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考试已经成为教育评价、反馈、调控的一项重要途径,并在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课程考试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教育事业 课程考试 新建本科院校 管理工作
  一、课程考试的概念
  高校的课程考试是对当下受教育者接受情况的一种衡量方式,实现对其已学知识的测量,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而存在的。高校课程考试以高校为主体,确定考试大纲为考试参照标准进行的具体教育测量。如果单纯地根据考试的作用划分,那么高校的考试则属于学业检测,并不在甄别和选拔的范围之内,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检测、监控,获取一些反馈信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善自我。
  考试作为一种系统,具有特定的范畴,高校的课程考试也遵循这样的原则。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凡是系统,都具备一定的功能与机构,而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聚合而成的方式就是所谓的结构,在这种状态下,要发挥特定能效,就要从功能入手。
  高校课程从具体的结构分配上,分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个因素。其中,人流是指考试当中组织考试、参与考试的人或集体,不仅包括考试设计的需要人员、监督的主要人员,还包括被检测的学生。物流是指可以完成课程考试所必备的硬件设施,例如考场设备、物品及相关的场地。信息流是指在考试整个系统中,由人为要素有序地对考试活动进行设计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对考试目标的确立、内容的制定、考试方法的应用及成绩、评价的反馈。这些都是考试运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试系统的三大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制约整个考试,只有保持平衡的关系,课程考试才能够稳定地发挥作用。
  在当下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中,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检测、激励、反馈和调控等方面。通过考试检测,对当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让这部分主体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努力,由此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考试,分析考试的过程、成果,充分研究其中的不足,对其进行教学、学习的基础信息反馈,通过这样的反馈让教育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整个教学系统进入一个可控的系统当中。
  考试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对已学知识的梳理与规整,通过查漏补缺,实现二次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考试课程对学生和教师都起双向作用,有效地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并对二者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高效的课程考试系统改革和管理问题值得继续挖掘,建立更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
  二、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
  1.具有浓厚的功力色彩
  由于受市场经济作用的影响,人们在做任何经营活动时往往先参考的是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课程价值取向同样也有这样的参考标准。例如,某个课程的知识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质量。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更是一片茫然。原来处于专科或者三本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如果不愿意直接就业,还热衷于找一种逃避就业的途径,例如考研和专升本等道路,这是一种间接的就业途径。新建本科院校的考试课程设置上,有着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升学竞争、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让学生在选择间接就业、公务员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这类院校的学生考核方式通常比较重视考查课程,而选修课程常常被人忽视。这种扭曲的课程价值是应试教育留下来的偏见,它是违背高等教育办学的初衷的,不利于实现人才构建、人才全面发展和培养的目标。
  2.考试形式单一
  新建的本科地方院校通常都是在专科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它的教学理念随之要更新和转变,包括办学的思路、方法及教学的基础设备,这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容易受到过去观念、硬件条件不够的束缚,在传统的课程考试中,通常以笔试、闭卷的形式进行。随着文科和理科不断增多,这样的课程考查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综合能力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检测功能直接影响课程的反馈作用,这就阻碍课程考试对教育的导向功能,甚至很多闭卷形式的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由此形成的错误的学习观念与方法,对考试的目的造成误解,歪曲课程考查的本质,会进一步影响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随之形成恶性循环。
  3.考试内容僵化
  当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及上课的场地有了明显的不足,为了保证课程都可以正常开设,合堂课程越来越多,为多个专业开设合堂命题,往往不会考虑学生的专业问题,而是制定统一的考试标准。由于教学理念、教育水平等限制,对于同一课程,在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时,不会考虑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差别对待,考试的目标、内容方面的制定同样有这样的缺陷。这些做法使得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方面受到无差别对待,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本意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路,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
  4.缺乏试后管理
  课程考试通常都是在学期的期末进行,为了防止学生在试后因为没有课程而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所以,一旦考试完后,学生就被宣布放假。在考完试的几天时间里,学生就已经走得差不多了。等到教师批完卷子,也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集合,不能有效地完成反馈工作。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把考试的重点放在了成绩上,认为一旦公布出来了成绩,整个考试管理工作就结束了,考试具体的反馈与导向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一些教师虽然根据规定作了些许试后分析,但是因为主观思想上的欠缺,仅仅局限于对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等数据的考量,没有更进一步地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而最后的考试经验总结,对今后教育工作的改革更是无从下手。考试过后缺乏管理,教师对考试情况的分析和调整都成为空话,很多内容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工作 现状及 新建 本科 院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