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教学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作者简介:杨军,女,四川武胜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聪,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为了解理工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的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62-02
  近年来,我国理工科院校广泛开展通识教育,并在其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美国“哈佛报告”的描述,通识教育课程应包含三大门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1。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课程都有人文科学版块的内容。而在人文科学中文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可或缺,文学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的,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多年,效果究竟如何?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文学类通识课程,其在学生中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如何?课程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以文学类课程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课程理想的教学方式是什么?等等。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实际调查来解答上述问题。
  一、调查目的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以下简称“古典文学”)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核心通识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内涵。此次研究,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选修“古典文学”课程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于文学类通识课程的看法,并从一门课程“管窥全貌”以揭示出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古典文学”课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核心通识类课程之一,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电子科技大学2014—2015第二学期选修“古典文学”的180名大二学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调查问卷》,向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该问卷包括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两大部分,封闭式问题共13个,内容涉及选课原因、学习兴趣、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开放式问题为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的建议。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了弄清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动机及学习情况,问卷从选课原因、学习兴趣、课堂表现主动性、参加“读书会”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首先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原因。调查显示,58.1%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修此课程,在课程选择方面占有一定主动性,但仍有41.9%的学生仅仅出于修学分目的进行选修,初始目的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学习兴趣方面,50.6%的学生对于教学所涉及的古典文学表示感兴趣,人数刚刚过半。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唐诗宋词表现出较大兴趣,而此内容在该课程教学中并没有涉及。
  第三,在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方面,59.4%的学生不太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较为被动。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内向腼腆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则是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第四,为扩大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本课程开展了课外“读书会”的活动,对学生提出了参加次数的要求。对于课程之外“读书会”,有63.1%的学生表示课程要求的强制性是他们参加的主要原因。表明学生不太愿意课外增加学习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对于文学类通识课程的热情并不高,这与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有一定关系,理工科学生对包括文学类课程在内的通识课程往往认识不够,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问卷设计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多选)”,调查显示,通过对“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57.5%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到了更多古典文学知识和名人轶事,46.9%的学生认为此课程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43.8%的学生体会到了古典文学的精妙和美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学生出于何种动机选修此课程,在课程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吸收与学习到某些知识,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教学初步实现了“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这也进一步说明理工科院校开设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3.学生对“古典课程”教学的建议
  对“古典课程”课程的教学就课堂授课方式来说,64.4%的学生认同“古典文学”课程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优于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与长时间的课堂讨论,在教师掌控课程方向的全局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更显著。
  对于课外活动“读书会”,34.4%的学生希望开展课堂大讨论,交流读书心得;30%的学生希望一边阅读一边讨论,这种“读书会”形式较之于之前学生阅读、学生理解、老师辅助讲解的形式更为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
  对于课程考核,59.4%的学生赞成写课程论文或进行成果展示,31.3%的学生建议使用开卷考试,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
  四、调查结论及文学类通识课程建设建议
  1.调查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基于兴趣而选修该课程,学习之后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此课程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同时,该课程采用的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提交课程论文或展示成果的考核方式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这说明“古典文学”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调查也反映出该课程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高满意度在被调查学生中都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意味着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典文学”课程教学中有关现象的关注与思考,进一步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从内容到形式去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尽可能完美实现文学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理工科 调查报告 课程教学 状况 院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