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词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本文着重阐述两点:一、儿童诗词课程建设的研究背景以及实施的重要性;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构适合儿童的诗词课程,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提供可行性策略与成熟的案例。
  关键词:儿童;诗词;课程;诗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53-2
  (一)
  1.基于诗歌的本质特征。
  诗为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孔子是最早的对诗歌进行系统研究论述的专家,他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的开展的诗词课程,就基于诗歌的三个基本特性:
  首先,诗歌的人文性。古诗厚重的人文特性主要表现为:(1)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文关怀;(3)关切个体与国家民族的血肉联系,如怀古咏史、现实忧虑、时政评判等。
  其次,诗歌的文学性。诗歌不是一般的语言。诗歌语言讲究意象美、凝炼美,文体特征明显,词汇凝炼、含蓄;语言的典雅匀称、和谐;声律上独特的音韵、平仄、节奏;诗歌的艺术性强,有典型的意象、意境的营造等。
  第三,诗歌的启蒙性。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诗的启蒙教育,《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都是古代儿童的理想的启蒙教材。
  2.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
  首先,儿童的天性好奇、思想单纯、富有想象力。教育是适合儿童的一种教育,它与我校提倡的“适性教育”理念极为吻合。诗歌以“顺应儿天性,启迪儿灵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性”为宗旨,我们的诗歌课程为儿童提供幻想的舞台,引发儿童的生活体验,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规范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
  其次,儿童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低年级儿童擅长于形象思维,而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更有了理性思维的火花,心智认识逐步成熟,具备了学习诗歌的生理特征与心理条件。唐诗侧重诗的感发,宋诗则偏向于理趣的阐释。诗词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与理性思维的开掘。
  第三,诗歌的“知、情、意、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而诗歌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理解、欣赏和喜爱。
  第四,儿童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诗的熏陶。儿童正处于语言训练与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儿童诗歌课程的开展通过诵读、积累、想象和鉴赏等启蒙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古文化功底、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
  3.基于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
  首先,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电子的高速发展,各种粗俗文化的介入已严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样粗俗的顺口溜却在学生口中津津乐道,蔓延传播,实在堪忧。
  诗,高雅、美丽,远离粗俗、鄙陋,诗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张力。
  其次,课本学习的诗歌和课外积累的诗歌状况不容乐观。这个诗的国度,这个曾经辉煌了千年的诗歌民族,如今已难觅旧日的辉煌。学生每册语文书上诗歌的数量少得可怜,每学期只“配备”4首诗歌,这远远落后于日本、英国等世界各国地区,也无法满足学生诗歌教育的需求。
  4.基于目前的社会环境因素。
  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主席针对学校减少诗歌在教材中的数量这一做法,明确表达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态度:“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诗词诵读与创作教育,是“最中国化”的教育方式,是针对目前功利化教育的补偏救弊。百年轮回,诗教的工作已得到自上而下社会各界的重视,诗词诵读与写作课程正契合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
  一个好课程,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必须融入儿童的文化印记,满足儿童的文化期待,保持儿童生活的适当张力。诗词生根于日常生活中,直抵人类心灵。我们的诗词课程,需顺应儿童学习规律,顺应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服从人类本真童心。
  1.注重教师理论素养。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作品大多为诗词理论,如《诗品》、《玉台新咏》、《苕溪渔隐丛话》、《四溟诗话》、《沧浪诗话》等。近代也不乏诗词理论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诗论》、闻一多的《唐诗杂论》、孙绍振的《名著细读》、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诗教的理论基础。
  我们极力提倡学生诵读与创作诗词,关键在于教师的诗词素养,没有学生的引领,学生还是无法真正进入诗词的世界,无法琢磨出一块块精美的玉器。教师只有亲身下水作诗,只有将自身诗词素养与创作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才是诗教的终极目标。
  开展诗歌课程正是基于中华民族这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研究方案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各类书籍与网络对诗歌课程的理论与案例,对与诗歌课程相关的理论成果、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从先秦以来,我国教育家已有许多有关这一领域的论述,但课程论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还只有简短的历史。“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小诗词创作课程,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自身优势等开展课程研究。
  2.创设浓厚的诗词课程氛围。
  创作时间的固定:“晨诵”、“午读”、“暮写”,读写结合,默诵诗词,积累诗词,创作小诗词,这是保障诗词课程顺利推进的必备条件。
  班级气场的形成:有生命就有气场,气场是我们身上无形的精神符号,是一种通过自身正面积极、强大向上的综合魅力,是带给周围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有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采用的整班诗歌诵读这一形式,就有利于班级强大气场的形成,这一点至关重要,班级诵读与个人诵读的本质性区别也正在于此。利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几十位学生相处一室,互相督促,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班内诗歌诵读的气场一旦形成,其内在生发出来的无形力量将无法估量。

相关热词搜索:诗词 实践 课程 儿童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