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改革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改革篇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可以这么说,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或如秦商鞅所说:“当时而立法,因事而治礼”或如北宋王禹偁说“改辙更张,因时立法”,通过不断的改革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中国古代史新教材介绍的重大改革共有12起),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复习目标:

掌握古代重要的改革发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总结出一般规律

二、政治原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王莽改制。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1、中国古代变法

(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什么?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

商鞅变法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

孝文帝改革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 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5)北周武帝改革

(6)后周——世宗改革(内容、作用)。

(7)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中心措施是?惟一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的措施是?对大地主触动最大的一项是?最能体现地主阶级属性的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8)金世宗改革:

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9)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

归纳:中国古代的四大改革

指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基本原因:一是因为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例如王莽改制前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改制中又激化了民族矛盾,王安石变法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变法中又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措施包括:(1)改革生产关系,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 变法和王安石变法;(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利益,如商软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4)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 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结果:全部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成功的都导致政权衰弱,如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改革成功的都出现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如商 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近代中国的变法和革新

(10)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和清政府“新政”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为适应外国侵略者需要而进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军事、经济力量;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调整政策服务于政治目的、为了加强统治,但是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结果都失败,因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随着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而告终结,“新政”中加重剥削促使人民不断反抗,不久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11)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维新思想宣传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变法沼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在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封建专制统治和自然经济强大,维新派没有在人民支持下推翻封建专制而获得政治统治权,变法诏书中没有涉及议会宪法等维新派政治主张,外部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相反在加紧侵略中国,都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2)清政府“新政”

3、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和“左”烦思潮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体制弊端显现;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思想解放和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为中国当代的改革铺平了道路;20多年来的改革,使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有了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祖国统一大业迈大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以上的改革都是从狭义上来讲的;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要求:

从背景原因、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和作用、失败原因、成功的原因等方面逐个分析

四、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的认识

1、改革的原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中国历史改革)要求和产物。

无论是古代的四大改革,近代的变法革新,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其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改革目的:

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

3、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3、改革内容

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4、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应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4、改革的结局

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了。 5、成败原因:

(1)判断成败的依据:

改革者的命运?( ) 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以维持?()举例说明。 (2)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章立制”易成功;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失败。

(重要看①阻力大小;②代表什么人的利益;③皇权的支持程度) ·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此外,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3)对改革阻力的认识: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并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往往道路艰难,险象环生。因而改革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商鞅变法遭到落后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杨炎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都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最终失败。这些表明,在改革中,改革者尤其是最高当政者只有矢志不渝,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齐桓公之于管仲、秦孝公之于商鞅、汉武帝之于桑弘羊等等,都是由最高当政者给改革派以坚定有力支持而使改革取得成功的。这些历史经验,是值得今天的最高当政者深以为鉴的。

6、改革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其对国家宏观管

中国历史改革篇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

a.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

b.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

c.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

d.实行小家庭制,目的是有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

e.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f.统一度量衡;

g.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

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

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a.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

b.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

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汉武帝设立太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主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

(6)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a.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

b.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

c.创立和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禁止胡服,改穿汉服。鼓励胡汉通婚。

意义: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

(7)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变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内容:

a.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

b.在民政方面: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

c.在财政方面: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和税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

d.在军事方面: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

e.同时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结果: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失败。

(8)张居正变革: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内容:

在政治改革方面:a.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 b.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和家属占公家的便宜。

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9)戊戌变法: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

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

a.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

b.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

c.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

d.军队改用新法操练;

e.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结果:以慈禧太后的顽固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10)辛亥革命: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5)桑弘羊改革:桑弘羊是汉武帝的大农丞。汉朝受匈奴困扰多年,提出改革。这次改革不是应急性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是政治和经济相统一的体制性改革。内容: a.国家统一铸造、发行货币,剥夺各郡国和个体工商者的货币发行权;

b.实行烟、铁官管,剥夺个体工商业者自由经营烟、铁权力;

c.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各种物产的运输和销售,统一物价;

d.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意义: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奠定了汉代以后国家的经济体制。 礼乐制度

[产生时间]周初,由周公制定。(300年)。周王朝设置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宫。

[目的]总结商代灭亡的教训。

巩固等级社会。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音乐也有别。强调和巩固了严密的宗法制度。

[产生原因]

群体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

远古祭祀的需要。

约束社会道德,维护统治尊严的需要。(国家四维:礼,义,廉,耻) (可出选择)

[经典著作]“三礼” (总说)“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可出填空)

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分说)

《周礼》: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

记录周朝各种制度。(原名《周官》,改为《周礼》) (可出填空) 内容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大致了解即可)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

《仪礼》: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第一部著作。

记录各种礼仪形式的规定。

内容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饮礼,燕(宴)礼,射礼,聘礼等17篇。

《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

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选编的叫》,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可出填空或选择)

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一定记清)

[五礼]

(总说)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

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

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分说)

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

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嘉礼,“喜庆”之礼。 (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中国历史改革篇三: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 ①中央积贫积弱

②庆历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3、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内容:(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5、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6、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五、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4)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 荫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指导思想?开源、富国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措施

(一)富国(农业和商业)

农业:A、青苗法(最有矛盾) 作用:保证农业生产、免受高利贷盘剥、扩大政府收入。

B、农田水利法(最没有争议)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

C、免役法作用:保障农时,扩大政府的收入、打击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税法 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业:A、市易法 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平衡物价、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输法 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强兵

A、保甲法 作用:保证兵源、维护基层社会治安。 B、保马法 作用:保证军需,节约财政。 C、将兵法(重点)作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D、设军器监 作用:提高武器质量

(三)取士

A、改革科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

B、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

C、惟才是用

5、评价:

(1)进步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法以开源为指 导思想,利用国家行政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新法 过于急进。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强烈反对;指导思想有误(偏重理财、违 背经济规律);宋神宗后期的动摇;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没有触及社会 根本问题(根本原因)。

拓展?1、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比较:

同:(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威胁统治;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2)内容比较全面,以经济措施为核心。

异:(1)梭伦: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指导思想:

(3)梭:债务问题;政治经济改革。王:财政问题、经济、军事、教育改革。

(4)性质:梭伦隶主阶级;王:地主阶级。

(5)影响:梭成功(经济和政治,渐进,广泛支持)王失败:急进?大地主、 大官僚和农民的反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分调整 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改革 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中国军事改革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