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日记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新闻日记篇一:新闻体日记

新闻体日记

小记者们,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怎么样,校园生活紧张而又快乐吧?现在,我向你们推荐一种练习写新闻、写作文的好方法——写“新闻体日记”,经过许多高手验证,这是稳步提升语文成绩、增强自信心的“秘密武器”啊!让我们先弄清楚日记与“新闻体日记”的概念与不同。

先说日记。老师常说,写日记对写作文很有益处,天天坚持写日记,一年下来,作文水平就会大幅度提升。可惜的是,许多小记者都敷衍了事,每天干巴巴写几句,一般不超过六七行。更有甚者胡编乱造,说些妈妈感冒、自己动手做饭之类的瞎话。对此,许多家长、老师生气,埋怨孩子写得不好。其实,孩子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他们该能写什么呢?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家长只能“默许”,然后细心引导孩子悄然改变。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数落一顿,那就相当于添了“恶化剂”,日记会写得更加单调,直至你看后无语,从此伤心不提。到那时,一个“语言天才”就沦为“木材”了。

一般来说,日记是个人每天所看到、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见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1098页)。由于这样定义,日记题材就变得十分狭隘,按照这样的要求,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日记只能比较单调。难道不是吗?

“新闻体日记”就“大不同”了,“新闻体”三字在前,大大拓宽了日记的视野,但凡是你听的、看的都可以写。当然,写之前必须核实清楚,不能听到就写,如果不真实,就不是“新闻体”了。严格地说,“新闻体日记”和新闻差不多,以叙事为主,其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新闻体”要求要有“6个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和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

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把这些都写清楚了,就达到要求了。再说一句,就是要素不全,只要坚持写,认真写,也值得表扬,功到自然成嘛!

“新闻体日记”的内容很多,从家庭到学校,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老师到同学、朋友甚至路人,只要他们说的比较有意思,你都可以写下来,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其实,这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积累法。譬如燕子衔泥在梁上筑巢,乌鸦、喜鹊在大树上垒窝,不是一天就建起来的,而要天天衔泥,天天衔小树枝。写作文跟这一样,你不天天积累一些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积累一些正确的观点、辩论方法和说服力很强的例子,怎能一下子就写出让自己佩服的作文呢?

800多年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儿子陆遹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你们来说,要想写好作文,功夫全在作文课之外啊!

新闻日记篇二:新闻日志

技术自由与传播责任

当前,以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的媒介及传播技术和手段运用为特征,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以信息处理与沟通技术为核心、由电脑和传播技术的演进所带来的巨大的转变过程中。传播技术的演变和社会的变动,将我们带入了由新媒体和新传播技术“主宰”的网络化、传媒化时代。

“每一种技术都创造一种环境。”按照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新媒介不仅“改变我们的思维”,而且“改变我们世界的结构”。传播技术的变迁,改变了传媒对事实的呈现方式,也改变着传媒构建社会的方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人平等地获取信息、平等表达意见成为可能。传媒日趋改变政治实践,进而成为公共话语的载体,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不断扩大,民众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意义共享,共同推进着社会政治和民主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认为,技术作为社会化的产物,乃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方式”,技术的力量体现在“技术有助于提高人类活动的效率,给人们带来实际利益”。同时,技术又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工具。也是人追求自身解放的基本路径。”历史发展表明,人类的每一次解放都是在技术发明与改进的基础上取得的。正如互联网的发明,把人从信息空间的阻隔与时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社会又始终是一个技术化的社会。从逻辑上说,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关系,亦直接对应性地体现于媒介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发展的关系之中。

在当代社会,人人都有根据需要与境遇选择各种技术形态的自由与权利,人人都有使用和利用技术实现正当利益的自由与权利。对传播技术和工具的使用、选择亦然。然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殊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一种工具,技术的性能本身被带入社会语境后,就有可能参与社会的建构。这样,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就不仅仅限于国家权力的政治需求和商业公司的市场扩张,不同形式的社会力量组合亦可能把信息传播技术作为探讨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一种呈现主流媒体所不接受的信息的方式。”在传媒的社会控制相对严厉的社会中,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更加重要。

