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夏日清凉界]夏日清凉记事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小褂儿搭身,蒲扇上手,季鸟儿又开始了鸣叫,河边的老刚儿也多了起来,北京的夏天如约而至。北京虽未能名列我国四大火炉城市,但四季分明,夏天也热得不善。      常言道,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北京人应对夏天的炎热也有自己的诀窍。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程,这些或蕴含甜蜜,或饱含亲情,或富有底蕴的避暑元素为北京编织起了一道特殊的夏日风景线。
  
  甜蜜留痕有追忆
  “唉!这冰激凌来,雪花酪,贱卖多盛你就尝口道。让你喝来你就喝,玫瑰冰糖就往里边儿搁,让你尝来你就尝,桂花白糖就往里边儿攘!这玉泉山的水来,什刹海的冰,吃的嘴就沙沙冷冷,哎,左手拉来右手拉,没有马达用绳子拉,脑袋冒汗就功夫擦,这桶是雪花酪来,那桶是冰激凌。”
  这段颇具京味的叫卖,现在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没准您已经感受到了这两样吃食“吃的嘴就沙沙冷冷”的感觉,那种甜蜜与馨香共同作用于口腔的美妙感受。过去一到夏天,一架木车、一个木桶,木桶中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铁桶,桶里装着做冰激凌和雪花酪的作料,木桶和铁桶之间装满了小碎冰块。在商贩的转动下,冰块变成了冰碴儿,就像现在的刨冰一样晶莹清凉入口即化,甜蜜的作料在摊主豪爽的搁与攘之中,更显诱人。
  用江米面制作的小碗,盛上一碗雪花酪或是冰激凌,边听着悠扬的吆喝,边游走于胡同,品着甜蜜、寻着清凉。如今我们再不能从大街上买着雪花酪,但酸梅汤这一长盛不衰的饮品却流传至今。
  说起北京的酸梅汤,信远斋与九龙斋最为著名。传统的老北京酸梅汤讲究以冰糖、乌梅做原料,将泡好的乌梅水加热后再逐渐加入冰糖,待酸甜适度后关火凉凉。也有凉凉后撒入桂花的,名为桂花酸梅汤。
  过去老北京售卖酸梅汤的小摊,盛放酸梅汤的器具大多是青花小碗或瓷缸子,一是显得干净爽心,二来酸梅汤中切忌放冰块冰镇,那样会使酸梅汤的味道大打折扣,所以一般是在小碗外加冰块冰镇。无论从口感还是药用价值上说,酸梅汤都是夏季祛暑的最佳饮品,而且历史之久可追溯到周朝。《周礼?天官?浆人》中记载:“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其中“医”就是梅浆。
  先说九龙斋的酸梅汤。过去的九龙斋不仅因为酸梅汤的味美而出名,其限量销售的特色更是引人的招牌。清晨酸梅汤熬好后凉凉,装在一个大青花瓷罐里,每天只卖两罐,多了没有,所以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不是很低。此外,信远斋也是老北京酸梅汤中又一翘楚,始建于1740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年。除了酸梅汤外,秋梨膏、桂花乌梅汁以及蜜饯等小食品也很有名。特别是1910年和1919年它先后取得了南洋博览会的银奖以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奖,更使得这酸中带甜的酸梅汤名声大震走出国门。
  童年印象最深的北冰洋汽水不知何时默默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它那橘子口味的甜蜜口感,又因为夹带着苏打水的气体,味道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到了夏季,蹬着板儿车的小贩会拉上硕大的一块冰,在冰上开槽放上一排汽水。汽水瓶在小贩们不时的摆弄下滚动着,均匀接受着大冰块的冷冻,五毛钱一瓶。当小贩用自制的瓶起子打开瓶盖时,一股白烟从瓶口儿涌出,凉意席卷而来,就一个字――爽!
  
