面对的学生几十个,时间是几十分,而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好几科,算来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果我们只是一开口就说,同学们读书、反复读,那样会低效,也激发不了兴趣,我们应该抓住它的那种骈散结合、押韵、富有节奏美、音韵美的特点,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情境读、个人体悟读、集体节奏读、轻重读、加手势的读、摇头晃脑的读、师生参与读等。这样渐渐地激发学生兴趣、渐渐地会读会吟,不要怕时间的匆匆流过,如果读得不有点琅琅上口,就进入字词理解环节,就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这就好比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感觉到味就没了。然读还要根据文章特点来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读《醉翁亭记》,则要善于抓住一个“也”字,让学生从25个“也”中读出那种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读《木兰诗》的轻重缓急的拿捏之处;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排比气势。

总之,文言诗词的朗读要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读出它的音韵美、节奏美。

二、从细嚼慢咽中,品出文言诗词的美

好茶须得慢慢品,方能知个清香味;好酒须得慢慢啜,方能品得醇香;好诗文,须得细细嚼,方能悟点其中味。文言诗词虽写的语句凝练、短小精焊,然言约而义丰,我们对文中词语须得细嚼,而不是为了中考时那3分的翻译,而采用老传统的学习方法,一个字、一个字的单调翻译。这种翻译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课堂沉闷,即使能当时掌握,过后也印象不深,甚至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学习文言诗词的兴趣。那面对文中词语,应该怎样学习呢?我觉得有所侧重点的抓住个别词进行重点品,尽量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私、畏、欲、蔽、善、赏’这五个词的理解到位,很能帮助了解全文。因从‘私、畏、欲’中能揣摩出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往往个中原因,说出的话不同,可能也不是真话;从‘蔽’字的译法,可以品出王的处境;从‘善’可以看出王已悦谏;从‘赏’可以看出王付之行动,达到了讽谏的效果。

三、从文人的情感中,体悟文言诗词中的美

言为心声。何况文言诗词离我们这个年代久远,它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影子,也不可能不带上文人的所处背景、情感痕迹。我们得食人间烟火,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

解读文本,而是帮助学生追寻文人的脚步,体悟思想情感,感受文本所散发的魅力。然有部分教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细细揣摩文本,不管不顾,用大量的图片来代替字词的领会。出现如《小石潭记》上成与柳宗元一起去观光旅游,随着景色的变化而情感的变化的文章,没有半点联系写作背景解读文本,如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作者发现了潭,见到了鱼就高兴,后来呆到清静的地方久了,就无聊就凄清。不知是谁的悲哀?久了,学生还能感觉到文言诗词的美吗?可见,文言诗词的学习,是一定不能离开文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情感的流露的。如《醉翁亭记》的学习,只有了解了欧阳修当时虽被贬谪,但仍关乎民生,不沉沦,把滁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才会有那“ 与民同乐”的乐观、大度胸襟,才会在文中处处见“乐”字、处处见“乐”情。你说我们还能忽略文人的情吗?

四、从构思精妙的赏中,析出文言诗词中的美

文言诗词的篇目增加、分值增加,还有世人对国学的学习重视程度的加深都可以看出它的文质的优美、语言凝练,已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它的构思精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不妨教学时,在赏写作特色时,应不着痕迹地赏它的精妙。如:《三峡》,此文文质优美,给我们展现了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而它的写作结构也是初学写景文的典

范。文人采用总分的写作顺序,一一写来,又根据三峡的山水特征先写夏的水急,春冬山高共有的“清、荣、俊、茂”,秋的寒凄,并不按部就班的写春、夏、秋、冬之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常规中有变化、变化中显文人的用笔不凡,自然而然从赏析中佩服古人的厉害。

五、从积累内化中,升华文言诗词中的美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体现学习积累及坚持的重要性。今人学习同样。我们可以利用一点点的课堂时间,坚持归纳、积累文言诗词,可以抓住词的常规性、特殊性、句的哲理性、文学性、喻意性、段的结构美、手法美、篇的音韵美、节奏美等方面进行摘抄积累、反复诵读、甚至学以致用,内化它,引用到自已所作的文章中去。长此以往,积累多了,慢慢就对它熟悉了,慢慢就不会对它害怕,也能找到学好它的感觉,渐渐把这国粹发扬光大。

不管是读、还是品、赏、悟、累,它们之间是不能割裂的,只有相互依存、相互碰撞,因文而选,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激趣,领会、延伸。此文多为感想、见笑大方。

文言美文篇三:美文欣赏

《聊斋志异》是蒲松林先生的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大都以虚构幻想,托笔寄意,借花妖弧鬼以讽喻现实,揭发吏治的贪婪、溃疡,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小说中时有流露以至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和封建伦理观念,反映了作品的思想局限,但《聊斋志异》在文学史艺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它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同是年轻的女性形象,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也有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婴宁(《婴宁》),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琐(《连琐》),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等等。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和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分不开的。作者往往让人物所代表的一定社会本质通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仅以婴宁为例,真个是她到那里,笑声就跟到那里。通过这样层层渲染,婴宁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就跃然纸上。作者在描写花妖狐魅所幻化的人物时,常能掌握妖魅原型的特点,也有助于人物的个性化。如《绿衣女》中写绿衣女是“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其声“娇细”,便活画出一个绿蜂幻化的女子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刻划人物的性格,并注意通过矛盾斗争来描写人物。

二、语言典雅而明快。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其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聊斋志异》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小说而能同白话小说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具有白话小说不可能有的独特的魅力,这是蒲松龄杰出的艺术创造。

1是,从表现生活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改造书面文言,吸收生活口语,将两者加以提炼融合,使典故的文言趋于通俗活泼,又使通俗的口语趋于简约雅洁。这样就创造出一种既雅洁又明畅,既简练又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是,无论来自书面的文言,还是来自口头的白话,经作者的选择提炼,都变成一种包含着生活的血肉,包含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血肉的活的语言。在表现活的生活和活的人物这一点上,使两种语言成分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典雅和通俗,精练和明畅,凝重和活泼,从全书的整体来看,两种语言风格是统一的,不仅不可分割,而且连分解也难于分解。

在《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的人物对话,其中融入了不少口语的成分。这在过去的文言小说中是很少见的。这显然从宋元以来的白话小说中吸取了艺术营养。例如在《镜听》中,有这样生动的对话情景:大儿子考试高中,消息传来,婆婆对正在厨房干活的大儿媳妇说:“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心中憋了一肚子气的二儿媳妇,后来听到自己的丈夫也考中时,把排面杖一扔,说:“依也凉凉去!”所用的虚词,既有文言也有白话;人物的口吻、语气逼近生活,却也并未背离总体上雅洁的文言风貌。 三、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

《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1、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想象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摹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

的杂文。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2、可以称为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勇敢、沉着和机敏的精神品格,在奇异荒诞的情节中,

相关热词搜索:文言 美文 文言虚词 文言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