同时,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就其物质层面而言,技术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因素,因为“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会关涉价值”。技术的价值可分为潜在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层面。从技术发生学的角度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其“实践价值既可能有积极的方面又可能有消极的方面。”

技术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必需手段,技术创新没有极限,但技术的应用却有禁区。对它的使用总是受制于人类社会的一些规范和限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是价值理性对于工具理性实施驾驭意义上的限制。也就是说,任何技术的运用都应该是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前提。”“微观上,要从人权、人性的尊严出发,限制技术对人权的

侵犯,对人的尊严的危害;宏观上,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限制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媒介。它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参与社会运行与文明建构,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但是,以技术价值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发现其传播技术及应用也存在着技术困境、技术风险或技术负效应。网络传播技术赋予每个公民以使用自由,使用者既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技术催生的媒介形态甚至将个人的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空间,网络暴力事件却屡屡发生;利用网络工具偷拍、偷录侵害隐私或自爆隐私等违反传播伦理的事件屡禁不绝;利用网络恶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博得眼球的行为更是成为畸形的常态。在自由的网络世界,真理总是同无穷的谬误混杂在一起,这令300 多年前弥尔顿所谓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让理性的公民在“自由的辩论”中获得对真理的认知的设想,在互联网上几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有甚者,一些心怀叵测的组织和势力,也常常利用网络进行颠覆政府、危害社会、引发社会恐慌的活动。不久前爆发的英国骚乱事件中,以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 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和以黑莓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就被指责为传播煽动信息、组织串联犯罪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利。

由是观之,在一个技术化的社会,随着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技术使用的困境已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现实问题。任何自由都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即使在网络虚拟世界,对传播伦理、传播道德和传播责任的遵从也与现实世界毫无二致。当前时代,社会公民培养和具备必要的技术素养,明确传播责任,遵循传播规约,合理地使用传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传播研究

现代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一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关闭评论说起 2012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宣布决定薄熙来不再担任重庆市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随后大量关于薄熙来的消息充斥在网络媒体上。许多人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怀疑北京将有变故。新华社2012年3月31日晚报道,六人因在网上编造“军车进京、北京出事”谣言被拘留,16家传播谣言的网站被关闭。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发出公告,将于3月31日早上8:o0至4月3日,关闭微博评论功能,清理相关谣言和其它非法信息传播。近年来,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等社交平台在国内的发展,使得公众获知信息的渠道大幅拓宽。网络媒介不同于大众媒介单向或双向传播的模式,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蜂窝模式”的传播,每一个受众仿佛就是蜂窝上的一个节点,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随时传递着信息,是一种参与性互动性极强的传播.在这种新的互动形式中,人人参与的特性使得“把关”被严重削弱,传播何种信息、如何传播变得不确定,因此,信息发出之后带来的传播风险增加,社会也可能因不实信息的传播而陷入危机和风险中。网络媒介迅速发展和媒介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规避传播带来的风险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当今社会每一个个体、团体、政府、组织都应该为其所作所为承担相应的后果。有鉴于此,责任就更需要成为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因为,它已是人类这一生物种类得以生存繁衍的仅存可能性条件之一 。责任原则之下,没有人能够逃避彼此休戚与共的责任要求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网络媒介除了更加强化了传统媒介责任意识之外,还要求公民在受传过程中提高媒介素养,保持清楚判断,传播有效信息。

(一)媒介如何控制我们所说的媒介不仅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还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介平台纳入我们讨论的范围当中。风险社会的到来显然给媒体带来了新的生态环境,伴随着风险社会的一些新特征,大众传媒也需要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新的审视和定位,因为一不小心传媒就会出现角色的异化和责任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对风险社会认识的局限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极有可能成为风险源头。