  消夏佐餐品人生
  冷饮自然是脍炙人口备受欢迎的美食,而取自天然的原料制作的食品,更显出了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荷叶粳米粥就是一例。
  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等丰富的营养物质,用粳米熬粥延年益寿,且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荷叶则性味甘、寒,入脾、胃经,有清热解暑、平肝降脂之功,适用于暑热烦渴,口干引饮。可见二者的配合,会产生诸多益处。
  过去北京人会将粳米熬至开花状,当粥汁浓稠时将荷叶当锅盖盖上,然后关火闷好。粥凉以后,荷叶的绿色汁液自然渗出,粥有荷香、汁稠米嫩口感颇佳。
  除荷叶粥外,“冰碗”又是一样靠水吃水的夏季佳品。
  冰碗的冰只占次要位置,或许当年命名的人就是为了表示其爽口而已。冰碗可谓内容丰富,鲜核桃仁、鲜杏仁、鲜菱角、鲜鸡头米,这四样是老北京公认的河鲜佳品,将这四样切碎置于冰碴垫底的小碗中,撒白糖调味,是最天然的应季食品。《天桥杂咏》中曾记载:“六月炎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水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顿觉清凉五内生。”
  这两样食品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北京最有特色的西瓜摊也越来越少谋面。老北京售卖西瓜的摊位远没有现在大气,大多是以一覆盖蓝布方桌,旁边放上几个西瓜,就像侯宝林说的相声段子《改行》一样,将西瓜切成“月牙儿”。一边拿着蒲扇轰着苍蝇,一边吆喝着:“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儿来!”顾客现吃现买,就着放瓜皮和子儿的大木盆,边聊边吃,豪爽之中带着惬意。
  再往后随着百姓生活的富足,瓜摊的气势也壮大起来,胡同口或大街上单独设立了固定瓜摊。商贩用帆布支棚,批上一车西瓜,放上折叠床,接上电灯,有的还放个电视,连当库房再住人。最喜欢看他们卸车,几个人从瓜车到瓜摊站着,一个个滚瓜溜圆的西瓜在赤膊的汉子手中像扔球一般在空中飞跃。而顾客也由原来按牙儿买,变成了整个儿地带回家。
  
  绿色小院儿寻清凉
  虽说民以食为天,其实北京消暑降温的胜地也是举不胜举,如什刹海,不单有商铺云集的荷花市场,更有临河雅致的茶摊酒肆。再如西郊八大处香山,漫步在古树之间,体会着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还有北海、颐和园,昔日皇家园林,现为百姓闲游处。
  “天棚、鱼缸、石榴树”是过去人们对于北京的形象总结,而这三样儿正是北京清凉界的重要元素。每到夏季,甭管王府富户还是百姓人家,高搭凉棚是常事。搭天棚主要用四种材料:芦席、杉、小竹竿、粗细麻绳,这些材料可以在专门的“棚铺”租赁。“高搭凉棚三丈六”是相声里常听的话。的确如此,老北京四合院的凉棚最大特点就是高,大气,好处在于遮挡阳光的同时又不挡风。而巧妙的设计又能使席子可以自由卷起,夏夜里一家几口人仰望星斗又是一番景致。
  硕大的瓦盆中,金鱼在自由地游动,时而吃一口主人撒下的鱼食,时而尝尝水葫芦的味道,水面上倒映着葡萄架的身形。在四合院中种下绿植是一项功在千秋造福几代人的绿色工程。四合院中种树曾经还有很多讲究,首先不能只种一棵树,因为这犹如口中有独木,是个困字。而不种树更不好,口中一个人便成了囚。所以广种绿植是各家各户的生活习惯。石榴、葫芦之类都是北京老根儿人家的首选,不但颇具实用价值,多子多福的寓意更是备受欢迎。
  院中的开阔地种上几株爬蔓儿的葡萄或是每当开花满院飘香的藤萝,不但起到了遮阳蔽日的效果,更给这小院增添了诸多亮点与福气。
  想想过去,没有哥本哈根会议,也没有谁大张旗鼓地高喊环保,但所有北京人都会很自觉地营造着各自的绿色清凉界,享受着北京独特的清凉界。
  (编辑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 清凉 夏日 北京夏日清凉界 夏日里街头女清凉图片 夏日街头美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