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安妮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安妮日记:安妮篇一:安妮日记人物特点

《安妮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 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 阅读文章,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2. 通过探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安妮的情感遭遇,对战争有进一步的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 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 认识日记记录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特点,产生写日记的念头。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可能我们有的同学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过去的事情你也许早已淡忘,但是当你 翻看日记本时,往事又会重现脑海。也许有一天,你的日记会成为你生命的见证,印证你生活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犹太女孩,她是你们的同龄人,她的日记现在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一段密室生活经历,更见证了一个时代里犹太人的人生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可课文《安妮日记》。

二、重点字词

藏匿(nì) 一幢(zhuàng) 瓜熟蒂(dì)落跛(bǒ)脚瞭望(liào)呆滞(zhì) 霎(shà)时

三、走近作者

学生阅读p52关于安妮的介绍。

教师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据统计犹太人的死亡人数为600万,对于我们来说600万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试着想象600万个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我们就会明白这600万意味着什么了—是死亡与毁灭,是鲜血和挣扎,更是哭喊和恐惧。

四、背景简介

德国排犹的原因:

1.种族主义:德国的分裂、软弱、战败等,刺激了德国思想家们用日耳曼种族优越来唤醒日耳曼民族。

2.民族主义:德意志的反犹在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认为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3.经济原因:经济危机,争夺生存空间。

4.犹太人的费民族化特征:他们散居欧洲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域,缺乏种族的自我保护能力。

5.希特勒的个人遭遇:个人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的冷酷与刚愎,虐待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安妮的日记,第一则对日记做了简单交代,并且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叫“吉蒂”,以后的各篇均有“最亲爱的吉蒂”,“安妮敬上”,并且安妮曾经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她这样做和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明确:“吉蒂”对于安妮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日记本,她是安妮最知心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无不可谈,安妮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吐露给她听,可以说,“吉蒂”是以一个虚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安妮的生活中的,可以说,安妮在寻找一个对话的对象,来战胜心灵上的孤独,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战时犹太少年的孤独无助。

2.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很爱自己的国家的,但是在第二则日记的最后,安妮说“地球上再 没有比德国人和犹太人结的仇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1935年的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籍,德国统治者剥夺了犹太人的一切,并且对犹太人进行灭族的屠杀,德国人民大多数也是倾向排犹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想要犹太人无怨无悔的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德国先背弃了犹太这个民族。

3.第五则“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星期天,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安妮为什么觉得悲惨?

明确:也许你星期天在上网,逛街,找朋友疯玩??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安妮的星期天也一定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安妮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的,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自由,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永远没有变化,如果单是单调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每天还要担惊受怕,精神上极度的疲惫。

4.第五则“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我心里有个声音哭喊着”,这里表达了安妮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明了安妮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鸟儿本来就是很弱小的,可是它是自由的,是能够欢快歌唱的,可现在她被剪去了翅膀,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就算它耗尽生命去歌唱,又有谁能够听到呢?

5.第六则“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我们和那一直通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藏身地的狭小及身在其中的窒闷,写出了在危险和黑暗的逼迫下,内心的焦躁,烦闷,体现出对自由的的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让人感同身 受。

6.第八则“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①北岛《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②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③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

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六、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安妮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战争剥夺了她的一切,朋友,自由,青春的梦想,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战争毁坏普通人的生活。

2.有人为《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写了一则墓志铭: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仿照这个,如果安妮也有墓碑,那么你打算写一则怎样的墓志铭给她呢?