1.报道倾向导致风险的产生。2011年底,合肥蜀山新村碎尸案震惊全国,事件发生后,媒体蜂拥而上,对事件来龙去脉进行深度挖掘,当地很多的都市报甚至让记者驻扎在案发现场,随时准备出动。一时间,合肥市民尤其是蜀山新村周边的市民人心惶惶。这一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媒介报道倾向造成的。为了追求收视率和销量,近年来,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上不断突出新闻事件的暴力性、奇特性,追求视听和阅读上的刺激作用,易在受众中形成不好的舆论导向,让受众产生心理危机,引发社会风险。

2.报道回避关键事实引发风险。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中指出,人们生活在由媒介构造的假环境中,我们通过媒介选择性的报道来获得间接信息。因此媒介是我们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途径。如果在重大事件爆发的过程中,媒介因为利益关系回避关键事实,使大众无法获知相关准确信息,极容易引发大众揣测和动荡。在去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投机分子利用媒介报道的空隙,传播海盐污染的谣言,使得全国部分地区陷入了疯抢食盐的恐慌之中。这次网上传播的“军车进京、北京危急”的谣言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媒介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将大众利益放在首位,及时传播关键事实和信息,同时在传播中正确把控舆论方向、引导社会舆论。媒介是社会的减压阀,充当的就是缓解社会风险和危机的作用。

(二)参与者如何控制我们所说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指传统媒介的受众,更重要的是在新兴网络平台上参与信息传播和营造舆论氛围的参与者。前不久,舒淇因在微博上力挺“甄子丹和赵文卓骂战”事件中的甄子丹一方,遭到赵文卓的粉丝在恶意攻击,翻出其早年出道拍摄的不雅照片和视频,在网上大肆传播。舒淇因此删除了其在新浪所有的微博并取消了对所有人的关注,退出新浪微博以抗议网络暴力。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指出:良好有序的公共空间形成除了有赖于社会的民主法制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呼唤大众向公众角色的转变。日益完善的网络媒介平台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平台,“蜂窝模式”下的传播使得每个人既是受众又是传者,因此对于参与者来说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十分重要。首先,能够认识和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即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能有效使用适宜的媒介来获取目标风险信息或知识,其次,能对媒体所传递的风险信息进行思辨、解读和批评,给予正确的风险评估,以做出较为科学的风险决策。参与者的控制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具有“公民”角色意识的参与者,他们除了具有极强的媒介素养,了解如何辨别和接受信息之外,还具备有在网络传播空问中不围观、不恶意传播的素质。只要具备了以上的素养,一个良好的网络媒介空间的才能形成。现代社会由于其现代性的

特征使得风险变得随处可见,极易引发。为社会的减压阀的媒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传播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参与的事实也要求广大参与者具备相应的传播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减少风险的产生。

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 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摘要] 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为个体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层面实现了“元创新”和“微变革”,也进一步敦促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检验和民主训练。本文以健康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信息飞沫化”、“传者去中心化”和“大众生活社交媒体化”等公共传播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对健康传播经典范式———“知信行”的重新认知为起点,提出因应挑战的方案,是实现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的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

[关键词] 健康传播;观念与范式;新媒体;公共传播;社会运动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获得爆炸式增长,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互联网的基本功能由海量信息生产、沟通社会成员,转向重构社会关系、组织社会成员。与之相应,虚拟社会不再是现实空间的简单投射和延展,当人们的思考、言说和行动在“线上”和“线下”之间可以自如地穿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的时候,一个整体性的、崭新的人类生活场域开始形成。这个场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通过改造个体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命路线图来改造社会,也因此可能在最彻底的意义上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构与轨迹。

本文聚焦新媒体在个体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层面实现的“元创新”和“微变革”,同时引入个体在这一层面的基本关切———健康议题,考察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健康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公共传播的整体境况和趋向,本文在分析“信息飞沫化”、“传者去中心化”和“大众生活社交媒体化”等公共传播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等三个解决方案。

可疑的“知信行”

几乎所有人文和社会学科都在热烈地讨论新媒体,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一个理由是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人皆可发言”的机会。这显然过度乐观,因为一个“所有人对所有人说”的时代,大抵也是一个人人难得倾听的时代。表达主体及其意见的多元化的确是了不起的历史进步,但其进步性最终要体现在各方就如何达成共识而确立的科学原则和民主原则上,否则众

