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如何用好数字】 国外好的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经济新闻更离不开数字。数字可以为读者提供精确的事实、清晰的说明、确凿的证据。数据运用恰当可以使经济新闻显得简单明了,增加可信度,增强说服力;但运用不当,数字大量堆砌,就会令读者厌烦。使用好数字,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用好数字呢?
  
  来源要可靠
  
  只有来源可靠,才能保证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数字真实、准确,不误导读者,不产生纠纷。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宏观数字,应以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为准;对一个地区或行业报道使用的数字,应以该地区或行业提供的书面材料或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数字为准;对一个单位或企业报道使用的数字,应以该单位或企业提供的书面材料或主要负责人提供的数字为准。如果报道较长,使用数字较多,刊发前应主动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核实,以免报道失实,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取舍要得当
  
  每完成一次采访,记者都会掌握大量的原始数据,对这些数据,要精心筛选整理。首先,应该将与新闻报道无关的数据舍弃;其次,应该在多个数据中选取对表现主题最有用的数据;第三,对最有用的数据应进行合并整理,力求数字使用最少,表达效果最好。比如,对一个地区因灾造成农牧业损失的报道,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是:玉米、小麦、大豆、杂粮各绝收多少亩,马、牛、羊各死亡多少头(只)。记者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完全可以合并整理成因灾造成农作物绝收多少亩,大小畜死亡多少头(只),不必要一一罗列。
  
  使用要巧妙
  
  巧用数字做标题。如,《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的一则标题《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时至今日,一些读者仍记忆犹新。《内蒙古日报》2009年11月份的两则标题《呼石化结束连续15年亏损的历史》和《26.7%诠释又好又快―从财税收入解读我区经济增长》,都比较简洁、醒目,让读者一看标题就记住了主要内容。
  巧用数字制图表。某个相当长时段的成就性报道或一些特殊领域的日常报道,都要涉及大量数字,一些媒体非常重视图表的运用,如制成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实践证明,通过图表的方式,把这些看似枯燥、冰冷和无序的数字按其内在规律排列组合起来,有助于受众方便、准确地了解数字后面的内容和意义,甚至能以此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巧用数字摆问题。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曾在“节约用水宣传周”报道中说:“我国的水资源拥有量只占世界人口平均数的1/4,我国600多座城市,就有300座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打个比方,如果世界人均每天一桶水的话,那么我国南方人均只有一壶水,华北地区人均只有一杯水。”主持人用一连串的数字加比喻,揭示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形象、易记,让人警醒。
  巧用数字说成就。成就性报道,是经济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就性报道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字?新华社的一篇电稿《中国一日:数字与希望》值得借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中国每天实际利用外资近1 亿美元,融资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每天,中国人要消费近6000多万公斤猪肉,1000多万公斤食油和7.5亿公斤粮食。如此巨大的‘胃口’,足以令任何政治家挠头,而中国的粮油市场却多年保持稳定……每天,中国的各种运输工具要运送旅客1800万人次,相当于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 4国人口的总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今,每天有近6万人出生,1年就新增1600多万人,比澳大利亚的总人口还多……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曾把‘中国现象’称之为‘奇迹中的奇迹’。因为,中国毕竟以只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这篇报道堪称是用数字写新闻的范本。记者从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份统计表中,挖掘出了重大的新闻主题: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表现这个成就,记者独具匠心地找了一个角度,只写“一天”,且没有把数字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精心选择,让数字在对比中鲜活起来,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对比说明要充分
  
  任何事物,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数字的使用,最常用的纵向比较是同比、环比,有时也与某个历史时期比;横向比较通常是放在某个区域内、行业内、国内及国际去比。只有放在坐标里,读者才能充分理解一个数据所代表的意义和分量。如,《内蒙古日报》2010年元月在报道西部大开发10年成就时提到:“1999―2008年,全区公路交通累计完成投资1644.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0年完成总投资的17.2倍,增速居全国前列。”这里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有助于读者理解1644.8亿元所代表的意义。
  有一些数字无法对比,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就需要加以说明。如,《内蒙古日报》2009年10月在报道巴彦淖尔市中低产田改造所取得的成就时提到:“据已完成节水工程的项目区统计,每亩年平均节水80方左右,百万亩一年可节水8000万方,接近一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8000万方水是什么概念,一般读者不好理解,加一句“接近一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就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新华网在报道鄂尔多斯市亿利集团大搞生态建设时提到:“亿利绿化、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300多万吨,相当于30多万辆奥迪车一年排放的总和。”一句“相当于……”较好地说明了300多万吨所代表的意义。
  《经济日报》在一篇报道有关分配差距的文章中对基尼系数做了这样的说明:“有专家根据计算得出,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拉大,用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达0.458,已进入国际警戒线。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量化指标,它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到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到0.5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有了充分的解释说明,读者就理解了“0.458”代表了什么,从而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有时还需要把一组数字放到一起,去说明一个事实或观点。如,自治区副主席任亚平做客新华网中提到:“ 以2008年为例,内蒙古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8%,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58%,经济增量占全国的3.85%,说明内蒙古的贡献在逐步提高。”“内蒙古的人均GDP在全国排第8位,前面有3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还有4个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所以往前赶超应该说台阶很高。”两组数字分别说明了一个事实和一个观点:内蒙古的贡献逐步提高、往前赶超台阶很高。
  总之,经济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运用数字要讲究艺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够收到预期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用好 数字 经济 经济新闻如何用好数字 2018年经济新闻头条 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