七、总结

1.建议学生写日记

2.小结:人活着就应当找到寄托,像安妮,虽然生活在黑暗和恐惧当中,但是始终对生命充满希望,像我们看的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虽然生命处处跟他较劲,亲人一再离他而去,但是生命还是要顽强的继续,“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来自于忍受。篇二:安妮日记

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教师备课教案 篇三:读《安妮日记》有感

读《安妮日记》有感

——和平的鸟儿

《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原来是一朵绽放在阳光下的小花,她终日享受阳光般的温暖和亲人、社会的呵护。可是没想到,她13岁那年,希特勒决定大肆屠杀犹太人。因为安妮一家也是犹太人,所以他们只好迁居到她爸爸公司的第三层去住。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但是,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

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的父亲奥托在出版《安妮的日记》时曾说过,“我们的目的是要教育人们,让悲剧不再重演。”安妮曾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没有我。”日记带着她化为一只和平的飞鸟,飞翔在历史的天空。。。

安妮日记:安妮篇二:安妮日记人物梳理

单位:滕州十一中 年级:高一

课题:安妮日记 姓名:张文 篇二: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 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 阅读文章,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2. 通过探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安妮的情感遭遇,对战争有进一步的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 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 认识日记记录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特点,产生写日记的念头。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可能我们有的同学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过去的事情你也许早已淡忘,但是当你 翻看日记本时,往事又会重现脑海。也许有一天,你的日记会成为你生命的见证,印证你生活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犹太女孩,她是你们的同龄人,她的日记现在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一段密室生活经历,更见证了一个时代里犹太人的人生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可课文《安妮日记》。

二、重点字词

藏匿(nì) 一幢(zhuàng) 瓜熟蒂(dì)落跛(bǒ)脚瞭望(liào)呆滞(zhì) 霎(shà)时

三、走近作者

学生阅读p52关于安妮的介绍。

教师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据统计犹太人的死亡人数为600万,对于我们来说600万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试着想象600万个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我们就会明白这600万意味着什么了—是死亡与毁灭,是鲜血和挣扎,更是哭喊和恐惧。

四、背景简介

德国排犹的原因:

1.种族主义:德国的分裂、软弱、战败等,刺激了德国思想家们用日耳曼种族优越来唤醒日耳曼民族。

2.民族主义:德意志的反犹在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认为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3.经济原因:经济危机,争夺生存空间。

4.犹太人的费民族化特征:他们散居欧洲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域,缺乏种族的自我保护能力。

5.希特勒的个人遭遇:个人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的冷酷与刚愎,虐待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安妮的日记,第一则对日记做了简单交代,并且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叫“吉蒂”,以后的各篇均有“最亲爱的吉蒂”,“安妮敬上”,并且安妮曾经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她这样做和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明确:“吉蒂”对于安妮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日记本,她是安妮最知心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无不可谈,安妮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吐露给她听,可以说,“吉蒂”是以一个虚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安妮的生活中的,可以说,安妮在寻找一个对话的对象,来战胜心灵上的孤独,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战时犹太少年的孤独无助。

2.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很爱自己的国家的,但是在第二则日记的最后,安妮说“地球上再 没有比德国人和犹太人结的仇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1935年的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籍,德国统治者剥夺了犹太人的一切,并且对犹太人进行灭族的屠杀,德国人民大多数也是倾向排犹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想要犹太人无怨无悔的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德国先背弃了犹太这个民族。

3.第五则“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星期天,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安妮为什么觉得悲惨?

明确:也许你星期天在上网,逛街,找朋友疯玩??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安妮的星期天也一定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安妮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的,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自由,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永远没有变化,如果单是单调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每天还要担惊受怕,精神上极度的疲惫。

4.第五则“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我心里有个声音哭喊着”,这里表达了安妮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明了安妮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鸟儿本来就是很弱小的,可是它是自由的,是能够欢快歌唱的,可现在她被剪去了翅膀,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就算它耗尽生命去歌唱,又有谁能够听到呢?

5.第六则“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我们和那一直通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藏身地的狭小及身在其中的窒闷,写出了在危险和黑暗的逼迫下,内心的焦躁,烦闷,体现出对自由的的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让人感同身 受。

6.第八则“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①北岛《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②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③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六、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安妮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战争剥夺了她的一切,朋友,自由,青春的梦想,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战争毁坏普通人的生活。

2.有人为《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写了一则墓志铭: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仿照这个,如果安妮也有墓碑,那么你打算写一则怎样的墓志铭给她呢?