声喧哗并不值得追求。今天,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正在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检验和民主训练,也经常卷入喧哗虚耗的迷局和困境。对健康传播而言,这些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重困境是信息的飞沫化。机构和精英主导了web1.0 时代的海量信息生产,普罗大众则基于web2.0平台进一步贡献了无量无际的内容。面向公共空间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像在在大海中注入一滴水,于人可能视而不见,于“海”则不增不减。这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在既往时代,听者要努力辨识言者的信息,而今言者要在信息海洋中寻找听者,并且要千呼万唤对方的注意。人们告别了从报章上剪下一篇“健康窍门”、“养生大全”的历史,公共卫生部门、NGO、商业医疗机构、媒体开始主动调研和筛查目标人群。即使精准定位人群,这些机构传播的健康信息、知识和倡导也极易飞沫化,弥漫空中,瞬时消散。

第二重困境是传者的去中心化。互联网在技术结构上的“去中心化”被复制到它所影响的社会交往领域,技术意义上的平等、开放和民主为人们提供了改善现实的广阔想象空间。但是,“去中心”未必自然形成理性建设性的“多中心”,“去中心”之后很可能遭遇“无中心”的风险和灾难,这对高度倚重专业权威的健康传播造成了巨大冲击。知识和权力垄断理应打破,

而“多中心”的培育则须系统化、持续性的努力,否则就会有假权威、伪科学填补空白。近年来“张悟本”们暴得大名大利,当然不是“多中心”彼此竞争和增益的结果,恰是“无中心”之下公众对虚无和幻象的迷醉与消费。批判学者马尔库塞对此早有警省:“社会作为整

体是非理性的,即便技术的进步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调制度,也蕴藏着危险永恒化的可能”。

第三重困境是大众生活的“社交媒体化”。报刊、广播和电视皆延伸了人的特定感官,互联网首先融合、强化了这些延伸,进而通过社交平台和移动互联重构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当一部电脑、PAD 或手机能够提供工作、消费、娱乐、沟通等各种需求的实现路径,人自身就被“社交媒体化”,成为行驶在社交媒体轨道上的火车,急缓进退尚可控制,脱轨则会受到“规训和惩罚”。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有关人的在世状态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社交媒体改造了人们对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支配方案,勾划了新的生活路线图。健康传播机构应该认识到,所欲传播的内容唯有嵌入社交媒体重构的生活路线图,才能可能被充分认知、有效理解和适度接纳。

以上三重困境直接挑战了由“知识传递”、“态度改变”和“行为达成”三个要素构成的健康传播经典范式———“ 知 信 行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and practice, KABP 或KAP)。这一范式在1970 年代美国开展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中得到初步总结,在1980 年代美国主导的全球艾滋病防控运动中被进一步应用和检验。1994 年,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E·M·Rogers)提出了流传广泛的健康传播定义,“知信行”在这一定义中被理解为健康传播的基本问题,“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改变, 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

新闻日记篇三:新闻实习生实习日志

[XHTML无图版]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上课堂→学生实习专版→changyujie的新华社实习日记

共 2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50 条, 页签:

[1]

主题:changyujie的新华社实习日记

? changyujie 发起话题 于 2007-7-19 23:06

? 第1楼 [楼主]

2007.7.18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终于进了新华社的大门,见了老师,算是正式报到了。其实昨天和海娜去过一次,等了很久老师一直不在,最后下班了没法办手续,只好今天再跑一趟。

新华社不愧是国家通讯社,保卫工作做得真到位,不仅大门口有武警严格把守,连办公楼前还有二道岗检查。这次比较顺利,一去就给我们分别安排了部门。我在国内部经济采访室,海娜在外事室。进大门时还遇到了一个北科大04的mm,她也是第一天来,同样被分到经济采访室,不过她是学金融的,因此算到财经新闻组。看起来我们室的老师们今天不大忙,大家聊了聊,他们都挺热情,让我心里少了些最初的忐忑。张组长说新华社马上要搬家了,实习生也很多,最近正忙乱着。问老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他说不要犯政治问题就可以啦,比如说什么把机密文件带走之类的,呵呵。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熟悉一下社里的工作流程,整理和记录稿件之类的事情,貌似还要安排值班。估计这几天不会安排我们去采访,嗯,先跟着前辈们好好学习一下也很好,毕竟这里面大牛老师挺多。

