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区建设视阈下宜春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学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一个城市地域符号,而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狭义学区概念,城市的发展应该超越这一原有惯性思维,不能把学区装进城市发展的堡垒中。在厘清学区教育“普世”功能前提下,学区应成为幸福城市和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回归其教育、经济、文化、人口发展职能本位。
  关键词:教育学区 城市化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20-03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宜春的城市化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宜春市要实现至2012年中心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人,城区面积要达到60平方公里的发展目标要求,不仅要有开拓性的视野和发展魄力,更要在现有“两坚持”,即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驾齐驱的发展路径和坚持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打破常规,结合学区建设,以此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一、宜春以学区推动城市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当前,城市化一个重要的有利支撑条件在于学区建设。如果宜春能把学区建设纳入到城市化的轨道中去,将是落后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有效捷径,特别当宜春市二、三产业还未取得突破时,还不能有力支撑城市快速的扩张的情况下,由学区建设来充当城市化的排头兵,将具有非常现实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宜春市政府在规避“急功近利”的学区建设本然冲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基础上,科学定位宜春学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对宜春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动力基础。
  1.非农流动人口学区化。政府通过超前的规划、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和相对温和的旧城改造运动,大量将老城区商业繁荣地带进行地产升级,增加其营生成本,而对学区附近商圈实行税收、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吸引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却大量存在于老城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被迫式的迁移,在短时间内推动学区人口的增长,做活人气、商气,最终搞活“学气”。
  2.非农“单位”人口学区化。这是当下中国最流行的城市建设“腾笼换鸟”模式,即地方政府采用无偿划拨或有偿转让形式低价取得居于城市郊区的土地,由政府兴办的投资公司对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划片开发经营,建设集行政、贸易、教育、交通、环境、居住为一体化优势的城市新的行政中心和新的教育片区,并以“集中办公”、“提高办事效率”的名义,将大量存在于老城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整体搬迁到行政中心,大量的机关事业人员以相对市场价的优惠价格购买新行政中心的商品房进行全员迁移,而后由政府统一对原机关所在地地块进行招拍挂。在获取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推动学区人口和学区受教育人口的快速增长。
  3.非农“城中村”人口学区化。城中村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发展符号,是历史的产物,其居民是城镇户口,其管理却是游离于体制管理之外,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盲角。于是,政府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先进行学区超前规划,建设高品质学区,实现城中村受教育人口的“离地离学——离地不离学——就近入学”转变,顺利完成城中村人口的集聚、分离和重新集聚。
  4.迁移人口学区化。即地方政府先进行投资,兴建学区和经济活动区,然后通过大规模的接收外来移民如三峡移民以及所属区县偏僻山区和地质多灾区的农民整体迁移。随着移民的不断入驻,学区将不断扩展,逐渐演变成一个涵盖生活区、经济区、教育区、娱乐区和生态景观区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学区,实现移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以此吸引更多的人迁移至此,实现城市人口的扩张。
  5.郊区人口学区化。受制于土地限制的城市化运动,其扩张的突破点在于城市的外围——郊区,特别是随着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热爱,郊区更是成为城市人口投资置业教育的新宠。政府在打造郊区经济的同时,采取政府投资为支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教育学区,建设高品质学区,并对郊区受教育人口实施教育优惠政策,打造学区经济,推动郊区与城区的一体化发展,并在短时间内连成一体,充实城市发展内涵。
  6.产业人口学区化。即政府从发展经济区和吸引产业工人特别是优秀技术人才的角度,由政府财政出资在产业人口密集区兴建教育学区,解决产业人口关心的下一代受教育问题,实现就近入学,及双职工家庭无法两头兼顾的矛盾,而无后顾之忧。而且随着学区条件的不断改善、完备,将吸引投资者和外来产业人口更多地涌入,使经济区逐渐演变成城市新区,并由于经济区本身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环境保护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学区成为城市人口教育、就业、生活、工作、娱乐的首选之地。
  7.商圈经济人口学区化。即地方政府为打造商圈经济、文化产业和解决商圈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商圈中心或外围,特别是将原占据城市商圈繁华地带的机关事业单位迁出后留下的地产房产,进行学区化改造,使其成为基础性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集聚的高品质学区,在提升商圈教育品质的同时,提升商圈的吸引力、档次、内涵和人气,助推城市人口的扩张。
  8.大学城。大学城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知识型学区和现代大学组织制度。其通常是由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以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教育协同发展为目的,集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学区。由于其本身是人才、知识、技术的聚集地和发散地,通过大学城易于在周边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从而强化自身的产业聚集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和长尾效应,成为城市产业与人口的聚集区。
  二、宜春以学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宜春市要又好又快地推进城市化,需要避免其他城市推进城市化出现的弊端和问题,根据自身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条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以学区推动城市化发展经验,有选择地制定和实施宜春以学区带动城市化发展模式,使学区成为宜春城市化的制度选择和内生变量。
  1.转变学区认识,树立大学区城市化发展理念:(1)学区不仅是初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更是涵盖各层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转变以往认为学区只是简单的儿童入学场所看法,而是社会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的实施场。(2)学区布局应该追求城乡一体化,综合考虑城乡教育的优化均衡,要把农村地区特别是近城区的农村中小学纳入到城市学区建设统一规划中去,以适应宜春城区快速向周边扩展后被城市化人群教育人口,以及“城中村”城改居居民的受教育需要。(3)不能为整合而合并或建设新学区,因为小学校并不是“无效率”,而大学校效率并不能证明比小学校高。学区建设应与城市规划一致,综合人口密度、经济状况、城市化进程以及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队伍稳定、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路途远近等一系列问题,确定撤并、迁建、扩建一些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相结合,使城市中小学设学布点与城市扩建和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建设。(4)学区应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而不应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否则背离学区的“普世”功能。

相关热词搜索:宜春市 学区 城市化 发展战略研究 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