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语文美的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整体之于语文,至少具有整体解读、整体设计及整体学习三层意义,其中,整体设计最为关键。整体设计的具体策略有:在“回归”中,出入整体,增值新意;在“勾连”中,运用整体,挖掘深度;在“反复”中,串联整体,链接内外;在“呼应”中,照顾整体,智慧教学。立足策略之基,循着“求简”、“知舍”、“好用”的思路可以进一步探索“目标更集中,内容很确定,方式最适合”的整体设计,最终重塑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美学观。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设计;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22-3
  一、引子:从笔者的一堂实验课说起
  苏教版语文五上《嫦娥奔月》教学
  板块一:围绕“奔月”,品味情境之美
  引导学生从“嫦娥奔月”四字想象说话,“嫦娥奔月图”观察说话,描写“奔月”的课文第6自然段读后交流,即从一个成语,一幅图画,一段文字中,感受嫦娥奔月的“情境之美”。
  板块二:围绕“嫦娥”,体会人物之美
  建议学生把第6自然段放回课文整体读,思考:嫦娥奔月之美,仅仅是画面情境之美吗?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探究人物的“心灵之美”。
  具体实施:抓“接济”和“周旋”(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进行“想象说话”深入理解“接济”;什么叫“周旋”呢?嫦娥会怎样与逢蒙周旋?通过“想象表演”深入理解“周旋”)实现“知识与能力穿插其中”,提示阅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心理描写、反衬、环境烘托等表现人物的善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机智等)实现“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渗透”,再读后羿对嫦娥的深情呼唤及第6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品质(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实现“探究中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板块三:围绕“文体”,领悟神话之美
  提示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往往可以抓住“经典画面”和“主要人物”,重点品悟“人物性格”,读懂“神话之美”。
  评课声音1:此教学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意态度三维目标的实现并非单个目标的简单累加,而是融于一炉,重新锻铸,智慧整合在“体会人物之美”一个教学整体的实施中了。
  评课声音2:由这个教学自然想到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经典片段:扮演妈妈、哥哥、奶奶等多个角色,让学生背诗与学生互动。这个兼顾整体展开教学的环节,既是复习古诗内容,又巧妙重温诗意,理解重点词,还调动了学习兴趣,让课堂生机盎然,发挥出多重功效。
  笔者感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着教师往往用“模式化解读”和“肢解式讲解”破坏课文整体、教学整体及语文学习整体的突出问题。呼唤整体,追寻语文的整体之美,应该成为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迫切诉求。
  二、内涵:整体之于语文的三层意义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其综合性,需要统筹考虑,整合设计,整体上把控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因其实践性,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要立足实践效果,“顾全大局”,懂得详略取舍,而不能处处平均用力。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讨论“整体感知”或“整体把握”时,提出要区分“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和阅读教学层面的不同含义。受此启发,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整体之于语文,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
  1.整体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有整体意识,要能依据文本的特质,文体的特征,语体的特点,表达的特色等,正确解读文本,并抓住关键点、紧要处,整体把握文本。这是课堂教学整体设计的基础。
  2.整体设计。
  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词句段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关联呼应、方式方法、情意态度等方面作总体思考,融通兼顾,将条分缕析的教学思考整合设计,生成浑然一体的适宜的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更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语文素养的达成。这是构建整体课堂的关键。
  3.整体学习。
  课堂教学中,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立足学习者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让学习者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思维的情感的锻炼和提升。这才是整体解读、整体设计的终极目的。
  三者之中,整体设计最为关键。因为它一头挑着教师对文本整体解读的智慧,一头挑着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的考量。
  三、策略:寻觅整体设计的课堂之钥
  1.回归:出入整体,增值新意。
  苏教版语文六下《孔子游春》(笔者在华东地区优质课展评中的教学)
  撇开学生能够读懂的课文“赏景”、“娱乐”和“言志”等部分,而直接指向学生不太能够读懂的“论水”部分(第八自然段),在充分感知并体悟了“水是真君子”的道理之后,让该段重新“回归”课文整体,“回归”的目的在于:
  一是通过不断地“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意味深长”的三重“意味”(论水本身,论自己,论对弟子的教育);
  二是让学生把“论水”与课文其他内容放在一起考量,体会孔子让弟子们“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智慧(“赏景”是诗情画意的教室,“论水”是意味深长的课本,“娱乐”是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是让学生思考“论水”、“言志”,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并非同一天发生,为什么这篇课文要把这两部分联结在一起写?(表现孔子教育智慧)感知“创作一篇文章是要根据写作目的进行选材”的写作奥秘。
  以上教学,“论水”仿佛是森林里一棵重要的“参天大树”,本身应是学习的重点自不必说,然而“就树论树”,单纯就“论水”学习,文本价值仍未得到充分发掘。“树木”应该回归“森林”,因为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中的部分应该放到整体中去考察。而一放入整体,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就不在拘泥于某一段或某一处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对课文有了整体观,有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崭新的发现与阅读的惊喜。一出一入之间,让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有了增值,让教学有了新意。

相关热词搜索:之义 应有 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