后来我们就自己拿报纸乖乖地看,我翻了翻今天的新京报、中国证券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以前看经济新闻都是很快浏览过去,现在得认认真真的,多看多思考,特别是最近经济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要把前前后后的脉络搞清楚。听老师们交流时专业词汇还是蛮多的,我虽然学了经双,但以前实习都是跑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方面的报道写作经验还十分欠缺,心想接下来自己得多做些功课嗯。

2007.7.19

今天上午六点二十起床坐车往社里赶,算是创了n久以来起床的最早记录。一到岗就先办好了各种手续,终于可以大摇大摆地出入了

庞大的“新闻工厂” (ps:俺的出入证号码是57,哈哈)

一整天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但是基础工作必须要做好:)首先是熟悉新华社的工作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试用社里的编辑系统和数据库。这编辑系统比我以前实习时见到的编辑系统都要高级的多,尽管稿件的来源和去向通路十分丰富和复杂,但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各地的稿件都进入这个库里,通过编辑的修改再被采用。一些业务上的交流和报道策划以及统计管理也要用到这个系统。至于那个数据库,收录了近六十年来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用老师的话讲,“这比北大图书馆的数据库都要好”。今天的很多时间都花在编辑系统上了,一方面是摸索操作,另一方面是阅览记者编辑们的稿件,对照学过的新闻写作知识,从中吸收和领会一些方法技巧。深刻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通讯社的确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中心,通俗地说就是“新闻工厂”。我注意到平均每分钟都会有数篇稿件发进稿件库,少则一二,多则超十。

严格的报道要求

我跟的老师主要是负责行业经济方面的,通过跟他的交流,我了解到关于新华社的稿件要求和所应持的写作态度。众所周知,新华社的稿件覆盖面非常广,因此一个小小的错误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所谓“耳目喉舌”,既要做好“耳目”,也要当好“喉舌”。所以老师强调说,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谨慎再谨慎,“宁可少说也不能说错”。出了错不仅和薪金直接挂钩@@,更重要的在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至于行业经济这一片,各政府部门和组织的信息发布和报道任务并不是很多,更多地要靠自己跑,不仅要跟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做好沟通,也要深入企业与群众。老师说,消息写作是基础,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写一下简单的述评文章,当然,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规则与热点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舆论监督是重要职责

新华社不只是党的喉舌,更是人民的喉舌。 作为新闻机构, 舆论监督始终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新华社也不是只说好话的,应该说是分寸把握得比较适度。不少报道都体现了针砭时弊,抑恶扬善的正气,体现了倡导社会和谐文明的宗旨。这一点就不冗叙了。

刚开始实习,虽然没有什么任务要完成,但细心思考还是有不少收获。从小事做起,继续努力。先睡去了,明早还得六点来钟起床……

[该帖子由作者于2007年7月19日 23:26:57最后编辑] [该帖子由方可成于2007年8月16日 22:48:25最后编辑]

? xuhong 回复 于 2007-7-22 23:42

? 第2楼

怎么没有下文了?

01级有师姐当年在新华社实习,很有成果。

我们很关心在这里的实习的情况,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 changyujie 回复 于 2007-7-24 14:17

? 第3楼

谢谢徐老师关心!实习情况还算比较顺利。最近小懒了一下,没发日记上来,以后一定坚持记!

