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成人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对探索适应成人教育的新型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可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改革考试评价,激发成人受教育者主动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文学课程的生活性与社会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成人教育;现当代文学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1966年提出了建构主义,他的认知结构说和发生认识论都强调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在皮亚杰之后,很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边缘发展区”,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乔纳生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个人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极端建构主义”等现代建构主义都是建构主义的新的发展。这些理论发展与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充实与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国内有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如罗英豪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等。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论”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赖希、英国学者米勒等首先使用。最早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著作为克泽尔的《主观的教学论——学习世界的模式化》,于1991年出版,这本书对建构主义教学论作出了一些详细描述的要求。德国学者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详细记叙了建构主义的历史来源、流派、观点和基本原则以及在不同学科的应用等。
  建构主义教学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我国学者薛国凤、王亚晖的《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认为,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温彭年、贾国英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对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分为“认知灵活性理论与随机通达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情景性学习”“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等。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实践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外语领域,如张晓舸《建构主义教学观与英美文学教学》、张祝祥、董秀丽《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袁维新《概念转变学习: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等。
  笔者对2002年以来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论文数量达到874篇之多,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建立师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法,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第二,以“研究性学习”或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第三,风格化教学,激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教育。第四,探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课程中的应用。第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评。
  将建构主义教学论运用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小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姜婷婷《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等组织文学课堂教学。
  目前,研究探讨成人教育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课题和论文是非常少的,美国的诺尔茨通过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比较,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以成人学习的四点理论假说为基础的成人学习理论;美国学者达肯沃尔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胡峰《成人师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堂教学当议》等著作与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建构主义教学论应用于成人教育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缺乏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大多是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很难看到一系列关于这个课题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另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育技术花样翻新,如何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又避免落入技术的圈套,这方面探讨得很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起至当下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评析重要作家、作品,介绍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让受教育者感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求索历程及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强调对受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度繁荣成为显学,成为大学人格教育、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的中坚力量。
  成人教育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教育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普通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的自主性、反思性、活学活用、实践性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知识储备、理论素养上又会有所欠缺。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的成人受教育者所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特点和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凸显课程的专业性和审美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探寻与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论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产生的,向传统的教学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是一种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认识方式,是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视界融合,是主体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的辩证统一。”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特别强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课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充分利用环境要素,利用情境建构、小组协作、主题会话等教学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會生存,把培养学生灵活适应未来不确定情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建构主义教学论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成人教育 中国 课程 建构主义 现当代文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