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方式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通过“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学”的考核方式改革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论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教学实效性与考核方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考核方式改革通过改革激励机制刺激课堂活力、促进师生互动等方面对教学实效性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能期待过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配套改革加以深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130-02
  Abstract: More and more colleges have reformed their evaluation system to adv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ory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form is helpful by reforming incentive rul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form is just one side of the whole reform and it has its own shortcomings. We should take more steps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reform of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但在移动互联网叠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大多存在为拿学分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知识“进脑袋”和“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预设目标。与此相对照,“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方式也日益显示出其弊端。不仅普遍存在“试卷紧,不及格率过高;试卷松则失去考试意义”的固有缺陷,还经常性地出现“考后全忘记”的尴尬。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来深化教学改革,以切实达到提升课堂实效性的目标。
  那么,考核方式改革是否真能一改定乾坤如期提升教学实效性?考核方式改革与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系究竟如何?下一步改革又应如何推进?文章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以抛砖引玉,增进理论探讨与实践问题的解决。
  一、教学实效性与考核方式关系的理论解析
  教学实效性,又称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有效性讨论的根本,就在于“学理论要精,要管用”。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困境,多数研究均从现象或原因入手,探究其可能的出路。一些学者提出问题意识教学是关键,如顾钰民(2007)、曹景文(2007)和李占才(2011)等认为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是关键的环境变量,主张通过引导学生剖析现实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李先灵(2015)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有学者突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陈其胜(2012)认为应把实践教学视为思政理论课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加以推进。一些研究强调专题化教学改革,如荆玉婷、谭劲松(2010)、阮晓莺(2010)等提出专题化教学模式可以在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基础上更好的照应知识体系与教学重点的关系。一些研究突出考核方式改革,如李庆华和梁温英(2009)、孟端星和白永华(2013)等对考核方式改革必要性、可行性与一般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从整体性上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改革方案,如熊晓琳(2015)提出通過建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和网络空间三位一体的立体课堂提升教学实效性,王恩江、李俊卿(2015)构建了综合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管理的实效性评价维度。
  由是观之,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理论探讨、亦或是改革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建设,均涉及到复杂系统。它既与政治制度及社会环境有关,与新时代大学生特性有关,更与处在问题“前线”的教师队伍及其教学实践有关。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实效性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的综合影响。在教学实效性与考核方式的关系中,无疑,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通过考核方式改革来提升教学实效性,实质也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学”的有效结合。因此,作为手段的考核方式改革,其作用是否有效甚至关键,很可能不在于考核方式本身,而是来自于驱动考核方式变革的改革理念及其具体的实施,能否以点带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改革。
  二、考核方式改革与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实践考察
  考核方式改革,直接涉及考核的主体、类型、结构与手段。其中,考核主体主要指由谁来打分,关键是学生打分的权重;考核类型主要指考试还是考查,是开卷还是闭卷;考核结构主要指分数构成,包不包含过程性评价,具体考核指向与分数配比;考核手段主要是指常规笔试还是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方式实施,亦或是两者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首先就要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组合。近年诸高校开展的考核方式改革其相关案例研究,为文章探讨考核方式改革举措及其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提供了积极的实践支撑。
  张振昶(2007)认为考核改革要以对“考试的内容与方法是否体现教学目标”、“考试能否检验教学效果”和“考试是否促进了教改与学生学习”三个问题的反思为基础,推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其中,由发言、作业与社会实践报告构成的过程性评价或平时成绩占40%,包含开卷与闭卷成绩在内的期末成绩占60%[2]。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政治理论 实效性 考核 课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