周六周日没去上班,上周五和这周一也基本没有什么任务,现在还没有出去采访过。听老师和实习的同学讲,一般来这里的头一周大都呆在办公室熟悉情况,交流学习,没有什么外出采访写稿的任务。这几天虽然心里有点小遗憾,不过也明白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好,不能心急,所以安安心心在办公室里学习,学习报纸和老师们的稿件,熟悉最近的热点新闻,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央行政策、股市行情、抗洪救灾等等,同时帮老师做一些小杂务。

因为没有具体的采访任务,我就先简单说说新华社的实习环境吧,也让其它同学有所参考。我在国内部经济采访室,在6月份时新华社刚刚进行了一番机构调整,我们的经济采访室现在算是隶属于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各部委的新闻都由央采中心负责。经济采访办公室里坐的老师分经济采访组和财经新闻组,财经组是偏金融财经方向的。现在实行的是分片制,经采组分的片有宏观经济方面、农林水土方面、行业经济(包括电力、信息产业、能源等)方面等等,带我的老师是负责行业经济这片的。一般一个老师带一个实习生,或者一个片一个实习生,发稿不是太容易。

今年新开通了一个金融服务平台叫“新华08”,我们室的稿子现在很多都往那里供,这里有个介绍:

新华社推出“新华08”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 2007年06月20日 19:12: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吴满宇 杨晓君)新华通讯社自主研制开发的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新华08”20日宣布投入市场试运行。

“新华08”是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务高度结合的终端服务系统,是集实时资讯、行情 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和分析模型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它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中从事金融市场研究、交易、投资的专业人士为服务对象,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国内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和期货等五大市场以及金属、能源、房地产等55个行业的动态资讯,此外还有国内外20个主要交易所实时行情及主要金融机构的产品报价。该系统还全面提供国内外宏观经济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海关数据,并提供大量实用的研究工具及自主开发的金融模型。“新华08”是在我国金融业日渐走向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新华社发挥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职能,拓宽新闻信息业务,创新报道形式,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所做的重要尝试。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强大的多媒体数据库和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新华08”将在试运行中不断完善,逐步建设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市场、统一的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并在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已有国内19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新华08”的试运行用户。

由于老师比较忙所以今天给我派了个任务,让我去江西出差,关于老区通信情况的调研,没想到刚一来就被派了这样的任务,得好好加油了。马上就要出发,周五回来,到时再跟大家聊咯。

? 方可成 回复 于 2007-7-24 21:27

? 第4楼

哇,这么快就能出差了,不错不错。是自己一个人去吗?要注意安全啊!

? changyujie 回复 于 2007-7-29 3:56

? 第5楼

2007.7.27

当飞机缓缓下降,滑行在首都机场平坦的跑道上,我已完成了这次“红色之旅”,重又回到北京熟悉的怀抱。这次出门并不是愉悦身心的游玩,而是我实习以来的第一次正式任务——出差。

这个差事应该说来得比较突然,老师太忙把任务派给了我,而征求领导的意见结果是不让我去,因为怕出安全问题。由于主办方已经安排好一切,所以最终允许我参加,只是老师们都几次三番地提醒我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而我也深知这毕竟是次采访任务,所以显然不敢造次。

在中国来看,记者的地位整体来说还处于较高水平,特别对于中央媒体的记者,出差的安排基本上都很齐全。此行美其名曰“红色之旅”,由我和其他媒体的七名成员组成的记者团总共在江西呆了三天,期间走访了南昌、吉安、泰和、井冈山的中国移动公司和一些革命遗迹,参加了关于革命老区移动通讯的两场座谈会,和当地移动公司的管理人员以及农村的普通民众进行了交流。行程安排得很紧,不少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基本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我们采访的主题是江西革命老区移动通讯的发展情况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另外在参观革命圣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不少当地的革命历史和一些伟人的故事,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这次出门嘛除了采访任务之外主要就是增长了见识,一方面受到了红色教育,同时也体验到记者生活的另外一面。总的来说对自己是一次锻炼。另外还发现,井冈山不仅是革命圣地,其实风景也不错,呵呵

