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学改造的重要步骤。结合教学实际与“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改造实际性需求,抓住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想法。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教育学;改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08-0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学乃是“成人之学”。但价值“关系说”由于从“物”的层面来把握价值,因而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考察教育的视角。为此,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是价值的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赋予教育学一种新的内涵:它内在地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首位位置。这对于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确立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人为本”成为现如今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所然。然而,从这一理念视角下审视现阶段教学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背离之处。围绕教师教学的有关问题,包括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主体的认知等,都与“以人为本”理念相违背。
  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从整体上来讲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目标设定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目标的关注,教育创新程度不够,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缺失,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普遍性问题,对于教育学来讲也是如此。所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育学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构我们的教学目标,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讲,改变传统片面的教学目标,将新课改内容当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全面涵盖与发展的内容作为新的指标与奋斗目标,注重教育理论与知识的掌握,同时关注教育能力以及专业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并掌握与基础教育发展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发掘并把握其中的规律,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尊重学生的经验——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对学生知识经验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而进行。这样一来就表现为教师基于自身的认识与水平僵硬、主观地处理教材,过于依赖教材并做出主观的处理,这样照本宣科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兴趣。相对应来讲,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既可能存在偏差,又不够深入。对此,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基于尊重學生经验这一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基于其自身认知所形成的经验不断选择、加工与处理进而丰富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不能割裂学生的经验,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统一与整合。
  三、符合、适合学生——教学方式确定原则
  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与思考需以是否符合、适合学生为原则来进行,可以说,教学方式的确定并不是教师主观的认定,而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是由教学主体双方共同完成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而只有最适合教学主体双方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地位,将主导学生学习变为引导学生学习,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注重培养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让每位学生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学习的认知,提高学习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成效。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总体趋势是向“以人为本”与辩证思维方向发展。但是,在方法论层面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1(5):7-11.
  [2]李申申,吕旭峰.当前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中方法论层面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9-136.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以人为本 改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