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历史教育学研究生的工作初探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历史教育学硕士生入学后,须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达到借助《辞海》《词源》等工具书基本上能通畅阅读《二十四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在史学界公认的权威性“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中熟读其中的一套,以之为自己学习中外历史书籍、文章的比照依据,遇有不同的材料和观点,就要以竭泽而渔的精神查阅材料,再联系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为指导,进行联想、分辨、推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细致地思考,以达到辨伪存真的目的,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結果。课堂教学方面须在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国外最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实验。历史教育学硕士都应向“学术型教师”的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历史教育战线的一位尖兵。
  [关键词]句读基本功,通史基础,历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学术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2—0003—07
  我是在1985年被批准招收“中学历史教学法”(今多称“中学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当时,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较为成熟的参考资料,因为我们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当时根本谈不上招收研究生的问题。先是,我们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的前身)的院长仓孝和先生提出:“现在各科的教学法,都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急就’而成的。你们的工作不能就止步于此,你们也和别的学科一样,要往研究生课程的水平发展。”我们听了以后很振奋,就向国家高等教育部提出申请,开始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准备工作。
  我想,研究生的水平应该明显地高于本科生的水平。在本科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外两门通史的基础内容,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以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其实,在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对中外历史的知识只是粗线条地有些了解,若是作为学术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只是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实际上尚未进入我国的断代史、世界的国别史的知识殿堂。也即,他们在大本时只是得到了一些“鱼”,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就要授之以“渔”的方法了。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历史专业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历史知识的教与学的原理。
  一、过好“句读”之学的关
  要想学好中国的历史知识,必须学习“句读”之学。这是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前的许多历史名家教授带研究生时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陆宗达教授跟随黄侃大师学习时,先是行拜师礼。之后,黄侃先生一个字也没对他讲,只是给了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交我。”陆宗达这样做了,再去见黄先生时,黄先生只是翻看了那本书的书边以了解陆宗达的读书情况,然后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如是两次。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先生说:“标点了三次,《说文解字》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说完,黄先生将书扔进书堆里,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做学问的事。旧时,做学问的大家们多以《史记》《汉书》作为句读的教材。
  经过这样的句读之学的过程之后,实际是什么结果呢?陆宗达先生的体会是:“这样三遍下来,有些开始不懂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懂了。”
  我在北京师范学院学习时,知道“句读”之学的重要性,也知道需要过古文关,但我们不是从《说文解字》学起的,我们学的是《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老师在讲课时向我们提出:每个人要背35篇古文,我真是这样做了。文章有长有短。但确实是背了30多篇。我觉得受益匪浅。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在后来的工作、科研中查阅古文资料时确实是比较顺利。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历史专业在现在的“句读”之学的教学过程。作为这个学科的研究生,如果没有学过句读之学的话,是应该补上的。我在外地的一个兄弟院校讲学的时候,提到《史记》,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史记》是什么书啊?”我说:“你没看过《史记》吗?”他说:“没有。”这是不行的。他必须从头补上这一课。如果新招来的研究生,在阅读、理解文言文资料方面没有问题,那就不需要再走这一步了。
  二、精熟地掌握中外两门通史的基本知识
  通过“句读”学习之后,就要进入带有研究性地学习历史知识的阶段了。中学的历史教师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基本内容是要烂熟于心的,我们不可能像专门学习中国的某门“断代史”或专门学习某国历史的“国别史”那样精通某个断代、某个国别的历史。但是,作为中学历史的硕士也不能只限于“烂熟”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点的状态,而应该掌握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授之以“渔”的问题了。
  研究生学习历史,必须要选定一套“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进行熟读。要“熟”到学生或别的什么人一谈到两门通史中的某个问题,你就立刻能想到“我学的那两套通史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进而能在遇到某个学生或是遇到某个人对你谈到某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想到“他的史实、观点和那两部通史的材料、观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真有不一样的地方,你就要查阅材料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你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看法,对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都很有益处。我招的第一个研究生是叶小兵。他就按照我的要求把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通读了好几遍,然后又拿着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等书对照着看。这样学习的结果是他对中国通史的基本问题有了自己的比较成熟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和学生以及所遇到的各行业的人士谈论中国通史所涉及的一般问题了。对世界史则主要是把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作为一个依据性的读本,再参照朱寰先生的《世界上古中古史》、刘宗绪先生的《世界近代史》、王斯德先生的《世界现代史》,如此也就可以应对一般性的世界史学术问题的需要了。当然,无论是中国的断代史、专题史,还是国别史、外国历史的专题史,都有历史学术界认为是某个历史问题的经典性著作。这就不是几年研究生时间所能完全解决的了,这里只是结合我们的教学需要深入研究中外两门通史的需要而言。如果想对某个历史问题具有独到的、精准的理解,那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研究的。

相关热词搜索:初探 教育学 研究生 培养 中学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