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定教学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最新一轮课改开始使用的实验教材,用行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仍感觉有不少困惑;教材的内容仍然存在一个与教学适应,与学生适应的问题,其编写仍存在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需要有文质兼美的好教材。教材编写,也提倡“以人为本”,强调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学生们的自主需要,而不能是他人的假想或强加。
  专家们常说:“以学定教”,就是说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在常态教学中,一线的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是根据教材来确定教学内容——围绕三维目标,用教材,教教材。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教材的四种教学功能——定篇、样本、例文、用件(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在常态课堂,很少有明确而显著的表现。从这一现象看,教材的编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目标,乃至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文教材的改革。因此,人们常常对教材的编写给予很高的期望。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抱怨,今年用的某某套教材不好用,不如某某教材好。笔者认为,这是教师们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发现了一些教材编写上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同年级同学科的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者的不同,在知识体系编排、知识呈现、重难点的选择、内容的详略取舍、练习设置等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差异,使用起来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就语文学科而言,还存在着具体文章篇目的选择问题,仅从编书者自己考虑,而缺乏十分科学、谨严、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多时候是无意而为之的),教材带给教师的就会有很多的无奈和困惑,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则又贻无穷害。
  下面结合一次教学活动,就现行教材,谈点看法,以供讨论。
  本学期,学校按照惯例安排了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教学内容是教科室确定好的。语文学科安排的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即全册第二十九课,文题是《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结果上课的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出现了问题。
  本来,这一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是属于自由读写单元。教师们的理解:这单元课文是留作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所以教师不在课堂上“教”,只需安排学生“自由选读”,学生便“会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会了解许多新的未知领域”,“会为人类不断探索自然奥秘取得的新的成果而自豪”,“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和决心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参见教材单元主题背面的教学提示)。在常态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按此提示处理教材,因此也未发现这些课文存在的问题。现在确定要在课堂上教学这一篇,而且要通过这堂课示范一些课堂教学技巧甚至是上课艺术,上课教师要思考的第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篇课文在课堂上如何处理?
  按照教材体系要求,布置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引导交流,说获得的科技知识,谈阅读的体会或感悟,这样上似乎可以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而且可以在过程的展示中训练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从一些老师课堂实际表现来看,这样上,效果也还不错。但同时也听到有人议论:“这样的语文课,大家都能上吧!”,言外之意,作为一堂语文课,其承载的教学元素少了。抛去议论的人对于上课老师课堂教学技巧的高要求外,从听课感觉看,这些老师的课堂确实少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常听人说,“语文课人人都能上。”这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上出语文的东西。回到这篇课文上来,其实,笔者很为那些上课的老师鸣不平。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本身很难上出“语文的东西”来——它不文质兼美。
  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它给人的感觉不是枯燥,却是粗糙。如果让学生读了布丰的《松鼠》,随后来读这一篇,学生定会大叫:囧!是的,这篇文章重点介绍转基因花的特征。说明中语言既浅俗,更缺缜密。比如,三个小标题,从内容关系上看,其应该是并列关系,但在词语组合上结构又不一致。第二、三两个标题,结构相同,都用了偏正短语——副词+形容词,而第一个标题却是副词+名词,从传统语法规则来说,它是不合规范的;如果把这里的“特别”一词理解为形容词,也是可以,但在结构上仍然与其余两个标题不同。同时“特别色彩”,与下文两标题连起来,读着既别扭,也有歧义。另外,文章开头部分有一句:“我们常年互相赠送着这些花卉……”句中“常年”虽是一个频率性的词语,但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的意思与时间性词语“长年”是相通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就觉得句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违反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原则。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作为“例子”,示范学生学习?教学中,教师当然很为难:讲还是不讲?对主要还是靠语感来学语文的初中的孩子,如何讲?而且,它还是一篇“自由选读”课文!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评课的习俗,“看重的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样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巧。”(《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者不赞成王教授对此的完全否定,但是,笔者十分赞同王教授同时所强调的“内容决定方法”。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品质的菜肴,但上好的菜肴一定要上好的料子来做。语文老师上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定篇”、“样本”、“例文”、“用件”(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四类课文,各有各的教学用途,具体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是,笔者觉得不论哪类课文,都应该是“文”和“质”的和谐统一,而不应该是一种“理”的简单的表说,让人感觉不到文字组合的韵味和巧妙。以文质兼美的文章作教学内容,课堂才容易上得引人入胜,上出“味”来。
  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其积淀的优秀典章无数,即使是介绍科技知识的优秀文章也大有其在。教材编写,提倡“以人为本”,强调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是学生们的自主需要,而不能是他人的假想或强加。作为学生学习范本的教材,就应该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优中选优,优中选典范。
  最近读到顾晓军的一篇题为《百年前的小学课本》的文章(《经典阅读》2011年第二期),文中提到1914年编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称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六册书“内容无所不包”;二是编纂理论十分先进,倡导世界普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于今天,课本用的是文言文,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大脑潜能。说到这,笔者又想到了课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来,文章似乎刻意渗进了一些生活的气息,但如此一来,它所形成的语义场暗示给读者的信息就远大于文章内容本身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指向,这给教师使用就增添了困难,笔者想,学生的学习也会“形象大于主题”的。
  现在使用的所谓新教材,从2001年审核通过到现在已经近十年了,按理它应该是个成熟的本子,为什么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特把自己在一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期待引起专家的思考,所言不当处,敬请方家鞭挞。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顾晓军.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J].经典阅读,2011,(2).
  
  (朱永道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中学 223700)
  

相关热词搜索:教材 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