出发之前,由于对方迟迟不给具体信息,我无法知道我们所要采访的主题,只知道是关于通讯的。因此上网就江西省的通讯事业发展状况找了一些资料。到那边之后才知道具体一些的采访主题,而移动公司那边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包括江西移动的发展和社会贡献、当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革命老区通讯事业发展的史料。从座谈会和采访来看,记者们最关心的还是当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毕竟这是和民生关系最紧密的一点。在和省公司的座谈会上,一开始记者们的问题大都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回答则更多地涉及到农村通讯的发展给农民们带来的经济上的益处。经过思考,我觉得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的确是一个可写的东西,但信息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如果要写的话一定得了解全面些,于是我问了在政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和他们所尝试的具体形式。采访农民朋友们和座谈会也很不

新闻日记

一样。移动公司的管理人员应对媒体的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回答也比较能够说到位,“老表”(江西百姓)们就不同了,他们大多凭自己的感觉,而不一定能够清晰地回答你的问题,因此不光要问,还更要注意问的技巧,要善于追问和引导。

作为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实习生,去外地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记者们一起生活一起采访,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毕竟自己的经验还比较欠缺,显得稚嫩一些。另外,和企业打交道也是挺锻炼人的,以后还需要多多积累经验,这次光喝酒就破了自己一直来的“戒律”-_- 希望这次之后别又闲下来,能够多一些采访锻炼的机会最好,毕竟理论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升的嘛,呵呵

简单总结几点感想:

1.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和采访。

2. 还是得强调,记者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当然很多是从实践中来的)。

3. 记者的生活是比较变动的,要习惯到处奔波。

4. 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喜欢山水,更喜欢每块土地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5. 真正见识了“酒桌上不分男女”的场面……

? changyujie 回复 于 2007-7-31 23:07

? 第6楼

2007.7.31

从江西回来之后,首先的也是最后的任务就是完成稿子啦。周六给f老师电话问稿子的事,老师说这稿子时效性不强,周一来了跟她商量好再写。于是昨天清晨一上班就征求了f老师的意见,商量的结果觉得写消息的话虽然采用率会高,但就这次的内容来说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写通讯的话比较合适,不过就是采用率会很低。我觉得刚开始嘛不必追求发稿量,把手练熟是首要的,因此决定写通讯。

采访的东西很多,资料也很多,但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要小而精。中国移动还给了我除了江西之外的关于延安、遵义、河北平县的资料,于是选择从移动通信服务给老区带来的变化,特别是促进老区人民致富方面入手。f老师说一般通讯是1200字或1800字,我这个写1200就行了,要把宏观的情况和具体事例穿插起来写。开始写之前,我把那一大堆资料又看了看,在脑子里理了一下思路,后来才开始动笔。下午终于写完草稿,首先自己改了改,调整了一下顺序,删掉了一些欠简练的话语,保证了语句通畅。 发给f老师后,由于这周她值班着很忙,所以今天早上忙完了手头的事情开始给我改,我站在旁边认认真真地看。老师主要把开头和结尾的顺序调整了一下,从以前的数据中拿了两句话作结尾,主体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不属于事实性的语句,比如那些有评价倾向的,还有看似生动其实无意义的话语。同时还整合了不少句子,看起来更加简练明晰了。对照之下,我也认识到自己稿子中的问题所在。

写好了稿签,还要交给部门值班主任改稿。看到我送来的稿子,c主任开始非常认真地修改,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我想大概他是为了从一开始就让实习生培养起严谨的写作态度吧。首先题目就让他产生了质疑,接着是导语,后面还有不少需要商榷、核实、更改的地方。我不禁暗暗感叹,本以为经过f老师改过,我又改了好几遍,这稿子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没想到要仔仔细细研究起来,这门道还真多啊!c主任一边改一边提问,幸好我写稿时查阅和搜索了相关内容,所以还算搞得比较清楚。可是c主任说,你去过江西你可以搞清楚,但是在稿子里面一定要讲清楚,因为读者不一定看得明白,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考虑。还有,他强调一定要拿事实说话,通讯也如此,尽管有的语句看起来给行文增加了生动性,但还是要以事实为先,那些话能不要就不要。

相关热词搜索:日记 新闻 新闻日记300字 新闻日记5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