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课程观的现代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他的课程理论的提出,对20世纪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现在的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48-02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现在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设计观
  
  在课程设计中,杜威注重儿童、知识和社会的统一。以儿童为中心是杜威课程论的基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威课程论的整个体系就是以人道主义的儿童观为伦理原则来构建和展开的。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他的课程论体系中,“本能和冲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他强调。“本能和冲动”是一切行为之源,“为一切教育提供素材并指出起点”。可见,他的课程论建立的基础和发展的主线是以儿童为中心。
  为了便于构建适合儿童需要的课程,杜威提出了儿童的四种本能及其相应的兴趣。包括:社交的本能——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制造的本能——制造或建造方面的兴趣;艺术的本能——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探究的本能——探索或发现东西方面的兴趣。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根据儿童的自然秉赋,通过适当的课程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为此,他格外重视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力求把学校建成学生自由发展的场所。在杜威学校(Dewey School)杜威就设计了一套以儿童活动作为中心的课程教材,这一课程由与各种作业活动相平行的理智活动所组成。分为历史或社会研究、自然科学、思想交流三个方面。
  儿童并不是杜威进行课程设计的唯一出发点和依据,在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杜威就对教育中儿童与课程对立的两种课程设计观,即“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课程设计中儿童与课程的内在统一性以及教材编制中逻辑经验与心理经验的内在统一性。在杜威看来,“学科中心论”注重系统组织的教材。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中心论”则仅仅停留在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方面,排斥了儿童的心智训练。他认为,从儿童的现在经验发展到被我们称为科学的有组织的经验是一个持续改造的过程。由此可见,杜威所的课程观既使课程与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又和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
  此外,杜威还论述了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学科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进步又依赖于学科知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杜威提出了要在儿童、知识与社会内在统一的基础上来设计课程。杜威对课程设计的研究,采用了发展的眼光、过程的观点,揭示了儿童、知识与社会三方面内在的辨证统一关系,消除了“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对立,提出了要在儿童、知识和社会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去设计课程的主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借鉴。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
  
  杜威提出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活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主张就儿童所需要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采取活动作业的方式,组合成单元进行教学。为了便于人们准确理解活动课程的主旨,杜威对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进行了对比并指明了根本分歧:“训练”、“指导和控制”是学科课程的口号,“兴趣”、“自由和主动性”是活动课程的口号。前者的观点是逻辑的,后者的观点是心理的;前者强调教师要有充分的训练和学识。后者则强调教师必须对儿童富有同情心并关心儿童的天赋的本能的知识。
  虽然杜威强调教学要以活动课程为中心,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学科课程。而是认为在教学中要做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他认为:第一,学科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式。杜威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有较为辩证的理解,他对直接经验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个人应该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第二。学科课程必须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在学校的实践中。往往是以简化的科学知识的形式引导学生入门。这样做就必然会把一些科学和经验隔离开来。学生虽然学会了一些表示知识的符号,但并没有掌握它们的真实意义。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牢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而活动课程是最好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地、扎实地掌握知识的方式。第三,学生年龄不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各占的比例也不同。杜威认为,在小学教育中,由于直接经验的背景更加重要,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他强调学生游戏和工作,但在高年级。便逐渐增加学科课程的分量。
  目前,我国没有把教学认识、教学发展作为一个有结构、能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性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学科活动化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活动促发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的活跃状态。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与活动的整体性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实验,去探求。在实践中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活动课程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活动课程不能在学校体系中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处于从属位置,而应该获得与学科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切实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对活动课程的开设,要认识到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硬件、软件建设,培训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制定活动课程的内容。完善教学的经验,实现多样化教学。增设活动课程的设备,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从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
  
  杜威在论述课程实施时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从做中学”是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模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某些职业,并开展一些与之相似的活动。这一原则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表现为课程实施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是诱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疑难问题,在兴趣的支配下,他们会

相关热词搜索:解读 课程 杜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