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以下简称“4+2”模式,“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简称“4+2”硕士生)是近年来我国对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新探索。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考察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1)“4+2”硕士生对该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动机大多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2)对“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3)管理较混乱,相关院系及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4)课程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4+2”模式指学生在完成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之后,通过适当的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素质较高的中学教师骨干或教育管理人才。[1]这种模式是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存在哪些不足?目前,对“4+2”模式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缺乏实证的研究。本研究试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个案,以在读“4+2”硕士生为调查对象,从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对“4+2”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4+2”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支持与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研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的全体“4+2”硕士生。目前2006级(研究生二年级)、2007级(研究生一年级)“4+2”硕士生共75人。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在学校,所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被试年级、性别及本科所主修专业情况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每年级选取2~3名被访谈者,兼顾性别与文理科差异;其次,根据访谈情况与文献研究制定并修改问卷。在问卷的编制上,对2006级“4+2”硕士生侧重就业及教育实习状况,而对2007级“4+2”硕士生则侧重课程设置和教育见习。再次,用修改后的问卷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预调研,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调整,最终确定问卷结构和内容。
  (三)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管理与分析采用SPSS13.0。
  
  三、研究结果
  
  (一)“4+2”硕士生选择动机大多积极向上,但也存在消极的选择动机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4+2”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拥有广博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不仅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专业教师。因此,“4+2”模式要选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希望通过“4+2”模式的培养获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申请者。这样的申请者不仅是“4+2”模式生源的保障,而且也是我们基础教育急需的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因此,我们对被调查者的选择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提高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占到50%,说明同学们选择“4+2”模式的动机总体上是积极的;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促使部分同学选择“4+2”模式,选择“获得高学历,找个好工作”和“就业难,缓兵之计”的合计达24%。另外,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同学当时对“4+2”模式不甚了解,有的同学选择比较盲目。
  
  (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体系需不断完善
  课程设置是“4+2”模式的核心。我们从学分设置、本硕课程衔接和课程满意度这三个维度调查了“4+2”模式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过多,学分设置量大
  “4+2”模式下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45个学分才能毕业。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课程设置过多”的比例占到所有问题的16%。如表3所示。在访谈中,80%的同学反映课程安排过多:“我们都普遍感觉时间特别紧,需要修的课程特别多,在学分的要求上比三年制的研究生还要多,他们只要求36个学分,我们在比他们时间少一年的情况下,要修45个学分,而且这期间还有教育见习和实习,还要找工作,写论文,时间真的很紧。”
  
  2.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衔接困难
  “4+2”硕士班同学来自八个不同的文、理基础学科,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所修读课程基本相同,因此“4+2”硕士生对本硕所修课程的衔接问题反映很明显。如表3所示,“本、硕衔接不紧密”问题占所有问题的16%。有同学认为“课程衔接问题是该模式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也有同学表示“由于该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所以也不可能过于强求课程衔接,也没法衔接”。
  3.课程满意度不高且在文理科间存在差异
  对课程的满意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也很难测量,为此,我们粗略地测量在读“4+2”硕士生对该培养模式的总体满意度,以期让关心“4+2”培养模式的学者了解现在课程的满意度情况。调查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4+2”硕士生每个专业人数较多,而预调查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两大类内部对课程满意度评价相近,故将其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其中文科包括中文、地理、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在对课程的满意度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文科生认为“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63%和37%;理科生认为“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65%和30%,数据差别不太显著,即文科生和理科生都仅有六成的学生对课程满意。但是理科生在“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方面却有一定的显著,理科生中有5%的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而这一点在访谈中表现得更明显。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理科生在本、硕两个阶段所学的课程差异太大,在本科阶段所形成的“理科思维”影响了他们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
  (三)教育实践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指导
  教育实践是“4+2”模式在教师教育方面最鲜明的体现,也是教师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教育实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4+2”教育学硕士是这样进行微格教学的:每十个人一组,一组中每个成员轮流讲一次课,然后指导老师对其进行集中评价,同时“4+2”硕士生们也相互评价。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4+2”硕士生比较认同微格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人看到自己是如何讲课的,从而更好地矫正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但也有的同学反映微格教学课时安排的时间太短,“只让讲一次,应该多安排几次,这样才能看看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有了提高”。因此,微格教学时间安排不够,而且缺乏系统指导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4+2”培养模式非常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方式。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其实“4+2”硕生士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这里为方便理解,把研究生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期,即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此类推)的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教育见习是这样实施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系教育见习学校,教育见习的学校一般都是北京市的普通中学。然后分小组由老师带队到学校听课,每周去一次。这个阶段就是让我们多听、多看、多问。我们听课要写听课记录,还要写总结,指出执教教师这节课哪些讲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改进意见是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调查研究 现存 教育学 培养模式 硕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