七、总结

1.建议学生写日记

2.小结:人活着就应当找到寄托,像安妮,虽然生活在黑暗和恐惧当中,但是始终对生命充满希望,像我们看的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虽然生命处处跟他较劲,亲人一再离他而去,但是生命还是要顽强的继续,“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来自于忍受。篇三:安妮日记1

《安妮日记》(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

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安妮日记:安妮)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

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安妮日记:安妮篇三:安妮日记读书报告

安妮·弗兰克(1929.6.12—1945.3.?),德国犹太少女。她的家庭原居德国法兰克福市。纳粹兴起后,开始对犹太民族进行迫害,安妮全家迁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避难。1942年6月12日,安妮生日,她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日记本,遂开始写日记。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她的《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1999年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为5535 Annefrank,安妮用13岁生日礼物日记本记录下了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亲历二战的安妮日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著名见证。

《安妮日记》 记录着安妮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写日记的过程也是安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 ,思考生活一个过程,当安妮陷入某种情绪时,写日记发泄情绪。 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的日记中,我们得知作者的十三岁生日是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那天作者很开心,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的日记得知,作者的好朋友是莉茨 古森斯、撒尼 豪特森和尤碧斯 德 瓦尔,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得知作者把日记当成朋友,并且给日记取名为基蒂,其写日记的原因是“我没有像日记一样真诚的朋友”,可见作者觉得其内心是非常孤独寂寞的,其写日记是为了倾诉,我们还得知作者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作者与父母和姐姐住在一起,他们是德籍犹太人,由于他们是犹太人的身份,一九三三年移居荷兰,当时希特勒的反犹法

使很多犹太人家庭遭了殃,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一九三八年的大清洗也使安妮的亲戚被迫背井离乡,真正的苦难是从一九四五年开始,战争不断,德国最后占领荷兰,各种反犹法令在荷兰接二连三,犹太人必须带黄色的大卫星,必须缴上他们的自行车,不可以开车,乘电车,只能在三点到五点到挂有‘‘犹太商店”’招牌的店买东西,犹太人到晚上八点必须进屋,犹太人不许去剧院等娱乐场所,不得参加公开体育活动和运动场地,上学只能去犹太学校等各种反犹规定。一九四二年七月九日日记得知安妮一家与彼得 凡 达尔恩一家为了躲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安妮爸爸公司的大楼密室秘密居住下来,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密室生活。

十三岁女孩本应该自由无虑的玩乐、和闺蜜看电影、逛街、去公园赏花、上学……现在却因为战争甚至是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失去了这些权利,被迫困在阴暗的密室里生活,她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密室。在这么压抑是状况下,安妮在日记里这么说道“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

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安妮的乐观让我感动不已,我希望在面对困境时能像安妮一样乐观的面对,能不忘记自己的最初梦想,仍能感恩生活给予我的一切。

十三岁的安妮比现在同龄普通女孩想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更深刻。她对生活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令人深思。如安妮对战争的思考“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安妮对幸福的思考“我们全都活着,但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去向何方,我们活着的目的都是享受幸福,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本质上却没有两样,我们三个人都生活在普通的家庭,我们都有机会学习,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都有最求幸福的理由,可是……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来争取,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刻苦工作,积德行善,而不是懒惰和赌博。懒惰也许看起来很容易,但工作更可以带来满足感。”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

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日记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就结束了,书中没有提到安妮命运如何,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才得知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秘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安妮日记》的这本书之所以这么有名,这并不仅仅是讲述了一名成长少女的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当时二战法西

斯对人民的破害的目击报道。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战争对人们的伤害,今后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相关热词搜索:安妮 日记 安妮日记简介 安妮日记电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